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

清末溥仪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退位的,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唯一的一次不流血的政权更替,的确是值得肯定与铭记的一刻,可同时这也不得不令人感到不解,为何清廷会同意了拱手让出统治中国的政权呢?须知,当时清政府并不是没兵可调,也并不是没人拥护他的统治,可就以不抵抗的方式而结束了其统治,怎么看都说不过去。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1)

要了解这百思不得其解的决定,就得了解当时清政府的实际状况。

经过甲午战争,再经过庚子之乱,清政府已经被列强蹂躏的千疮百孔,巨额赔款使得清政府的经济状况已经濒临崩溃的地步,一次次的战乱,带来的不仅仅是鲜血和生命,还是朝廷公信力的严重下降,百姓麻木,统治者贪婪成性却又无所作为,为了权力一次次的让有识之士所失望,从而转变成了以革命的形式来燎原。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2)

武昌首义的成功,使得的武汉三镇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就是从这开始,袁世凯利用南方革命的力量,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启用他,以北洋军和南方革命军为筹码,直接将清政府拖下了金字塔,这一举措令得清廷措手不及,最后乖乖就范。

话说,清廷镇压起义,为何就独独依靠袁世凯小站练的北洋六镇呢?虽然八旗兵和绿营兵号称百万,但可以说是极为腐朽,经过裁撤,到辛亥革命前早就存在的不多了,战斗力羸弱不堪,其威名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即使如此,可是清廷也早已在全国各地开始编练了不少新兵,计划是编练36镇。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3)

不过由于财政紧缺,除了北洋六镇是由政府资助外,其它的皆由各地自行负责。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全国训练的新兵是14镇、18混成协、四标,后期陆军大多兵额不足,总计人数13万多点。这可以说是当时清政府最大的兵力来源了,而在这新兵中,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六镇新军又占据了74500人,其中2到6镇兵马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

可能会有人说毕竟朝廷是占据着正统性,而且不是还有其他的新军可以调遣吗?当时的情况是,各地的新军战斗力并不太强,而且很多新军的队伍中混杂着不少的革命分子,从湖北新军就可见一斑,所以其他的力量一时间是不太具备剿灭武昌起义的条件。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4)

这也就不奇怪清廷要依靠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军进行镇压,其实从袁世凯退出政坛,也经过了三年时光,清廷自认为是掌控了这支武装力量,没曾想,在这三年间袁世凯可没有少收买人心,再加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一大批北洋将领都是袁世凯心腹,如此在局势危急时刻,冯国璋对袁世凯的拜访行为算是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原来这支北洋武装,清廷并没有抓牢,不过那时亡羊补牢为时有点晚了,却也并不能说是完全没机会。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5)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最为深受清廷信任的是1万人的禁卫军和1.2万人的北洋陆军第一镇,因为他们的组成几乎都是八旗子弟,自然是拥护清廷的统治,而且这两支军队也是按照新编陆军模式而训练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也是很强的,曾经以满人良弼、铁良为首组织的宗社党,是坚决维护清廷统治而反对袁世凯的,为此他们差点以禁卫军和第一镇为核心向袁世凯进行夺权,只能说袁世凯运气不错,逃过一劫,如若不是后来良弼被炸死,宗社党化作鸟兽散,相信袁世凯真就被其给除了 ,后来的历史也就不好说了。

为何清帝还要老老实实退位(清帝就这么退位了)(6)

可以这么说,清廷的失败源于其兵力上的软肋,也可以认为是对袁世凯的步步退让,如若早早的除去袁世凯,北洋五镇未必就会对清廷有所反叛,须知,冯国璋对清廷的态度一直都是犹豫不决的,甚至于如果不是袁世凯的外力下,反叛的可能性当真不大;徐世昌和袁世凯是好友,可是其也是清廷的军机大臣,是既得利益者,再加上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的军力支持,清廷亡于1911年实在是有着太多的运气和人为的运作。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