开司米和羊绒有什么区别?涨姿势开司米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开司米】 ①山羊的绒毛,纤维细而轻软,是优良的毛纺原料。原指克什米尔地方所产的山羊绒毛。②用这种绒毛制成的毛线或织品。[英 cashmere]

  【羊绒】指山羊毛根部生长的一层绒毛,纤维细暖,是高档的纺织原料:~衫。

  问:《现代汉语词典》对“开司米”和“羊绒”分别做了详细解释,释文不同,但是实际内容一样,羊绒制品的英文仍然是cashmere,分不出如何区分两种——事实上也没有区分。cashmere仍是国际市场针织类服装的常见商品,但是现在国内很少听到开司米这个名称了,都叫羊绒了。两者是否就是新旧词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是否应该处理为等义词,两者相互参见?

开司米和羊绒有什么区别?涨姿势开司米(1)

  答:羊绒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国外称它为“纤维钻石”“软黄金”。按照行业惯例,只有生长在山羊身上粗毛根部的细度为14—15微米的细绒才可以称为羊绒。高寒地区的山羊生存环境恶劣,稀疏的植被让它们无法从积累脂肪中获得热量,为保持体温维持生命,在冬季到来之前,山羊会在紧贴皮肤表面生长出一层薄薄的细绒,开春转暖后脱落,牧民用铁梳子抓取下来,经过特殊的洗净、分类、梳理,成为纯羊绒。

  世界上约70%的羊绒产自我国,其质量上也优于其它国家,但我国早先主要是原料出口,自身羊绒制品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查《人民日报》用例(1946年创刊至2018年2月底,下同),“羊绒”有984例(除“驼羊绒”等个别用例外,绝大多数指山羊绒)。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试制成功羊绒大衣呢。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羊绒衫还是大家闻所未闻的奢侈品。请看用例:

  展品中有清河制呢厂的山羊绒,这是世界上的名贵产品,而我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人民日报》1958年5月12日第3版)

  1963年,我国毛纺织工业采用山羊绒织造呢绒和山羊绒衫产品。山羊绒(开司米)大衣呢已由上海第一毛纺织厂试制成功。(《人民日报》1964年1月2日第2版)

  上海这次带来13件高档羊绒男大衣,每件售价586元,目的是投石问路,结果只售出3件,其中一件还是被外国人买去的。(《人民日报》1987年10月31日第4版)

  从以上例子可见,很长时间内,我国是世界上羊绒的主要原料产地,羊绒衣物昂贵,欧美是羊绒衣物的主要产地和消费市场,而且当时羊绒确实就被注释为“开司米”。我国内地羊绒制品市场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9年,鄂尔多斯集团在央视推出羊绒衫广告,那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传遍神州,羊绒衫才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20世纪60—80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提起、也常拥有的“开司米”都是羊绒吗?

  “开司米”本是英语中羊绒一词cashmere的音译,得名于地名克什米尔,又译作“开士米”“开丝米”。公元15、16世纪,克什米尔居民用当地和我国西藏的羊绒织成轻薄柔软、美观保暖的各色披肩,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逐渐为欧洲贵族社会所知而流行开来,如法国作家小仲马1852年创作的《茶花女》,书中提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一件落地开司米披肩曾引起一时轰动。欧洲很多语言中用羊绒披肩的产地克什米尔指称羊绒及其制品。开司米在粤语中译作“茄士咩”[k??55 si22 m?11 ](麦耘等1997:144),“咩”是羊叫声的象声词(也借指“乜嘢”的合音,问“什么东西?”),跟mere音近。至今港澳地区商店中羊绒及其制品仍常标明“茄士咩”。“咩”的字形和本义倒也恰好跟羊绒的主人——羊有关。北部吴语中则除了说“开司米”(如常州话[k???55 s?55 mi45 ],周源等主编2011:185),也常说“开司棉”(如崇明话[k??55 s?55 mie24-55 ],张惠英1993:65)。后者音义兼译,正好北部吴语“棉”没有鼻韵尾,跟mere音近,“棉”又可以联想起某种保暖纺织材料。

  开司米堪称奢侈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生活并不富裕,开司米风靡一时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开司米非彼开司米,它是一种比较细的毛线或针织纱线,由羊毛、腈纶或者毛腈混纺制成,并无羊绒成分,价格不贵。这种开司米细而轻,色泽鲜亮,而且被一些人用来谐音Kiss me(吻我)。恋爱中的女人织一条开司米围巾送给爱人,堪称价廉物美,也许还是一语双关的不二信物。

 我们从实际用例中来考察“开司米”内涵发生变化的情况。《人民日报》中“开司米”有21例,“开丝米”1例,时间跨度从1956年7月到2004年11月,其中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用例均非指称羊绒。这些用例中有的是将“开司米(开丝米)”与“羊绒”并举,说明开司米质地已至少排除纯羊绒:

  “华表”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推出新款式男西装、女时装、银枪呢女大衣、羊绒女大衣、开司米男大衣。(《人民日报》1991年5月20日第2版)

  面料以纯毛、羊绒、开丝米、真丝、重磅麻纱、金丝绒、纯棉等为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7日第11版)

  有的则点明了其质地为“锦纶”“腈纶”或“羊毛”:

  为了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一点锦纶纱作试验。小秦连忙拿来自己新买的“开司米”作试验。(《人民日报》1979年4月14日第1版)

  过去靠外地调入的腈纶开司米毛衣、人造丝汗衫背心、尼龙手套……等商品,也开始生产,使首都市场的日用百货更加丰富多采。(《人民日报》1972年8月24日第3版)

  日本东洋纺织公司最近开发出将普通羊毛加工为类似开司米的技术。开司米羊绒线是用特殊羊毛纺成的,柔软且有光泽,深受人们喜爱。(《人民日报》1991年8月24日第7版)

  但是,“开司米”语义的这一微妙变化,并未引起词典编者的应有注意。《现代汉语词典》初编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稿子编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未能正式出版,直到1978年出版第1版。“开司米”一词就收录、反映了编写之初的语义情况,其释义在之后历版修订中并未根据语义变化情况而改动,注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所指。以上所引方言词典也都如此。“羊绒”一词为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收录,未充分考虑与既有条目“开司米”的照应。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词典修订中应注意及时反映词语语义变化情况,并注意词条的左邻右舍,切实做好相关条目的照应。

  比开司米稍晚一些,还曾一度流行马海毛。马海毛是英语Mohair的音译,本指安哥拉(土耳其安卡拉的旧译)山羊的毛,是制造长毛绒织物的优良原料。当时人们把蓬松风格的腈纶膨体纱称为马海毛,但是这种称谓只是昙花一现,山寨马海毛最终没有发生像开司米这样鹊巢鸠占的情况。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羊绒产品行业在我国内地发展壮大以后,鉴于开司米内涵已经变化、身价一落千丈的情况,厂家只得用字面义更透明的汉语词“羊绒”来表示,以区别于因为“身份不明”而贬值了的外来词“开司米”。从那时起,伴随着衣着文化的发展升级,“开司米”也逐渐从人们的口语交际中淡出,主要成为某些年龄段人们的一段记忆。与我国内地“开司米”内涵变化的情况不同,港澳地区“茄士咩”至今一直指称羊绒及其制品。

  近年来,不少厂商把化学纤维和细羊毛掺入羊绒制品,给羊绒“注水”,羊绒不再是百分之百的纯羊绒,“注水”羊绒发生着和开司米相似的词语贬值过程。这种词语贬值常常伴随着语义泛化或相似联想而发生。如羊毛衫本指用羊毛织制的针织衫,而现在泛指针织毛衫或毛针织品,不再理会有没有羊毛成分。又如美女本指容貌美丽的女子,而现在已跟美不美关系不大,只是跟性别有关,只要是年轻点的女性,都叫美女;如果年纪大一点的,则叫资深美女。

  参考文献

  麦 耘、谭步云 1997《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惠英 1993《崇明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周 源、屠国瑞主编 2011《常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杜翔 刘丹青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