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暗中铲除李承乾和李泰的推手)

唐太宗李世民英雄一世,史书将他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之为贞观之治。

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暗中铲除李承乾和李泰的推手)(1)

但是,在他晚年时,却因为立储的问题,伤透了脑筋。长子李建成因为种种的失德行为,失去了太子之位。

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暗中铲除李承乾和李泰的推手)(2)

电视剧《武则天》中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图谋太子之位。

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暗中铲除李承乾和李泰的推手)(3)

《武则天》中的李泰

最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个全部出局。长孙皇后的第三位嫡子,李治成为了新的太子,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承乾和李泰两个人的悲剧,是他们咎由自取。但是,小编通过对史书的深入了解,发现,李承乾和李泰的出局,背后都有一双推手——他们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下场(长孙无忌暗中铲除李承乾和李泰的推手)(4)

首先:最先弹劾李承乾,弹劾程度最厉害的大臣是于志宁。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在于志宁的带动下,满朝文武的眼睛,都开始盯着李承乾。加上称心事件的发生,让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两个,心中产生了隔阂。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于志宁的两次上书弹劾,让李承乾感到压抑,父皇对自己的疏远,让李承乾感到恐惧——害怕自己被废,随后被杀。于是,李承乾铤而走险,勾结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意图逼宫。最终,落得被废黜的下场。

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的异军崛起,使得所有人觉得,新太子是李泰。李泰也是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将会成为大唐第三位皇帝,当听说李世民属意李治之后,还在唐太宗面前,撒娇发誓,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差一点就相信了李泰的话,但是,却被大臣褚遂良无情打脸。随后,李泰被降为东莱郡王。

于志宁和褚遂良两人,在李治登基后,进入了宰相班子。权势和官职,仅次于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在废王立武事件中,两个人与长孙无忌共同进退。都被武则天贬出长安。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在李治还没有成为太子之前,褚遂良和于志宁,就已经与长孙无忌勾结到一起了。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陷害自己的两个亲外甥呢?因为野心。长孙无忌出身与北魏皇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姓氏由拓跋改成了长孙。北魏政权被高欢和宇文泰两个人篡夺后,北魏皇族宗室和宗族备受打压、屠杀。在北周时期,宇文护被宇文邕所杀,长孙无忌的叔曾祖父曾经谋划,借宇文护被杀,宇文邕还没有完全掌控北周政权时。推翻宇文氏的政权,恢复北魏皇族的地位。但是,由于没有十足把握。没有实行。长孙无忌幼年时,备受父亲宠爱。父亲长孙晟死后,长孙无忌与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赶出家门,在舅舅高士廉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祖辈的目标和幼年的苦难,铸成了长孙无忌的野心。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长孙无忌鼓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成为了大唐的第二位太子、皇帝。

李承乾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李泰聪敏好学。借修书为名,团结了大量勋贵子弟。李承乾和李泰两个,不管是谁即位。都不会受长孙无忌控制。在李承乾和李泰两个出局后,长孙皇后的嫡子只剩下李治一个。李治从小让人感到懦弱、容易控制。当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成为太子,并顺利登基,又借助高阳公主被非礼,让房遗爱诬陷李恪、铲除了一大批李唐开国功臣和勋贵之后。长孙无忌觉得,在李唐朝堂上,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自己扶植了一头,装成羔羊的饿狼。他的眼睛正盯着自己,嘴角边流出口水。随时随地的要取自己的性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