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什么传位给刘奭(读史札记汉元帝刘奭)

在中国,了解“大美女”王昭君的人数以亿计,知道“大好人”刘奭的却寥寥无几而且,恐怕这个字都未必认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汉宣帝为什么传位给刘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汉宣帝为什么传位给刘奭(读史札记汉元帝刘奭)

汉宣帝为什么传位给刘奭

在中国,了解“大美女”王昭君的人数以亿计,知道“大好人”刘奭的却寥寥无几。而且,恐怕这个字都未必认识。

普及一下:刘奭(shi4),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王安石写过两首《明妃曲》,其中一首名气大些: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的这首诗,意在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感慨与郁闷。诗中流传最广的是“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两句。初次接触的时候,除了遗憾汉元帝与绝代佳人失之交臂以外,也曾感叹他的糊涂和受蒙蔽之深。

读完班固的《汉书·元帝本纪》,更加替这位君王惋惜:

他多才多艺,善篆书,通音律,而且还位儒学大家。换个身份,可能会是一个有为青年,然而,他错误地登上了皇位……

历史开的一个大玩笑是,刘奭的老子汉宣帝虽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肯定会把国家搞乱,可由于要照顾自己贫贱之妻许氏的面子,始终没有下决心换掉这个太子。

原文是这样写的: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繇(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倢伃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政治经验丰富的宣帝一语道破帝国统治的核心思想是“霸王道杂之”,也就是儒表法里,既重德治,又不能放松法治。如果“纯任德教”,必然坏事。宣帝不是看不起儒家,而是觉得当时的那些“俗儒”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合时宜。自己的儿子过于尊崇这些,绝非国家之福。

果不其然,宣帝驾崩,元帝登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自废武功,把宣帝托孤的“三驾马车”拆了。

他一碗水端不平,过于信任自己的两位师傅萧望之和周堪,致使乐陵侯史高心理不平衡,于是勾结宦官,反对萧望之等儒臣推行仁政的改革主张。

其实,萧望之等人还是有水平的,一开始就建议元帝废除宦官掌管中书的旧制,改用贤明公正之士。

坏就坏在这位好人性情柔弱,缺乏主见,迟迟不敢做出调整。结果错失良机。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得饮鸩自杀。

可悲的是,自己倚仗的能臣死了,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让他们赠礼道歉了事,而且事后还对他们宠信如故。慢慢地,宦官、外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逐渐架空了汉元帝,整个帝国纲纪紊乱,吏治腐败。他想有点作为也难了。

由此可见,汉元帝不但懦弱,而且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与他的老子相比,其政治上的短视与低能暴露无遗,空怀匡正社稷的理想,却极其缺乏战略眼光与谋略。

大史学家司马光一针见血地指出:

“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说白了,就是元帝这个人太好糊弄,让权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而且一味纵容。国家呢,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读《元帝本纪》,总的感觉就是在他统治期间特别不顺,天灾人祸频发:

黄龙元年九月,关东的郡国发生十一场水灾,缺乏食物,一些地区发生人吃人的悲惨景象。

次年二月,陇西郡发生地震,震落毁坏了太上皇庙中大殿墙壁上的木饰,损坏县城墙官寺和百姓房屋,压死很多人。

六月关东发生饥荒,齐地百姓互相残食。

七月,北海发生水灾,溺死很多百姓。

三年春,珠崖郡的山南县发生叛乱。四月,茂陵白鹤馆因火灾被烧毁。夏天,发生旱情。

五年夏四月,有星星与参宿反向运行。

永光元年三月,天下大雪,降霜冻损坏庄稼,秋季欠收。

二年三月,发生日食。

五年秋季,颖川发生水灾,洪水淹死很多人。秋八月,白蛾遮天蔽日的情况。冬十一月,齐楚发生地震,天降大雪,压断树木,损坏房屋。

……

以上这些,还仅仅是史书里提到的一部分,其余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计其数。

老天为什么非要跟元帝过不去呢?不知道,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吧。

可是,面对这种种问题,汉元帝束手无策。态度倒是好的,办法却并不多。他战战兢兢,寝食难安,不断地反思、检讨,连续发诏书“德化”群臣,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再大赦天下;2、减少或减免受灾地区的租赋;3、消减大臣的日常用度,裁撤乐府乐工,节省上林苑的马匹,加大赈灾力度;4、为亲信、诸侯王等加官晋爵,赏赐公主、近臣黄金;5、大幅度减轻刑罚;6、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赐牛,赐酒;7、下诏让百官指摘自己的过失,推荐贤能之士入朝为官。

……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的一些做法无疑是好的,充满人情味。然而,一个倍受蒙蔽、大权旁落的皇帝,他的这些政令又会有多少能够真正被贯彻和落实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元帝确实深通儒家学说,理论功底很深,处处旁征博引,那些“罪已诏”也出于至诚。他也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直言不讳地进谏,并且举贤任能,扭转国家治理的被动局面,可这些,大多都流于形式,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场政治秀,无疾而终。

其实,对这样的结果,元帝本人可能是知道的。在下面的一份诏书中,就很能体会到元帝的无奈:

“我听说安抚百姓的方法,原本在于阴阳。最近阴阳错乱,导致风雨不调。我没有德行,希望众多文武官员有人敢指出我的过失,现在却不是这样。迎取奉合,不肯尽言,我十分忧虑。”

汉元帝所发的很多诏书中,都在反复强调“直言表达你们的心意,不要有所隐讳”,可是,即使他想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手下的那帮佞臣们也不会让他如意。比如,他们会傻到说这样的话吗?

“陛下,您的过错就是错用了我们这些小人,请把我们就地正法吧!”

优柔寡断,所用非人,缺乏铁腕,空有一腔拳拳爱民之心,天下大治之志,最终也只能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这是汉元帝的悲剧,也是整个汉朝的悲剧。

读这篇本纪,感觉班固很鸡贼,也许是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将“春秋笔法”运用到了极致。虽然文学性是差了点,班固也没有一句主观上或褒或贬的话,但却巧妙地把皇帝的功与过,融合在那看似琐碎的客观叙述之中。

不可否认,刘奭是个好人,宅心仁厚,爱民如子,而且是个才人,不但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还擅长音乐,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他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在他统治期间,国家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逐渐盛行,“昭宣中兴”的局面就此开始衰败。

也难怪,老天不安排他与美人王昭君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故事,而让他遭遇这样的难堪和尴尬:

和绝世红颜的第一次见面,竟成了永远的分别,和一生的思念。

汉元帝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生得伟大”,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同样是才华出众,却没有像南唐后主李煜,以及宋微宗赵佶一样,成为亡国之君。他在历史上名声不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也可叹英明的汉宣帝猜到了结局,却没有能够左右结果。囿于和发妻的感情和面子,没有及时将刘奭拿下,导致了汉朝基业在儿子手中走向衰落。

元帝的优柔寡断,是否也有老爸的基因呢?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宣、元之间的皇位传承及后来的发展趋势,都可以再次证明,历史的走向,其实可能就在某人的一念之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