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他出色地完成了一个项目,同事与领导在四周围绕,赞美声不绝于耳。

但他渐渐感到不适,发现自己似乎无法适应这种场景。

“没有,都是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帮衬”。

柔和、不具攻击性的谦虚语句固然温柔,但并不足以表达他的态度,四周赞美的热情并未因此减退。

涨红的脸颊上渗出汗水,他感到更加的不适。

待热情减退,他终于得以回到自己的工位,那些赞美与羡慕,并未使他快乐与欢欣,反而使他尴尬与焦躁,他甚至开始懊恼,自己为何要完成得这么出色。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1)

评价使他恐惧

生活中,许多人在开始项目前,便在脑海中不断的幻想成功后的一切,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断的督促、鞭策自己努力。

但当成功真实发生时,当他们真实面临成功后的赞美与羡慕,反而会感觉浑身不自在,想要快速地从场景中脱离。

这种人群,在社会中不是少数,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他们是“过于谦虚”,是一种谦虚情绪的外在表现,促使他们从场景中脱离。

但在40年前社会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提出了评价恐惧的概念,那些我们认为“过于谦虚”的人,可能并不是完全出自于谦虚,而是出自于对评价的恐惧。

所谓的评价恐惧,是指个体在社交环节中,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与苦恼。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2)


01 负面评价恐惧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非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1969年时,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评价性的调查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由于担心受到负面的评价。

往往会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减少接收评价的可能性,包含但不限于避免目光接触、降低音量与不发表个人意见。

负面评价恐惧,实际上是很正常、合理的情况,毕竟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人想要被别人批评与指责。

大部分人,也会在社交场合主动的规避被负面评价的可能,在发表意见时,只发表自己熟知的领域,也就是“只打甜蜜区的球”。

因此,人们恐惧负面评价。


02 拒绝正面评价

如果说负面评价恐惧,并不会使人产生疑惑与不解,那么如果一个人在接受正面的评价时,也产生了恐惧与逃避的行为,就不免使旁观者感到疑惑。

毕竟那些赞美与认同,是许多人工作开始前就已设定的目的,也是许多人不断追求却求而不得的美好场景。

但实际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在抗拒着正面的评价,那一声声的不是、没有,并不是谦虚,而是深深的拒绝。

但正面评价通常无法深化到恐惧阶段,人们不会由于恐惧评价,便不去进行相应的工作、不去进行相应的努力,因此对正面评价来说,是一种未深化至恐惧的拒绝行为。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拒绝正面评价?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3)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4)

无法察觉的压抑

罗沃德的束缚,至今仍在你身上留下某些印迹,控制着你的神态,压抑着你的嗓音,捆绑着你的手脚。——《简爱》

拒绝正面评价,拒绝的并不只是那些闪光时刻,同样被拒绝的还有赞美带来的自我认同,而自我认同又是维持自我认知平衡的最佳方式。

这种拒绝行为,似乎并未为人带来任何的收益,反而使人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情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显而易见是一种有损自身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个体选择有损自身的行为,通常都是由于内心深处的自我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无法被观测到的,但对自身来说又往往是最佳选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做出了拒绝正面评价的选择?


01 竞争适应

随着达尔文时代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理论正逐渐的认同奉行,竞争意识正在不断的过剩。

竞争是生态学中的生物进化的一个选择因子,毕竟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群体之中的地位分明,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时,地位是决定资源分配的关键因素。

地位既然决定着资源分配,那么当群体对个体进行赞美与认同时,则意味着对高地位的人产生了威胁。

个体为了避免威胁产生竞争,使高地位人产生不满、在资源分配上产生阻碍,那么拒绝正面评价,便是最合适的规避方式。

“如果所有人都赞美我、认同我,那么领导会不会不开心,以后会不会打压我”。

出于这种规避的心理,导出的拒绝正面评价,便不足为奇了。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5)


02 操作条件反射

除了逃避竞争,适应规则导致的拒绝正面评价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希望通过拒绝正面评价来获取对地位的控制。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中,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认为奖赏(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操控行为。

在企业中,公开的评价往往意味着高层领导的肯定,而肯定的潜在台词便是“你这么做,我很喜欢”。

同时,同事在正面评价时,往往是在高层领导的引导之下,其是不是真心、真实的情感表达是无法评判的,因此会使被评价的个体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这种在高层领导引导下的正面评价,即代表着高层对个体的控制,也无法分辨评价的真实性,那么拒绝,则是对权威的反抗。

除了来自于高层领导引导下的评价,还存在一个情况,便是评价者主动示弱,以寻求利益。

“哇,你画画好厉害,真实多才多艺,我就笨手笨脚的”。

这种评价者对自身地位的降低,往往意味着即将抛出背后的利益动机,也就是请被评价者帮忙设计一个海报、或者进行一次立绘。

那么,当被评价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便可以预测到不经常联系的对方,马上会抛出请求。

那么在对方抛出请求时,拒绝改变双方地位的评价,则成为了一种地位控制的方式。

如果是为了占便宜,那么请不要讨好我。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6)


03 潜抑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提出了一个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潜抑。

所谓的潜抑,即是将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经受的想法、情绪、本能、行为、经历与欲望,在不经意间压抑到潜意识中,以保护我们不会受其所带来的痛苦影响。

许多时候我们拒绝了正面评价,在事后回想时,却感觉很不可思议,也很难想通自己当时为何会如此抗拒,但即使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内心也在抗拒再一次的经历。

原因便是来自于潜意识对时间的隐藏,潜抑并无法真正的消除那些痛苦,只是将其隐藏了起来,其仍在不断的活跃,并在不被我们察觉的情况下,影响到我们。

“辛苦三个月,忙完一个项目,去与领导汇报,却被无情责骂”。

“考试成绩不错,本希望获得父母的表扬,却又有父母正处于生气状态而被驱赶”。

如果在以往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满怀期待却瞬间坠入痛苦深渊的情况,本应获得的正面评价没有被满足。

即使收获了正面的评价,却在同时提升了他人的期盼,最终对方的期盼不断增高,直至重新使我们痛苦起来。

于是我们不再奢望获取外界的正面评价,以防止自己受伤。

最终表现为心理防御机制:潜抑。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7)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8)

相对剥夺

竞争适应、地位控制与潜抑,使人拒绝正面评价,以防止正面评价带来的负面情绪。

在上文所说的观点背后,还存在一个关键的因素,这个因素影响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以上三个观点的形成。

这个因素就是二分法思维模式下,使人产生的“相对剥夺”。

两分法思维模式指的是,极端化的对事物进行处理,比如世界只有好与坏之分、世界只有美与丑之分。

极端的对事物进行处理,导致了逻辑谬论,使人在接受正面评价时,产生了相应极端的思想,比如:

“领导表扬工作能力强,但自身并不是企业中工作能力最强的”。

对处于两分法思维模式的人来说,由于不存在中间状态,那么当受到正面评价时,则会主动与同样具备相应属性的人进行对比竞争。


根据美国学者S.A.斯托弗,并经由R.K.莫顿的理论,认为当人们将自身的特质与某种标准或参照物、甚至是过去的自己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出现了消极、自卑、压抑愤怒、怨恨与不满的情绪。

而正如前文所说,在两分法思维模式下,接受正面评价时,与自身特质进行对比的,往往是群体中具备相应属性最优异的人对比。

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超过相应特质最优异的人,那么“相对剥夺感”,便会不断浮现。

因而产生了潜抑状态,并且通过操作条件反射与竞争适应,来防止自己产生由于“相对剥夺”导致的深刻、强烈负面情绪。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9)


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分析(二分法思维带来的相对剥夺感)(10)

他无法和最强的人比,甚至于无法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他不断的收获痛苦与压抑痛苦。

后来,他尝试以新的角度看世界。

他出色的完成了一个项目,同事与领导在四周围绕,赞美声自然是不绝于耳。

往日的焦躁与不安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适当的谦虚与得体的笑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