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清楚什么是规则)

一般小朋友上了一年级之后,都会依从权威,愿意遵守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更关注孩子的自主性,也就是说,规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需要老师监督的,而是了解规则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规划自己的行为,辅助自己的自律和进步。也有小部分孩子会挑战规则,或者管不住自己,甚至会质疑和试探规则。今天的内容,对于这两类孩子都会有所帮助。

规则让孩子有安全感。他们对生活的规律性、可控性其实要求非常高。我还记得,在我刚开始带孩子们进行团队活动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为他们设定中场休息的时候,比较随性。我觉得什么时候孩子累了、哪个环节过后适合他们休息时,就会临时让他们停下活动,来休整、喝水、上洗手间、放松等。但我发现这样总会出现状况,有的孩子是不肯停下手中的活动和任务;有的孩子会随时提出要喝水和上厕所;还有的孩子是在休息过后不肯开始或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大概是他们觉得既然老师宣布休息都那么随意,自己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感受临时安排吧。

有一次,因为课程内容安排的太多,我在开始前没有向孩子们问好,并且没有照例询问他们上一周的情况,也没有复习之前学习的技巧,有四五个孩子马上提出抗议,要我重来一遍。我为大家解释原因,但似乎是无效的,孩子们不断插话,也不再像平时那样遵守规则,努力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想到孩子们的抗议,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固定的、有安全感的规则和流程对他们非常重要。

于是,我进行了调整,把课堂程序固定下来,变成结构性的。我也把休息时间固定了下来,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进程。我发现,孩子的问题明显少了好多,大家不再有异议了,课堂效率提升了。

后面我们继续进步和发展,还为课程增加了一些仪式感的程序设置,比如为第一个环节是问好、第二个环节是交作业、第三个环节是复习,第四个环节是热身游戏,第五个环节是问题提出的情景呈现,等等。这个图文并茂的流程表是挂在教室里的,而且有一个带箭头的粘钩,当进行到哪个环节的时候,就由当节课负责的孩子去挪动箭头的位置,为大家指明环节。老师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种设置的好处。

而且大家都知道,规则保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家有了遵守的共识,就不会老来挑战规则,对界限和要求进行反复试探,就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建设性的发展方面。

前面提到的那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爸爸,所说的希望孩子“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性格能够更奔放自由”,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当然没毛病。但我们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孩子是五岁,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规则和秩序,来维持对世界的信任和强化安全感,他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的话该听,能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什么时候的话应该质疑一下,发展作为人类的认知疆界。而且认知能力和经验也不足以去理解,如何合理、带有批判精神地去质疑权威,拥有独立见解,并进行创新。我就说,这显然是个类似于让未成年的孩子去开车上路的操作,不恰当,就是危险的。

所以,到这里,你更理解规则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了吧?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清楚什么是规则)(1)

同时,我也一直主张,将规则的意义,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的方式,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你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跟孩子一起完成“规则地图”,跟他们一起探讨规则背后的深意;二是鼓励孩子带着愉悦的情绪,在规则下做与自己高度相关的事情。

我们具体来谈谈。

关于第一件事,所谓地图,其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到的那个地方,通过什么路径可以到达。那么“规则地图”,就是指示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比如,很多孩子早上都会磨蹭,导致上学迟到。有的孩子就开始质疑这个规则,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如果要让“规则地图”发挥作用,我们可以把遵守“准时到校,不迟到”这个规则的正反意义都总结出来,跟孩子一起画成思维导图。你可以参考我文稿区域的这张图片

遵守不迟到规则的积极方面有:能够让我们更从容地进行晨间准备;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有礼、守时的好印象;可以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还可以避免迟到带来的麻烦,在自己的时间里获得自由。

而不能遵守这个规则,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早晨到学校之后会各种慌乱;有失控的感觉,产生各种疑虑,我是不是自己的主人?我能不能管好自己?会遭遇父母的唠叨,让自己厌烦;还会被老师找麻烦,在自己的时间里失去自由。

如果你想到其他的积极、消极方面,都可以尽可能多的写。写的多,就表明这张地图比较精密和精确,各种行政区划、道路、山川河流一应俱全。虽然当时当下你参考的信息不需要那么多,但可以给人完整的概念,并且在需要时唾手可得。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清楚什么是规则)(2)

孩子遵守不迟到这个规则有能力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早晨唤醒水平比较低,所以难以行动;有的孩子不会合理规划晨间的安排;还有的孩子缺乏执行力,不能把需要做的事情连贯起来做好。这些问题,我们在这个版块和下个版块的内容中还会谈到。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规则的意义,可以激发孩子执行规则的动机,对行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第二件事,鼓励孩子带着愉悦的情绪,在规则下做与自己高度相关的事情,我们拿“订正作业”举例子。有不少孩子跟我抱怨过订正这件事,爸爸妈妈们也说孩子不喜欢订正。这并不奇怪,大家都不太愿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来说,更喜欢新鲜有趣的任务,而订正相当于在已知的内容上重做一次。我们也可以为“订正作业”做一张规则地图,在疏通了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鼓励孩子了。

请你考虑一下孩子的特点,我来抛砖引玉啊。如果是女孩,你就可以引导她们给作业“洗洗脸”、“化化妆”、“整整容”,告诉她们错题就像美丽女孩脸上的污垢和瑕疵,处理一下,会更美好。

如果是男孩子,你就可以引导他把作业中的错误、敌人“消灭”,炸掉敌人的弹药库、粮仓、飞机、大炮,告诉他们错题就像混进我们内部的敌人,搞定他们,才能取得胜利。

这样,孩子面对错误的心态就可以得到调整,如果再辅以对订正这个规则的认知,孩子就明白,这是在做达成自己任务目标的事情,“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这其后的心态很关键,需要我们来考虑:怎么利用孩子的特点、孩子的喜好,关联上现在的任务,让孩子以游戏的心态和方式,主动投入到对规则的执行中。当规则执行的多了,就会让他们养成习惯,也会让他们获得好处而坚定信念,那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实现了。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清楚什么是规则)(3)

【总结】

要让孩子乐意遵守规则,我们首先要认同规则对孩子时间、精力保护的重要意义,也要让规则规律化地被执行,呈现出一种稳定、可靠、忠诚的状态。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画画“规则地图”,寻找出规则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再对消极影响进行一下警戒。父母需要为孩子执行规则中的任务找点儿游戏趣味性,让他们带着愉悦情绪,感受到自己自主去完成的意义和价值。

更多早教经验: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一) 》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二) 》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三)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