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

在老子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有不少涉及“欲”的描写,在其中大多数情况下“欲”被认为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概念。老子也在书中多次提到“使民无欲”和“少私寡欲”的理念,并认为无欲和寡欲是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所以很多人认为老子是主张禁欲的。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当我们抽身角落而观全貌时就会发现老子并不主张禁欲,他所反对的是无节制的极欲。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1)

中性之欲和消极之欲

欲,在汉语中作动词时意思是中性的,代表想要,想得到,想达到以及希望、愿望等。如欲要、欲罢不能、欲擒故纵等。而在做名词时,本也是中性之意,代表感于物而动,是一种动机,如人在饥饿时就会有食欲。是一种广义的“大欲”。

但后来欲字作名词时有了一种单独的、偏向贬义的理解,即贪心、感情过剩之意。因为极欲往往是无数英才走向堕落的原因,也是普通人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给人的印象实在深刻,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看到欲字,浮现出的就是这种贬义的理解。亦称之为“极欲”。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2)

在《道德经》中,老子是将中性之“大欲”和贬义的“极欲”做了区分的。《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此处之欲,即中性之欲,广义之大欲。

此后,《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了贬义之“极欲”。如第三章的尚贤篇就说“常使民无知无欲。”第十九章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这些欲则指的就是极欲了。由于老子很明确地表达了极欲之消极,所以不少人就误认为老子提倡禁欲。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3)

五音令人耳聋是禁欲观的证据?

认为老子主张禁欲,达到六根清净的人往往以《道德经》第十二章作为最有力的证据。第十二章有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此,五色、五音、五味都代表着人各方面欲望的追求,结果也是消极的。物极必反,丰富的色彩本来是舒适人的眼睛的,但是过度了(五色)就会让人眼花缭乱失去愉悦。世间的声音,本来可以愉悦人的耳朵,但是过度了(五音)就会让人耳聋。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4)

人生来就会跟随自己的感觉行动,对音、色、味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反应,所以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用有限的音、色、味,来填充人们无限的欲望沟壑,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愉悦,之后便是痛苦,之前填充的欲望越大,之后带来的痛苦就越大。

由此看来,老子的确是反对人们无休止的极欲的。但需要明白的是,老子认为物极必反,反对极欲,并不代表连基本需求的欲望也应该禁止。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5)

大音希声,自然之道包含基本的欲望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云: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直译起来意思就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是很晚才会落成的(马王堆汉墓版道德经为“大器免成”,意为大的器物,是不需要刻意制作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在此处,大方、大器、大音、大象,都是顺乎于道的事物,也是“大欲”自然运行的结果。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6)

其中顺应天道希声的“大音”与之前令人耳聋的“五音”两者同为音,同为满足欲的一个元素,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大音没有过度嘈杂的东西,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的愉悦,满足的是人们自然的需求。而五音则是人们对愉悦的无限(五并非确数,而是代表很多)追求,随着音调的增加给人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人们愉悦的阈值也被不断地拔高,只有用更多的声音才能带来同样的愉悦,以至于声音愈发嘈杂,最终到了让人耳聋的境地。这便是穷奢极欲和基本需求之欲的区别。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7)

极欲和禁欲都是两个要不得的极端

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虽然有无知无欲的呼唤,但同时老子也表达了实其腹,强其骨是需要满足的基本需求,并不能绝对的禁欲。满足基本欲望,是消除极欲的基本前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吃饱了才能干活,以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都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中的无欲是什么(道德经中老子关于)(8)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具备朴素谦让、清静淡泊、守弱贵柔等德性。所以五音是有害的,是老子反对的,也符合老子的“寡欲”理念。但“大音希声”应为“寡声”,而并非无声,否则就又会走向事物的另一个极端。

所以,极欲和禁欲都是两个要不得的极端。顺其自然,满足人们自然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欲望,在这个基础上,遏止过度的极欲,才是老子对“欲”的真正态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