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

前言

话剧《也说紫钗》聚焦在一对年轻情侣身上,他们苦于明明是恋人却无爱可恋,爱狗的丢失将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男友Lee心有怨怼而逃避沟通,女友胡小玉作为丢狗元凶更想弥补两人的关系。但两人的爱情似乎又不止于丢狗事件。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1)

他们各怀心事表演起了《紫钗记》希望以此获得心灵疗愈,不能说的埋怨、不得不面对的爱情危机都在扮演别人过程中逐渐浮出。“戏中戏”在剧中像是一种触发机制,点燃了两人内心熄灭已久的激情,该剧将结合“戏中戏”分析戏曲改编、叙事技巧与策略等方面的创作思路。

一、《紫钗记》戏曲改编

“戏中戏”即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戏剧本身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可以是几个片段的粘贴,也可是独立成章的故事,或是与其他情节并列的结构组成。

《也说紫钗》是典型的“戏中戏”结构模式,一对情侣来到号称能够疗愈心灵创伤的小剧场,上演一出叫作《紫钗记》的戏,因戏中之戏《紫钗记》在整个剧作中占据篇幅颇大,直接影响着剧情走向,更是主人公情感的出发点,所以分析此剧目显得必要。

《也说紫钗》套演的剧目《紫钗记》渊源颇为深厚,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原著出自于唐传奇《霍小玉传》,经过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改编成为剧本《紫钗记》,自此《紫钗记》作为较固定的才子佳人剧目不断得到改编创新

唐传奇热衷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霍小玉传》是其中重要又特别的一篇,长安名妓霍小玉遭到状元李益的背弃后,忧思成疾却毫不自哀,死前对负心汉李益发出了恶毒的诅咒,李益也因此变得心神疑虑以至虐妻。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2)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不满原著惨烈的悲剧结局,将其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并增添了众多人物情节,原著中才子佳人配置、至情至性女子、侠治情节、紫钗意象得以保留,后世多以汤显祖《紫钗记》为参考进行改编。

到了清代,蔡应龙在汤本基础上改编出《紫玉记》、潘炤在原著基础上写出了兼具神话色彩的《乌阑誓》;建国以后霍小玉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所喜爱,发展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越剧《紫钗记》、粤剧《紫钗记》、京剧《紫钗记》等。

而到了当代,《紫钗记》的魅力不减,依旧吸引着众多剧作家进行改编创作,香港剧作家毛俊辉融合粤剧《紫钗记》创作了音乐剧《情话紫钗》,引起了热烈反响,探讨了现代人面对纷繁的诱惑思考到底何为真爱的话题,现代男女与古代霍李形成对照,极具现代意义。

在《也说紫钗》中,胡小玉和Lee首次光顾“好戏有约”,店主卢卡斯为两人介绍《紫钗记》的不同版本,有复仇的悲剧,有大团圆的喜剧,还表示开发出众多猎奇版本,剧作者设置这一情节仅是调侃,同时也是向《紫钗记》众版致敬。

总体来说,《紫钗记》呈现出两大戏剧模式,一类是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黄衫客大侠斩杀了薄情郎李益,宣告了霍小玉和李益爱情的彻底终结,以越剧《紫钗记》为代表。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3)

一类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黄衫客介入霍李两人的纠纷,有情人解开心结,并在黄衫客的帮助下战胜奸人卢太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以粤剧《紫钗记》为参考。

二、对《紫钗记》的戏剧戏曲改编与继承

粤剧《紫钗记》是戏曲家唐涤生在1957年改编所作,在汤本基础上加以改造,情节紧凑集中,人物性格鲜明,主题延续至情至性说,赞美了霍小玉和李益两人坚定的爱情,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原版古典戏《紫钗记》若作为“戏中戏”篇幅过于庞大,为了兼顾现代戏不得不对其进行删减改编,只保留了一些关键情节,并依照三幕剧戏剧情节逻辑组织谋篇。

作为后两幕“戏中戏”的《紫钗记》只剩模糊的情节走向,而与具体原作已无明显关联。一方面是因为剧中现实人物动作的变化影响了戏中之戏的情节开展。

另一方面是因为戏中之戏作为剧作的外部框架和次情节必须得到精简,避免喧宾夺主。总体来说,古典戏部分在主要情节走向、大团圆结局、爱情主题方面保持了基本方向

话剧《也说紫钗》构成了两个层面上的人物系统,一个是戏中之戏,也就是众人演绎的《紫钗记》的古典角色群像,一个是剧中的现实,即表演《紫钗记》的现代男女群像,他们互为映衬,犹如镜像关系。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4)

古典角色在被模仿演绎的过程中对现代男女产生了难以言明的影响,而现代男女在演绎过程中对古典角色的刻意改造也为古典人物带上了现代气质

戏中戏《紫钗记》与《也说紫钗》在角色设置上保持了统一。戏中戏的古典角色仅保留了粤版最有戏剧性的几位人物,分别是:名妓霍小玉、状元李益、权贵卢太尉、侠士黄衫客、丫头浣纱。

《也说紫钗》中的五个现代男女分别是:女学生胡小玉、男友Lee、老板卢卡斯、中二武侠迷黄先生、手作艺人卢小妞,剧作别有用心地首先在名字上形成了呼应

在这样一个明显嵌套了《紫钗记》的戏剧故事中,现代人胡小玉和Lee在契机下出演古代人霍小玉和李益的故事。

现代五个男女的人物设计好似是戏中戏的姊妹篇,这种比拟和人物设置以显豁的寓意暗示了两对人物在故事上的相似性,也暗示了胡小玉和Lee这对现代恋人感情的最终走向

《也说紫钗》刻意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对仗完整。大多使用戏中戏结构的剧作,常常出现产生对照映衬关系的人物关系组,对应的两人在特定戏剧情境下或者通篇看起来像一对双生花,他们是彼此的影子。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5)

不少剧作家都喜欢利用这种对应关系间接揭露人物性格或者心理状态,当他们同时出现时,人物就会陷入痛苦以审视自己人格的另一端,造成分裂状态,或让影子成为某个特定时空中的自身,以突破舞台的限制完善自己的成长历程。

三、“戏中戏”模式在剧本中的叙事技巧

剧中存在虚实交错的两个戏剧世界,现代胡小玉和Lee在演绎古代霍小玉和李益过程中,不时跳出剧情或评议或抒发,跳入跳出式结构使得舞台上的呈现效果可能有些生硬,为了避免观众在戏中戏结构中迷失,《也说紫钗》着重在台词风格上进行区分

“戏中戏”《紫钗记》继承了《紫钗记》原文本精美华彩的语言风格,具有极强的中国戏曲写意特征,兼具严肃、程式化和高度戏剧性,带有夸张表演风格;而正戏代表的现实空间台词显得通俗、生活化,但大段独白依旧具有诗意化美学倾向

无论是正戏还是戏中戏都善用大段独白营造写意的诗化戏剧氛围,不仅塑造出戏里戏外的不同戏剧特征,也使整部剧作带有古典美的审美意蕴。

剧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现实与虚幻,塑造出独特的意象符号。《也说紫钗》多次用到灯光、铃铛等手段赋予舞台含义。剧中人物常在戏中戏和正戏间切换、停顿,有时现代台词和古典台词混为一体,戏与现实难以分辨,因此灯光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式

剧作运用灯光作戏剧空间和时空的划分,例如在第二幕开头灯光在“话别”和“归来”剧情之间作时间切割,将前后分为两个情节点。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6)

灯光再亮起后,舞台提示写道:场上分为两个空间,两人分别代表一个独立空间,Lee从左上,胡小玉从移至右侧的沙发床上坐起,一男一女自说自话,时间已是三年后。灯光对特定舞台空间作了时间和空间的区分,便于集中情节,提升观剧体验

铃铛是《也说紫钗》中具有超现实特色的元素,主要发生在戏中现实世界,铃铛是爱犬小白痴的随身物,它的消失为整部剧蒙上了神秘的阴影,现代人胡小玉和Lee都曾听到过亦真亦幻的铃声,暗示着两人焦灼痛苦的心理状态

铃铛也成为剧中的一个爱情意象,饱受情感折磨的男女试图找回遗落的爱情,当两人放下芥蒂互相接纳时,铃铛和狗失而复得,爱情也随之而来。

四、“戏中戏”结构在剧本中的叙事功能

《也说紫钗》是叙述性戏剧,三幕围绕现代人演戏展开,一对感情不和的情侣决定以演爱情故事的方式重新找回爱的感觉,他们的矛盾藏在戏剧事件背后,在戏中戏特定情境中触发心灵秘密,真相最后才揭开,节奏较慢

到第二幕我们才知道胡小玉和Lee的矛盾不只是丢狗那么简单,两人各陷道德疑云,走向分手似乎已成定局,到了第三幕两人不得不一边扮演花好月圆的爱人,一边思索着应该如何结果这场战争,等两人真的摊牌决定分手后,他们反而回味起了爱的记忆。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7)

“戏中戏”是《也说紫钗》的触发机制,承担着剧本重要的叙事功用。“戏中戏”构建了戏剧整体框架,寓示情节发展方向。

“戏中戏”要么作为引子勾出胡小玉和Lee的故事,要么作为一种虚幻环境与正戏主人公交织,胡小玉和Lee在这种独特的故事氛围里发狂、互相攻击、重新相爱。

戏中戏《紫钗记》是一把便利的梯子,整部剧依靠《紫钗记》的情节组织架构,展开情节,并且正戏和戏中戏互为对照系统,多部故事碰撞拓宽了戏剧文本容量,生发出爱情变幻莫测的主题,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结

人们对故事的渴望永远不会干涸,这是《也说紫钗》构思“用戏生戏”的最初想法。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永远不会停下,这是《也说紫钗》选择唐传奇故事的动机。中国古典戏曲具有无穷美感,这是《也说紫钗》将话剧和戏曲结合的初衷

薛宝钗87版结局 浅析话剧也说紫钗(8)

《也说紫钗》在结构上借用现成故事框架,搭建整部戏剧故事。运用“戏中戏”手法的中外戏剧家不胜枚举,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重叙事功能,早在莎士比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戏中戏”,到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的三部曲已经将“戏中戏”艺术发挥到了纯熟境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