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

1、彭德怀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1)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彭德怀来自湖北湘潭,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元帅。他于1928年正式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后来更是担任着师长、军长等重要的职位。他带领了士兵进行了多次抗战,但是其中最为出名的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

2、薛岳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2)

薛岳1896年生人,原籍在中国广东。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据说是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他不仅是中国有名的将领,是历史有名的军事家,更是曾经获得过多个勋章。

3、林彪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3)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在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了很多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抗日期间担任着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4、张自忠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4)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5、刘伯承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5)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他在1926年正式加入中共,后来更是参加了包括北伐、抗日战争等在内的多场战役,表现十分出色。

6、李宗仁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6)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7、杨靖宇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7)

杨靖宇1931年正式开始抗日,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8、粟裕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8)

粟裕出生于1907年中国湖南,他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共,并参加了南昌起义。粟裕曾经担任欧师长、司令等众多重要职务,成功指挥了高邮战役、苏中战役等多场战争,后于1955年被赋予了包括大将军军衔在内的多种荣誉,这些无不是对他的称赞。

9、陈赓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9)

陈赓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知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1942年12月指挥“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终于胜利结束。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

10、吕正操

抗日战争五位名将(抗日战争国共十大名将)(10)

吕正操,字必之,190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上是河北清河县人。17岁时,1922

年参加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精明强干,能读会写,被张学良选送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12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被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

1937年5月,就被中共北方局秘密接收为党员。“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吕正操率所辖691团趁53军南撤之际,正式脱离了国民革命军,转投中共,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着手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张学良得知后,曾对表示:“必之(吕正操字)这条路走对了”。  在冀中抗日时期,吕正操率部队、民众积极展开敌后战争。毛泽东曾评价“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中共建政后,许多电影、戏剧,如《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的文艺作品都是以这个时期的真实斗争作背景的。故晚年访问美国会见张学良被对方称为“地老鼠”。   1943年9月,吕正操晋升中共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常委。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他又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10月,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校长;后历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