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

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1)

春去秋来,四季更替,初夏在我们心中大多代表着舒适和生机,万物经过春的孕育后都开始了勃勃生长的景象,一切都在向着繁茂与茁壮的方向发展。

对于古人来说亦是如此,很多初夏的诗词都在通过描写身边环境发生的细致变化,蕴藏着诗人对这个季节万物和生命的赞美。

比如家喻户晓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如表达夏夜清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再如描写荷香与水果同在的“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但同时,也不乏诗人借助这原本该郁郁葱葱的季节,对比地表达着心中的哀愁与失落。

1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唐·李商隐《晚晴》

李商隐的这首《晚晴》是通过细腻描写景物而侧面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典型代表,虽然身处幽僻的城市,但是这春夏交接的季节里,李商隐登高看到了漫天的晚霞,那份美丽让他情有所感。在他的眼中,不起眼的一棵小草,也在沐浴着初夏晚晴中的惬意与美好,仿佛承载着晚晴的点点光辉,努力地向上生长。那透入家家户户窗户的夕阳,那轻松自由飞翔着的归鸟,此刻都是李商隐在这初夏晚晴中看到的种种美好。

彼时的李商隐,并不是什么意气风发、百般顺遂之时,他因陷入党争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长安,在这偏远的小城中谋一份差事。也许这样的人生时刻,正是大多数人要抒发怀才不遇、郁闷难解之时,而李商隐却着眼于这些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他看着、念着这么多美丽的景色,虽然没有特意表达自己的心境豁达,更没有直接联想自己是否是那一棵感恩夏季的小草,或是自在翱翔的飞鸟,但是我们依旧看得到那个本该失意却在城楼高处赞美初夏的李义山。

是啊,对于作者来说,离开权力争斗的漩涡也许并不是坏事,至少让他不再需要时刻面临斗争失败的打压,也许正是这一份在不得志时依旧能想到的幸运,造就了这首《晚晴》中有心情吹着夏风、看着夕阳的李商隐。

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2)

北宋的苏舜钦也有类似之作,他在经历削职后,隐居至苏州的沧浪亭,不再入仕为官的他曾这样形容慵懒清闲的初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同李商隐的《晚晴》类似,这首《夏意》亦是重点描写夏季午后的身边环境,曲径通幽的小院,热烈开放的石榴花,以及浓密的树木和树木上叫醒午睡的黄鹂啼叫。虽然全诗并未直接表达作者的想法与对生活的态度,但是通过跃然脑海的午后小憩的舒适生活景象,又何尝不是在说明作者隐居时认真生活、不负每一处景色的坦然心态呢。

2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唐·杜甫《为农》

杜甫对夏日的描写便是多了一些个人的复杂情感。这首《为农》是杜甫在长期流浪后暂居成都后所作,此时国内多地正值战乱,尚有一丝安宁的成都小山村内,正迎接着夏日的景象,眼前的荷叶与细麦,正昭示着一个成熟繁茂季节的到来。然而,作者虽眼看此景,却心系着村外的纷飞炮火。

杜甫仕途不顺,屡屡碰壁,又经多年的颠沛流离,此时认为自己应该“从兹老”,便是找一处务农终老。然而,作者虽然在诗中如此表达,却让读者感受到他并非真正想有终老之意,即使为农,他也想着“去国赊”,他分明心心念念的还是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国家,他在那么多次失望之后愤世嫉俗地说不理国事,然而下一句却又明显展示出自己依旧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全诗中,夏日的美好景色与作者负面的情绪形成了对比,作者的愤世之言与内心真实想法再次对比,让读者感受着作者情绪的冲击:那个“国破山河在”的年代,杜甫究竟是经历过多少次努力与失望,再有多少次打压与挣扎,才渐渐对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终感无力。

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3)

3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唐·李白《采莲曲》

若说杜甫的《为农》是通过“口是心非”的语言侧面体现着自己的情感,李白的这首《采莲曲》便是直抒内心的抑郁和踌躇。与大多数人描述夏日的环境和景色不同,李白描述的是少女们在采莲活动中的欢乐景象。新妆的少女们,采莲中的欢声笑语,风中带着荷香,水流清澈见底,一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夏日就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更有那些透过树缝隐隐看到三五成群的公子们,侧面表现着年轻人的美好、娇羞的状态,在这个夏天与季节一同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4)

然而,话锋一转,诗中最后一句,诗人骑着马飞快踏过落花,也飞快地告别了眼前的美好。李白顿觉失落,眼前这一副夏天的美景,仿佛如人生的那么多灿烂一样,短暂即逝。他也许还未沉浸其中,这些都已从眼前消失不见。作者用如此美好易逝的情形,在诗最后表达了对人生时间飞逝而过,自己却无能为力,甚至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抱负的郁闷心态。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一直是一个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形象,然而殊不知这样的诗人,也有感慨年华已逝、壮志未成的踌躇心态。

4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这首《三月晦日偶题》体现了夏日里的乐观、豁达心态。诗中先说明四季更替的事实,同时点明那么多诗人伤春悲秋,对春天的逝去总是带着悲剧色彩,好似在春的尾巴时,每个人都在表达“无计留春住”的无力和悲凉。而秦观不同,他表明了对季节变换的顺其自然之意,既然是自然规律,又何苦陷入其中伤感不能自拔,不如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自己以平静、淡然的心态告别每一个季节,迎接下一个更替。

初夏心情的散文(他们笔下的初夏)(5)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正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在如此的心态下,作者并不是被动接受着客观的四季交替规律,更是表明其实夏季拥有与春天同样的美好景色,树木葱葱,繁茂生长,其实也是如春日百花同样的美好景色。全诗短短四句,将诗人的乐观、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透过描写春夏更替时的心态,何尝不是在彰显着诗人的人生观: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美丽,有时不必为失去眼前的幸运,抑或是遭遇逆境感受悲伤,焉知后面的生活不会有意料之外的美丽与惊喜,所谓我们常说的“祸福相依”,也便是如此了。毕竟没有谁的生活可以永远身处顺境,保持坦然面对得失的心境,才是在每个阶段努力生活的关键。

其实,春时的樱花,夏日的繁木,秋天的圆月,冬季的初雪,这些都是古人笔下的光芒来源,他们观察着,感叹着,一如身边的风也许会停住,但是文人内心的风,总有再起。也许一代代才子总有老去,但是四季永远不会停止。关于夏日诗作中的情感,有人欣喜,有人惆怅,有人坦然,也有人失意,也正是如此,千百年后我们才能读着这些,感受着诗人们乃至整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作者-

珮安歌,一个热爱文字和火锅的欢脱少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