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1)

“来唱流水退干干,一对龙虾藏礁脚……”这是惠东渔歌《一对龙虾藏礁洲》中的唱段。朗朗上口的韵调,浅显易懂的歌词,夹带着海洋气息的歌声,让人怡悦。

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是流行于惠东县沿海港口、平海、巽寮、稔山等地渔村的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是当地渔民的生活写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也是惠东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品种繁多,共有29种调式,主要有“妹子调”“啊啊香调”“啦达啲嘟调”等,唱词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话演唱。从前渔民在船上独唱或齐唱,时以答歌(即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韵味;如今逐步登上大雅之堂,配以二胡、扬琴等乐器,演奏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近年来,惠东的山海之美吸引了各地游客,极具地方特色的惠东渔歌也渐渐为游客所知晓喜爱,旅游发展为惠东渔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2)

古老惠东渔歌走上大舞台。图片由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提供

追溯·发源

疍民向海而歌以歌传情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古族的组成部分。因历史原因,过去疍民仅生活在海上,没有受教育和岸上居住的权利,不准与岸上人通婚,终日以渔船为家、与大海为伴,“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1949年后,政府建房供他们居住,昔日被贬称为“疍家仔”的渔民变成当家作主的主人翁。

渔民长期在海上劳动、生活,把现实生活和心中的各种情感用歌声进行表达,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形成了“号子”“出海歌”“情歌”“哭诉歌”“斗歌”“劝教歌”“嫁娶歌”等一套内容丰富、曲调齐全的惠东渔村音乐文化,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渔民以歌抒情,表达对大海的热爱、对丰收的喜悦。“站在船头紧拉网,渔家世代向海洋。渔船对对迎朝阳,满载鱼虾船返港……”《渔家世代向海洋》(哦哦香调)全曲节奏从紧到松、从驰到张,表达出渔民们紧张劳动后舒展、豪迈、幸福的感情。

渔民以歌传情,向意中人表明情意、互诉衷肠。“渔家阿妹似彩霞,心中早已有了他。盼哥出海满载回,甜甜蜜蜜月光下……”《甜甜蜜蜜月光下》(啰嗳咦嗳调)歌词淳朴精炼,表达了与意中人久别的思念与担忧,盼望出海的人早日安全归来的情感。

渔民以歌劝情,告诫新婚夫妇勤俭持家、相互体谅,祝愿白头偕老。“唱歌也爱好声喉,总爱唱来意义深;恋爱不是恋面貌,总爱两人一条心……”《唱歌不是贪声音》(嗳嗳嗳调)教育青年人爱情要专一、不贪图财色。

可以说,渔歌便是一部渔家史。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3)

惠东渔歌登上大雅之堂。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传承·探索

坚持“移步而不换形”传承原则

一直以来,惠东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界热心人士的高度重视。对于惠东渔歌来说,传唱的不仅是一种渔家文化,更是一种坚毅精神的延续。

2006年,时年84岁高龄的原文化部艺术局专员叶林,呼吁和指导惠东文化部门深入惠东县港口等沿海地区进行渔歌专题调研。他们按照惠东渔歌流行的20多个调号为线索,请艺人分类演唱,一个调号制成一张光盘,并收集了3套完整的渔民婚嫁录像资料等。叶林从中选出了10种最流行的规范曲调后记下曲谱,同熟悉渔歌演唱的艺术家一起到当地中学教唱,受到师生的欢迎。“只要各方努力,‘断代’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感慨道。

晚年的叶林一直关注着惠东渔歌的传承与发展,直到逝世。他曾这样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纯为了保存而保存,要通过整理、加工使其传承下去。我们要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去其枝蔓,如同梅兰芳所倡导的‘移步而不换形’,这样才能被年轻人接受。”

与叶林同行的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是现在的惠东渔歌工作室专家陈志祥。记者初见陈志祥时,他正在惠东县文化馆一楼的练习室,指导渔歌爱好者配合乐器演唱原生态渔歌。陈志祥出生于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从事惠东渔歌创作推广工作30多年。“惠东渔歌虽然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名气越来越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沿海大部分年轻人对渔歌只是听过,并不会唱。”他认为,更加重视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争取政府及民间力量的支持,在惠东渔歌原有淳朴真实的特点上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和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认识,让年轻人更加认可等方面都需要多方努力。

平山中学将招收渔歌特长生

为破解渔歌传承难题,惠东各界一直在努力探索破局。

“疫情期间,平海渔歌艺术团开展网上传承渔歌活动,让团员学习方言念歌词,随后编曲搭配旋律哼唱,群内相互点评纠正,大家学会唱好几首著名的原生态渔歌,并运用到新的创作当中。”日前,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李福泰对记者说。

平海渔歌艺术团现有50多名成员,主要工作是弘扬宣传惠东渔歌文化,创作原生态渔歌作品,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李福泰认为,惠东渔歌的发展不能只靠渔村,更需要学校的支持。

“推动惠东渔歌文化走进校园工作,今年有创新的做法。”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廖志涛说。据了解,去年12月,惠东县平山中学获评广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今年9月,该校将招收第一批渔歌特长生。平山中学校长魏彦表示,加强与相关艺术类高等院校对接合作也是该校努力的方向之一。

近年来,该校老师定期到沿海地区采风,常被渔歌传承人对渔歌的热爱与坚守所感动。“我初次听到惠东渔歌时便被其婉转悠远的曲调所吸引。因为不熟悉本地方言,刚开始我就用标拼音的方式学唱,现在能演唱很多首渔歌了。”惠东渔歌课题组主持人、平山中学音乐老师钟婧说。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本土优秀音乐文化,今年6月,该县实施“惠东渔歌进校园”项目。钟婧与惠东音乐人组成了惠东渔歌课题组。这群由专业音乐教师组成的队伍参与实地调研的同时,吸取更多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据了解,惠东县计划通过3年规划,全面推进惠东渔歌进校园项目,以平山中学为县城学校中心点,向周边中小学校辐射,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本土渔歌音乐历史文化,感受渔歌特有的魅力,扩大音乐视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道德情操。近期,该课题组在平山中心学校、实验中学和平山第一小学开展“惠东渔歌进校园”教学活动,“很喜欢渔歌传统服饰,歌词也很有意思。”参加活动的一名学生说。

创新·发展

渔歌创新升华展现时代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惠东重视擦亮“渔歌”这张特色名片,广泛挖掘人才,提炼并创作各类文艺作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近年来,惠东渔歌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展演、节目录制等活动,屡获殊荣和好评。去年10月,“我和我的祖国——2019惠州市惠东渔歌专场晚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同年11月,在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上,惠东非遗节目《最美风情画》《但愿人长久》为现场观众、电视观众以及网民们奉上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艺术盛宴。同年12月,惠东渔歌文化主题节目受邀参加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活动。

“天蓝蓝,海蓝蓝,光脚丫,走沙滩……阿爸出海打鱼去,阿妈织网一番番……”这首童谣名叫《天蓝蓝 海蓝蓝》,荣获“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主办的广东乡村微视频大赛一等奖。该歌曲取材于惠东渔歌曲调,同时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改编创作,向人们展现了惠东山海大美画卷,体现了新时代渔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我们还在合江楼5楼布置了惠东渔歌展示厅,惠东文化馆也准备建设非遗展厅,建成后免费向群众开放。目前正在征集惠东渔歌相关实物,如船桨、头饰、服饰及首饰等,希望能提升群众对惠东渔歌的知晓率。”廖志涛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民逐渐移居陆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惠东渔歌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利用当地的文化、音乐遗产,创作、编演一套高质量的音乐文艺节目,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研究惠东渔歌多年的专家熊运生说。

“我们正在梳理惠东渔歌曲谱,希望与传承人及音乐专家联手打造出像《天乌乌》《久久不见久久见》这样广为传唱、具有本土特色的歌曲,但目前仍有一定难度。”钟婧说。

“传承渔歌首先要爱护渔歌,在坚守原生态内容的前提下,发展创新渔歌内涵和传播方式。”惠州歌舞剧院独唱演员、惠东渔歌传承人张喜英说。传唱惠东渔歌10多年里,张喜英参加过许多演出,近期正在结合原生态渔歌创作更容易让观众接受的作品。她认为,结合伴奏和情景演出,丰富歌词内容,更有助于惠东渔歌的推广。

融合·破局

文旅结合实现双赢反哺渔歌

去年“高质量发展县区行·问策惠东”调研采访组提出,随着岸线资源的开发,惠东的滨海旅游迎来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等因素影响,惠东滨海旅游业出现“旺丁不旺财”现象。

惠东沿海文化遗存丰富,较为典型的是军事海防文化、海盐文化和渔歌文化。如何将渔歌文化游融入滨海旅游产业链,以赏析、体验等方式形成具有当地文化吸引力的滨海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惠东旅游产品,助力解决“一日游”或“一夜游”的问题摆在惠东面前。

“旅游旺季期间,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计划每个周末都安排惠东渔歌演出,我们在渔业村搭建了渔歌大舞台,也尝试过演出,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却妹带领她的学生们在台上排练表演,游客也可以上去体验渔歌演唱。”巽寮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毛振辉介绍。

为促使滨海旅游“旺丁又旺财”,惠东正致力探索打造惠东渔歌文旅综合体验区。县文广旅体局局长温雪映畅谈滨海旅游未来发展:培育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惠东可以体验水上生活、渔民生活和风俗民情,在吃海鲜的同时,可以听歌、品疍家文化,体验不一样的海上风情。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而抢救保护惠东渔歌文化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有效实现渔歌传承和滨海旅游双赢,惠东将以惠东渔歌艺术为核心要素开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本身体现了惠东渔歌艺术的价值,另一方面带来更大的附加值,将祖辈们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文化转化为经济收益,再以获得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促进研究保护和发展惠东渔歌,使文旅发展反哺惠东渔歌。

目前,该县文广旅体局等部门正与北京相关专家学者合作,撰写惠东渔歌发展纲要,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惠东渔歌文化特色品牌,探索将惠东渔歌相关元素与旅游商品结合,设计出既实用又有创意性和趣味性的旅游商品。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4)

非遗名片

惠东渔歌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5)

老幼嬉戏唱渔歌。通讯员蔡君文 摄

惠东渔歌是全国渔歌中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式结构多为五声调式,以“徵”“宫”两种调式为主,“角”“羽”调式为辅。品种繁多,调式共有29种,主要有“妹子调”“啊啊香调”“啦达啲嘟调”等,唱词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从前渔民在船上独唱或齐唱,时以答歌(即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韵味;现在则逐步登上大雅之堂,配以二胡、扬琴等乐器,演奏方式更加多样丰富。

专家建议

非遗旅游业融合发展 要尊重文化保障收益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到惠东调研时,对惠东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及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表示赞许,鼓励惠东多挖掘非遗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系主任杨红介绍,国内目前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主要有5种,即开展非遗节事旅游、非遗进驻景区、非遗 活态遗产、建设非遗主题场馆和景区、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遵守尊重文化、保障收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基本原则。

来源 | 惠州头条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关|注

惠东巽寮湾音乐 一湾渔火一湾歌(6)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