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安徽桐城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他老家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

张家与吴家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安徽桐城六尺巷)(1)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桐城“六尺巷”由此而得名。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安徽桐城六尺巷)(2)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