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像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集权达到了顶峰。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却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登峰造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个发明于宋朝。文化水平空前之高,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是宋朝的。宋朝也是第一个使用钞票的朝代,也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朝代。

大理学家程伊川: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

1·百年无内乱

2·四圣百年(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3·受命之日,市不易肆

4·百年未尝诛杀大臣

5·至诚以待夷狄(这可能只是说的好听,打不过吗,打得 过,早打人家了)

这只是史学大家们对宋朝的评价。

一·我们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地租·高利贷,让农民苦不堪言;战争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场景。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1)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公元993年,在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王小波战死后,王小波的妻弟李顺做了起义军的首领。李顺为人残暴。有一次他派了几千人,攻打剑门关,大败,只有几百人回来了。李顺为了稳住军心,将回来的几百人,全部处死。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让人心寒。后来建立了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最后被平定,起义失败。这次的起义失败了,但以后的起义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2)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使北宋的生存,相当不易。当时气候寒冷,又促使了游牧民族南下。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边患危机严重。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都失败了。(后晋石敬瑭为了打败自己的对手,向辽国借兵,将幽云十六州割给辽国,最后做了后晋的皇帝)

宋辽议和:1004年,辽军(契丹族)大举攻宋,直抵澶州城下,时任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取得了胜利。但皇帝急于求和,。1005年,双方议和,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岁币“,两国人民不得互相侵犯。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3)

宋·辽澶渊之盟

宋·西夏议和:1040—1042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1044年,宋册封西夏国主(党项族),每年给西夏7万2000两白银,绢15万3000匹,茶3万斤。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官吏,任人唯亲。又上书讥讽时弊,希望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重要内容。

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书,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二)·宋朝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A·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一天,太祖皇帝请石守信等一帮大臣饮酒,席间,太祖皇帝忧愁满面地说:当年你们将黄袍穿在我的身上,我当上了皇帝。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手下也将黄袍穿在你们的身上,你们该怎么办呢?这话说得倍客气。石守信等人一听,裤子当时就湿了,磕头如捣蒜,求太祖皇帝给指条明路。太祖皇帝说:这样,你们交出兵权,朝廷给你们大量钱财,你们回家广置良田,美妾,安享晚年吧。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故辞官,告老还乡去了。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太祖皇帝对老臣的放纵,也是后期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B·太祖皇帝即位前就是殿前都点检,所以太祖皇帝果断去掉了殿前都点检,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皇帝直接掌握禁军,将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

C·成立了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相互牵制。

D·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铁打的将领,流水的兵)

E·军事布局方面,“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集中行政权:

A·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行使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相财权)。(以前的宰相上朝是有座位的,只是坐在台阶下面。一次,太祖皇帝玩了个花样,说奏章看不清楚,让宰相靠近来看看。等宰相再下去自己的位置上准备坐时,发现座位已经不在了。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我坐着,你站着来汇报工作。从此,宰相上朝,再无位置可坐,只能站着)

B·地方:派文臣作知州,增设通判,监事地方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A·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由文臣到各地担任司法官员,死刑需由中央复核,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国家集中兵权,造成了冗兵;集中行政权,同一职位,多人来当,人为地设置互相牵制,三马同框,造成了冗官;集中财政权,再加上冗兵·冗官,必然造成冗费。

2·“积贫”局面的出现

表现:政府财政困难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现象的出现

(1)冗兵的原因:

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就是每到国家遇到灾荒时,为防止动乱,国家就招兵。招了兵,不像我们今天三年就退伍了,宋朝的兵,是要当一辈子的,即使不能打仗了,国家也要养着,造成了宋朝的士兵战斗力不强

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

C·防止地方割据

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加到44万,仁宗时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加上地方军队,总数达到126万。

影响:造成了军费开支过大。

(2)冗官的原因:

A·官僚机构重叠

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科举的朝代,文化的发展,超过了历代王朝

C·“恩萌”法泛滥。所谓的“恩萌”就是对大贵族·大地主阶级祖上的人,发放恩赐,以显示皇帝隆恩

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强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地官僚已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比北宋建国初期高出十倍。

(3)冗费的原因:

A·冗兵·冗官必然导致冗费

B·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

影响:政府财政陷入困难,日益入不敷出

大理学家朱熹说:自本朝罢了藩镇,州郡之财已多归于上·····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冗兵是耗费北宋财政的重要原因。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4)

宋仁宗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人物:宋仁宗,范仲淹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5)

长着一张忧国忧民脸——范仲淹

3·庆历新政的措施:

(1)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萌”制

(2)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3)慎选地方官

(4)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新政的中心:整顿吏治

4·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措施太猛,没能循序渐进

(3)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4)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6)

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本人,是位文学家,非常有才华。不拘小节,也不爱洗澡。一天,王安石向神宗皇帝汇报工作,宋神宗忽然噗嗤一笑,当时的宰相王珪向神宗看去,神宗向王珪指了指王安石的胡子,王珪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再看王安石浑然不觉,还在那汇报呢。汇报完工作,走出宫殿后,王珪告诉王安石:你胡子上有只狮子。王安石只是应了声:哦,这没什么,小事情,一只狮子而已。王珪却捧腹大笑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狮子,这是在宰相大人胡须上的狮子,这是只伟大的狮子。王安石本人,只注重自己专注的事,根本不在乎生活中的细节。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注定要受上天眷顾的。

庆历新政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言事书》,要求改革变法,提出: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败亡(北宋王安石变法)(7)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延和殿廷辩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法。于是有了王安石跟司马光在延和殿大战三百回合。王安石提出: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指着王安石的鼻子骂:王安石,你这句话是桑弘羊说的,你是不是用桑弘羊的政策来害神宗皇帝(桑弘羊是汉武帝任用的财政大臣,为汉武帝搜集了大量的财产,但也激起了天怒人怨,最后汉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宋神宗左右摇摆,不知道该听谁的。过了六个月,宋神宗决定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前是好哥们,因为变法,两人关系彻底闹掰了。见宋神宗启用了王安石,司马光就躲到了洛阳,一躲就是十五年,但对我们后世做出了杰出贡献,写出了举世名著《资治通鉴》。后期,司马光实在看不惯王安石变法,就写信给王安石,贬斥新法,王安石就回了一封信《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当时人送王安石“三不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变积贫的局面

(1)青苗法:政府贷款或谷物,收货后,按20%的利息,还本付息。今天看来20%的利息依然算是高利贷,但当时比大地主大官僚的100%,200%的利息算是低的多了。王安石认为国家长平仓的储备粮,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贷给农民,既缓解了饥荒,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因为这是国家的储备粮,就像今天的社保养老金,挪用去炒股了,如果亏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地方官在放粮

贷的时候,只会放给那些富农,放给那些信用好的中农,而富农和中农又是不需要接受放贷的人。真正需要粮食的贫农,又贷不到粮食,只能从富农或中农那里贷已经加了价的粮食。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变形,农民未从中得到明显实惠。

当时有一些人反对青苗法,神宗并未太在意,变法吗,肯定有人反对。直到退休的宰相韩奇写信给他反对青苗法,才引起神宗皇帝的重视:韩奇是退休宰相,没有利益纠纷呀。所以就派了两个太监,下去基层访查具体情况。太监要揣摩圣意呀,又不敢得罪王安石,所以就跟神宗皇帝说,青苗法好。这让神宗皇帝确信了要坚持变法。

(2)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3)免疫法:重视劳动成果,收免疫钱,雇人服役

(4)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市场短缺时卖出,就是平抑物价。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严重变形,违反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

(5)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程度收取赋税

(6)均输法:均是均衡,输是朝贡。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执行过程中,发运使权力过于膨胀,大发国难财

富国之法的方式: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局限: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强兵之法: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跟商鞅变法什五连坐类似)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牧养(由农民替政府养马,后期不可行,农民承担不起,官马死亡的赔款)

(3)将兵法:由固定将官带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没有根本改变将兵制度,将官充其量就是一个教官,一个举旗手)

(4)设军器监:监督改进武器质量(初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后期开始腐败)

取士之法:选拔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儒学经典》,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提拔有志改革官员,打破按资升迁。

影响:培养专门人才;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王安石当政时,苏轼被排挤;司马光当政时,苏轼还是得不到重用。王安石与苏轼关系不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有被处死的危险。后王安石写信给皇帝:未闻盛世杀才子,况且我朝没有杀文人士大夫的先例。王安石当时已经不当政了,当时已退居金陵。后来。苏轼被贬黄州,躲过一劫。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王安石两度罢相,神宗皇帝在变法过程中,也摇摆不定。变法损害了皇太后·司马光等为首的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过了一年,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王安石,没多久,又再度被罢相。王安石便退居金陵,直到死去。

宋神宗曾问大臣文彦博:为何士大夫都反对变法,而不问新法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文彦博反问:皇上您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还是和百姓共治天下呢?文彦博这个老狐狸,真是阴险·奸诈呀!

神宗皇帝死后,司马光做了宰相,尽废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司马光曾说: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共时,不共戴天。但司马光依然十分欣赏王安石的才华。

失败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改革操之过急,步伐太快。新法的实施,跟王安石的预期,严重背离。

3·新法实施中,严重扭曲,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4·王安石用人不当,奸佞横行。

5·变法演变成党争,宋神宗摇摆不定。当时范缜与赵抃关系不好,王安石就对宋神宗说:范缜这个人有问题,不是个好人,不信你问赵抃。宋神宗就问赵抃:你觉得范缜怎么样?赵抃说:范缜是个好官。王安石听到后,非常不解地问赵抃,你不是和范缜不和吗?赵抃却说:不敢以私害国。像王安石这样的人物,也要以党争来排除异己,可见党争在当时有多么严重。

(二)变法的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善

农田水利法:保证了灌溉,有助于 防洪抗灾,耕地增加,农业发展,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收入,部分农民免除了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增加了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免疫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价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影响:

(1)限制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2·积弱局面的改善

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了,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的费用。

将兵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主要表现在,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3·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这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完备的改革。

(3)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4·局限性: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变法具体过程中,又严重变形。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