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

“成心”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但对“成心”的理解,历代注解歧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难以统一;同时,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学、训诂学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成心”即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成心”只在“害道”的层面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保持人的存在和复归“常心”的过程中具有十足的积极意义。破除“成心”,并非泯灭人的一切心理作用,而是破除以“成心”自身为师的倾向。对此,庄子主要提出“无言”“去知”“以明”“照之于天”等方法。破除“成心”之人,就能纯任自然,复归“常心”,“游心于物之初”。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1)

“成心”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1)“成心”一语在《庄子》中仅此一见,却是庄子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因此,厘清有关“成心”的问题对把握庄子的思想大有裨益。目前,学界有关“成心”的研究多集中于“成心”释义,但诸家注解歧异,尚有极大的讨论空间。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尚缺乏深入的探讨。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拟从“成心”义辨析、“成心”的双重内涵与作用、“成心”的破除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深化对“成心”的研究。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2)

一、“成心”义辨析

从古至今,对“成心”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把“成心”理解为天然本有的真心、天理,如“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2)(郭象《庄子注》)“成心者,人人皆有此心,天理浑然而无不备者也。……若此心未能见此浑然之理,而强立是非之论,是者自是,而不知其理之本然……天下宁有是理哉!”(林希逸《庄子虞斋口义》)“吾所受于天而无亏者,故足以明真是非。”(吕惠卿《庄子义》)“现成本有之真心也。……言人未悟本有之真心,而便自立是非之说。”(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成心者,即吾人天然自成之心,用以辨别事物者也。”(蒋锡昌《庄子哲学》)

这种观点从庄子否定“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出发,认为只有有“成心”才能有是非,“成心”被理解为具有正确是非判断的先验依据,即天理、真心;“是非”则被理解为正确的是非判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象等才会把“成心”作为是非判断的先决条件。可见这种观点是以肯定“是非”(正确的是非判断)为前提的。然而,我们从“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这句话可以看出,庄子是要否定是非而不是肯定是非。从后文描述的各种争论来看,是非在这里也只能表示是非纷乱,而不是是非判断,如“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如果是非在这里表示正确的是非判断,那么言怎么会隐匿了?“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显然指的是儒墨之间的是非争论,而不是他们的是非判断。如果“成心”指天然自成之真心、天理,那么万物自然齐一,又何用判断是非,反成分别?显然这种理解是不合庄子之意的。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3)

另一种把“成心”理解为成见、偏见,如“夫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无师乎。”(成玄英《庄子疏》)“夫不师道法古,而自执己见,谓之成心。”(陈景元《庄子注》)“不但知世事而取一端以为是者,有成心也。”(王夫之《庄子解》)“成心不是别的,就是私心、一己之心。”(王博《庄子哲学》)是“成见之心”(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这种观点同样从庄子否定“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出发,认为没有成心(偏见、成见),就应当没有是非,这里的“成心”被理解为成见、偏见,“是非”则被理解为是非纷争。在他们看来,正是“成心”(偏见、成见)才导致了是非纷争,要消除是非纷争,必须要破除成心。可见这种观点是以否定“是非”(是非纷争)为前提的,较为符合庄子的原意;但其将“成心”解释为偏见、成见,也并不确切,有将“成心”狭隘化之嫌。所谓偏见、成见是指主体由于特定的知识、信念、价值、视角等形成的观察、理解事物的标准或认识。这种解释侧重知识论的一面,但却忽视了主体心灵更为丰富的内容。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4)

要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成心”的意义,我们需要结合“成”“心”的字源及其在《庄子》全文中的用法来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来看“成”,甲骨文写作 ,表示斧头向下砍,意为杀牲取血盟誓,由此产生成就、完成、变成等义[1],《说文解字》即言“成,就也”,一般多用作动词。由完成、变成等义又引申出既定的、现成的、完成的、完整的等形容词义。这种用法在古籍中有不少,如《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成命”指既定的天命;《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成事”指已成之事;《吕氏春秋 · 察今》“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成法”指现成的法令。从以上“成X”的构词来说,“成”为形容词,作“X”的修饰语,因此“成X”属偏正结构。在《庄子》中,带有“成”字且同属偏正结构的词,除了“成心”,还有“成理”(《知北游》“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成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等。(3)关于“成理”,历代注解多注重“理”的训诂,对“成”的训释则较为随意,或直接略过,或曲从己说,未能把握“成”的准确含义,如林希逸解为“自然之理”(《庄子虞斋口义》)、陈鼓应先生解为“生成的条理”(《庄子今注今译》)。实际上,“成理”之“成”在这里仍然训为既定的、已成的、现成的,“成理”即是既定之理、现成之理。关于“成材”,陆德明《经典释文》释为“言自然已足,不须教习也”;成玄英《庄子疏》释为“材德素成,不待于习”,两者相近。这种解释正是建立在既定的、现成的、完整的义解之上的。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5)

下面,我们再来看“心”。“心”的本意指人的心脏,古人又认为“心”具有思维的作用,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心又被认为是思维器官,指精神活动的主宰者。由这一义项又引申出精神、情绪、思想等义。在《庄子》中,“心”的用法涵盖了以上三种义,如心脏义,“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天运》);精神活动主宰义,“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精神情绪义,“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鲜而鉴于井”(《大宗师》)。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成心”也就是已成之心,指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这样的心可以感知外界事物,进行分别、判断、取舍等知性活动;并表现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4)因此也是一种成熟的主观心理作用。《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这一段正是“成心”的鲜明表现。因此,仅仅将“成心”理解为成见、偏见,显然不足以概括出“成心”的完整意义。

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郭象“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齐物论注》)的说法,实较诸家为长。“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正表明此心为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但郭象又以为“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齐物论注》)以此心为行为处事的标准,则各各自当,无不合理。那么由此“成心”而形成的“是非”自然也是合理自当的。这种解释已经与上述第一类以“成心”为天理、本心的解释无异了,显然不合庄子之意。当然,这里对“成心”的论述只是从整体上来说的,并不表现出积极的抑或消极的意义。然而从《庄子》全文来看,“成心”的消极意义又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有“成心”,是非分别得以产生,道出现亏损。因此,要使物我一齐、重归大道,必然要求破除“成心”。但“成心”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同样还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点则需要我们深入《庄子》文本,发掘其隐而不彰的思想。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6)

二、“成心”的双重内涵与作用

从“心”出发来思考《齐物论》,并联系《庄子》中其他篇章的文字,使我们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齐物论》篇首描述南郭子綦“吾丧我”,在颜成子游的持续追问下,子綦由人籁、地籁谈到天籁,继而谈到人之情态的种种变化。“成心”就是在继续追索人之情态“其所由以生乎”(《齐物论》)的具体语境下提出来的。庄子认为没有种种情态就没有“我”,没有“我”种种情态也无由表现出来。“我”即“吾丧我”之“我”,它是由形体和心理组成的意识主体,处于由情知运转、人际交往和社会文明等交织而成的关系网之中。意识主体之“我”显露各种情态,各种情态又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与各种情态实际上是混而为一的。因此说这两者是很相近的,却不知道它们又是由什么所指使的。庄子并未明言这个指使者是什么,但肯定了这个指使者的存在,他将之称为“真宰”“真君”,即现实生命的真正主宰者。“真宰”“真君”虽然看不见形体,但却能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真实无误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对于其存在的真实性,庄子毫不怀疑。他认为,人一旦禀得“真宰”“真君”成为形体,便终身不亡失直到死亡。在“真宰”“真君”的作用下,“我”与外界事物相互摩荡,驰骋其中,而不能知止,茫昧终身。通过这一连串的追索,庄子最终确定“真宰”“真君”就是指使“彼”“我”,并造成“我”茫昧终身的罪魁祸首。而“真宰”“真君”具体指代什么呢?庄子随即提出“成心”的概念。历代解庄者或以“真宰”“真君”似有实无(郭象),或解为万物之主宰、道(吕惠卿、王雱、林希逸等),或训为真性、真我(成玄英、释德清、陈鼓应等)。问题在于,人如果禀受道、真性、真我而不失之,人本身应该是与道合一、“吾丧我”的状态,道、真性、真我又怎么会指使“彼”“我”产生种种情态呢?从后文“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齐物论》)来看,“真宰”“真君”正是导致人生茫昧的原因。庄子由对人之情态“其所由以生乎”的追问,最终将答案指向“成心”,“真宰”“真君”就是“成心”,它们正是造成是非的根源。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7)

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成心”何以会造成是非?通过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得出“成心”就是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的结论,它可以感知外界事物,进行分别、判断、取舍等知性活动,并表现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所以如前文所引:“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齐物论》)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如果以“成心”为师,则无论愚智皆有师;二是庄子确认“成心”就是导致是非的根源,如果没有“成心”就不会有是非。以“成心”为师实际上就是把特定的情感、欲望、智虑取向等(成心)作为观察事物的唯一标准,从而陷溺于情感、欲望、智虑之中。这样的人必然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是己非人,贵己贱他,从而导致是非纷争的产生。不以“成心”为师,则是放弃把特定的情感、欲望、智虑取向等(成心)作为观察事物的唯一标准,一切因任自然的发展变化。事实上,“成心”固有一种以“成心”自身为师的倾向。如果说具有特定的情感、欲望、智虑取向更多地体现为人之为人的本能的话,那么,以“成心”为师则体现为主体意志的运用。圣人与愚者的不同在于,愚者彻底顺从了“成心”的这一“自为”倾向(师心),从而为是非名利、富贵显严、欲恶去取所羁绊,争逐于是非之中;觉者则能放弃“成心”的这一“自为”倾向(“人虽有知,无所用之”),转而以自然天道为师(大宗师),不为俗思俗欲所累。因此,无论是否以“成心”为师,觉者与茫昧者在具有特定的情感、欲望、智虑取向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在“成心”的“自为”倾向这一方面则是相异的。这也就说明了“成心”只有在以自身为师时,才会导致是非的产生,引发道的亏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心”具有十足的负面意义,而成为必须破除的对象。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8)

在庄子看来,人(人类)在初生时(原始混沌期)是没有“成心”的。(5)“成心”并非天然本有,而是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成心”之所起根本在于人“去性而从于心”(《缮性》)、师心用知。但这一过程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山木》)“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庚桑楚》)“性”是生的本质,它表现为人生来要为自身存在而谋求各种需要,否则,个体就无法存在。因此,“性之动”是一种必然。人顺从自身天性而动就是为,但这种为乃无心之为,而非有心之为,因此是合于自然的。然而“动”与“为”本身即是与外界相接触的过程,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心智慢慢成熟,人对外界的辨识能力得到提升。这些一方面提高了自我生存的能力——这是满足自身存在所必须的,也是“性之动”的“初衷”;另一方面,心智的成熟与辨识能力的提升必然会使无心之为蜕变为有心之为。有心之为即是“为之伪”,是对天然本性的丧失,这正是以“成心”为师的开始。庄子说“人之不能有天,性也”,正是对人不能保持天然本性而走向师心自用的必然性的说明。这里,我们看到庄子思想中悖论的存在:人作为人,一方面要维持自身存在,必然会向背离自然的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背离自然而向人为的发展是对本性的丧失,因此他主张“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复归“常心”(《德充符》)。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9)

如何才能复归到原初的“常心”状态?庄子提出了“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德充符》)或曰“以心复心”(《徐无鬼》)的方法。“成心”具有完整的功能作用,其产生一开始是为了保持自身存在,这个意义上的“成心”是积极的、正面的。现实之人虽茫昧无知,可是当他一旦运用“成心”“为己”的一面,人的“本然之知”即会立即显露。这一“本然之知”与俗思俗知同出于“成心”,只不过“本然之知”以本然生命为依归,不同于俗思俗知陷溺于是非情欲的深渊而不返,因此又与俗思俗知不同。人通过运用自己的本然之知,一一透视现实人生的本来面目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了解现实人生茫昧、可悲的根源(成心)。一旦达到这一步,人便从现实人生状态中醒悟过来(觉),转而追求“止”(知止),逐步停止心理的、行为的不断外逐,从而返归到原初的无“成心”状态(“无心”),即实现心灵由“成心”向“常心”的转化。(6)可见人要复归“常心”,在“常心”未显现的情况下,依然要依靠“成心”的作用。心唯有一心,并不存在两个不同的心,只不过对应、表现着两种不同的状态,这种划分似乎略开后世《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之端倪。以上便是“成心”第二个层面的积极作用。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10)

在《庄子》中,因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成心”又有许多其他名称,如“蓬之心”,形容心灵的封闭茅塞之态;“近死之心”,形容心灵暗涩,毫无生气;“机心”,形容内心充满智虑机巧;“朴鄙之心”,形容心灵陷于礼义而不返等;“常心”则有“圣人之心”“至人之心”“天门”“灵台”“灵府”等名称,皆指与道合一的极其舒畅、绝对自由和无限宽广的心灵状态。用儒家的说法,“成心”即“人心”,“常心”即“道心”,分别对应“吾丧我”中的“我”和“吾”。“成心”与“常心”,一迷一悟,一茫一觉。破除“成心”实际上就是“成心”通过自我修养,逐渐显露“常心”,转迷为悟的过程。复归“常心”(道心)之人,也就成为得道的圣人、至人、神人。

庄子教你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庄子破除成心)(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