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科学依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科学依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

赤壁大战时,周瑜要诸葛亮3天内造10万支箭。诸葛亮不慌不忙,叫3个随从准备20只小船,两边插上稻草,用青布蒙上,打算第3天大雾起时,诱惑曹军向船上射箭。3个随从依言准备后向诸葛亮禀道:“军师妙计不凡,但曹操也不是好骗的。万一看出破绽,就不会上当。”诸葛亮问:“那你们有何高招?”3人回答道:“小人都是皮匠出身,自有叫曹操上当的办法。请军师明日来看。”

次日,诸葛亮来到江边,只见小船两边尽是穿皮衣、戴皮帽的稻草人,一个个都像真的武士。诸葛亮大为赞赏,说道:“你们三个想得更周到,能顶上我诸葛亮。”

第3天大雾,草船靠近曹营。曹军远远察看,船上全是顶盔贯甲的兵士,便拼命射箭。不一会,10万枝箭就“借”齐了。

诸葛亮与臭皮匠千余年来,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最高智慧的化身。

但他“智”从何来?《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一个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可借风禳星的神秘人物。但实际上,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包括向别人学习,向属下学习。

他在治蜀、南征、北伐中,一直十分重视“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以“裨补缺漏,有所广益”。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多闻多见,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只有多看、多听,才能使人免去欠缺,增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他在丞相府专门设置“参署”机构,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让参谋僚属们充分发表意见,以便实行“纳言之政”,“采众人之谋”。他曾发布《与群下教》、《又与群下教》,诚心诚意地公开鼓励部属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讲真话,在争议中求得统一。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又发布《劝将士勤攻己阙教》,号召部下经常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

刘备初占益州,曾以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处理军政大事,董和性格直爽,办事认真,又有独特见解。在办事过程中,与诸葛亮有不同见解时,敢于争辩,提出了不少正确意见。诸葛亮任丞相后,还很赞赏他,并鼓励下属官员向董和学习。他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意思是说,丞相府里设置参署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众思、广忠益,把事情办好。现在“集思广益”这个成语,就是来自“集众思、广忠益”这句话。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科学依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2)

诸葛亮所置的参谋机构,并非摆设,他对属下提出的意见决不虚与委蛇,束之高阁。与曹魏的汉中争夺战中,前线送来紧急文书要求增援,诸葛亮征求了杨洪对此事的意见。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是决定益州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没有汉中就没有益州了。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灾祸啊!”听了杨洪的分析,他立即派兵支援前线。刘备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对东吴孙权的态度吃不准,邓芝提出出使东吴,重修旧好。诸葛亮采纳他的建议,并派邓芝为友好使者前往。诸葛亮南征时,马谡为他送行,他主动征求马谡的意见。马提出宜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他认真采纳并实行了这条建议。北伐时,他主动征求杨洪意见,决定由谁任丞相府长史在家主持工作。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他正确处理军国大事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当然,诸葛亮在决定对属下的意见和建议的取舍上也有失误的地方。如李严(后改名李平)品德上有问题。当卫尉陈震向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并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仍对李严委以重任,以致出现了李严危害北伐的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处理完李严的案件后,立即检讨了自己不听陈震等人劝告,对李严之事失察的错误,表现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精神。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才,虚心纳谏的作风,得到了后人的称赏。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诸葛武侯》诗中赞叹道:“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明代方孝儒评论道:

“孔明之为相,欿然虚己,以求闻己之过,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诸葛亮既然能这样虚怀若谷,连出身臭皮匠的随从们都愿献计献力,也正在情理之中了。

杜工部诗云:“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尚十分重视集思广益,虚己求教,这对我们现今的领导者该有深刻的启示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