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1)

孩子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年,父母会遇到很多“第一次”,在入学一个月后,家长们就会收到一封“来自班主任老师的信”,通常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告家长书…… 这意味着要开家长会了!作为小学生的家长,面对第一次家长会,到底应该关注些什么?老师真正想传递给家长的是什么?……

本期主笔晨兮,作为小学一线老师,长年执教小学一年级,以下她就将从老师的角度给各位家长一些切实的建议。

—— 小编语

当孩子进入小学,多数父母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期待,有兴奋,有忐忑,有不安……

当他们听到要开家长会的时候,这种复杂的心绪也会涌上心头,紧张,坐立难安,想要了解孩子的老师,想要了解孩子的状态,想要了解孩子的同学……

作为一名长期做班主任的一线教师,我想对大家说,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也会像孩子们熟悉幼儿园时一样自然。

可能,有些孩子也会有短暂的不适应,但是多数孩子都能够很快调整好状态,进入小学生的状态。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2)

很多家长在开家长会前都会很忐忑,开家长会时也会拉着老师问很多,其实,从老师的角度,家长与其关心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不如切切实实地加大自身家庭对孩子的关注,而一年级的注意事项,也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01 遵守纪律

家长们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在班里表现怎样。

担心孩子会让老师生气,担心孩子会闯祸,担心孩子会不适应被欺负……

其实经验表明,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不错,那在小学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很多家长误以为幼儿园是看孩子的地方,即使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甚至动辄在教室里打滚耍赖,也恍若无睹。

表面上看,有利于孩子天性的释放,但是长远看,对规矩树立不足,孩子会很难接受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木紫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关键培养》一书中提到:“我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自然就抵制了不良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3)

可见,纠正孩子坏习惯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02 学会倾听

小学的模式和幼儿园是不同的:幼儿园班额小,老师们能够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孩子们也乐于表现自己;而在小学,孩子们要做的不仅是表现,还需要倾听,不仅需要听老师,也需要听同学。

听老师,在于听清老师的问题,听清老师的要求。听清老师的问题,才能够用心思考;听清老师的要求,才能够认真执行。

听同学,在于课堂的交流。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小组讨论,孩子们都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集体中的个体,这就需要孩子们静下心来,不要着急,听别人的回答和自己的是否相同,是否能够给自己借鉴。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4)

有的孩子已经习惯在幼儿园被老师关注的感觉,当小学里这种关注不如自己的预期时,他就会感到无助。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认真聆听别的孩子的回答,完善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在老师点名时,给予更好的回答。

03 时间规划

曾经有一个家长,每天早上都会在班级群里申请:“老师,孩子今天晚一点到。”

起初,我认为是孩子身体不舒服,时间久了关心问起,家长才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生病,就是孩子起不来床……”

我一时啼笑皆非,这就是没有给孩子做好时间规划的表现。

类似的时间规划不合理的情况还有孩子做作业磨蹭:本来量不大的作业,他们可以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5)

初入小学,孩子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家长可以适当陪孩子们做好规划,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能够学到规划自己的时间,而不再需要家长的日日督促。

04 阅读习惯

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调查发现:

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他们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反之,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会认为课本和习题才是“正经”的书籍,限制孩子们课外书的阅读,但是,只读课本和做练习题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渐趋匮乏,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更是孩子多方面发展的基石。

从幼儿园到小学,亲子阅读、书香家庭等活动的开展,也是为了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升而设置的。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6)

家长也切记不要舍本逐末,只看重孩子一时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后劲力。

05 自立培养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愿意让孩子们做家务,比如洗碗、打扫卫生、收拾玩具等等,而读小学了,就觉得孩子应该把全身心都放在学习上,不仅不让做家务,就连孩子自己的事情也要一手包办,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正面管教》里用孩子自己穿衣服举例,作者尼尔森说:

“在孩子三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没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学校里学得好,也不大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

可见,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生活中能够自主的事情,之于孩子,其实是一种负担,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继而没有信心。

曾国藩也说过: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除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小学生一般一学期开几次家长会(一线教师告诉你)(7)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家长们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并且注意和老师的交流,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不要担心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有问题解决问题即可,孩子越小,纠正生活和学习中的错误越容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