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

在封建王朝,皇帝和皇太后皆可向臣下下达旨意,令其遵守。皇帝所下之旨意,称为“圣旨”,太后所下之旨意,称为“懿旨”。不论是圣旨还是懿旨,这二种旨意对普天之下的臣民来讲,都代表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那么,有人就问了,如果遇到皇帝和太后同时下旨的情况,那臣子们到底该听谁的呢?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1)

皇帝圣旨

古人常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如果依此来说,尤其是在“孝治天下”的古代,如果针对一件事,皇帝和太后同时下旨,而且彼此政见不一,表面看,似乎真的给臣下出了一道很为矛盾的难题: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错,听皇帝的!

“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不对,似乎太后的也不能不考虑,皇太后不就是皇帝的母亲吗?皇帝作为儿子应该听父亲的,自然,也应该听母亲的。这即便是,皇帝都得听母亲皇太后的,那臣子如果不听皇太后的能行吗?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2)

太后懿旨

皇帝命运需仰仗皇太后,特殊性只发生于三种场景!‍

何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有皇太后的权力大到可以直接将皇帝罢免或者囚禁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如唐朝时期的武则天,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

唐朝:皇太后武则天,权力大到直接将皇帝李显废除

在唐朝,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为皇太后,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前后坐了两次皇帝)坐上皇帝之位,他想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提到侍中即宰相的位置,此事,令武则天大为恼火,武则天这位当任皇太后,她直接将登基才55天的李显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3)

武则天废除皇帝李显

清朝:皇太后慈禧,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帝命终未放权

在清朝,光绪皇帝执政时期,慈禧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朝政腐败,亟需变法图强,立志革新的光绪皇帝,他与一帮维新派热血青年打得火热,并实行了“戊戌变法”,而这一激进行为,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发生很大的利益冲突,被触怒的慈禧,她与荣禄密谋策划打算在当年(光绪二十四年的1898年)秋季去天津阅兵时将光绪皇帝废掉。当光绪皇帝获知这一消息,心中也是十分惧怕,从他在七月二十八日交给杨锐的一道密诏内容足以看出皇帝权威在皇太后慈禧凌威面前之“嬴弱”,其内容言:

“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纵然这样,以康有为为首的那些维新人士,在接到光绪皇帝的密诏之后捧诏痛哭,但他们却对如何营救皇帝束手无策,最后,光绪帝虽然没有被慈禧废除帝号,但却被幽禁于瀛台,后来尽管被放了出来,但已没了皇帝的权威形同木偶,慈禧说啥只有点头的份,后来更是身染重病,并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先慈禧而亡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4)

慈禧垂帘听政

这两桩典型的历史事件,都是在说皇太后的权力大过皇帝权力的情况。

当然,如上这种,皇太后权力大过皇帝的情况,这被视为矛盾的特殊性,历史上也是极其少有。

在这里,我们权且不论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在同时下达时,臣子们到底该听谁的?至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就连皇帝本人是否能够坐在皇帝这个位子上,实际都由皇太后说了算,而此时的圣旨,那又能算个啥呢?就好比光绪皇帝不也曾“密诏”维新人士想办法救他出去,可捧着光绪皇帝这道圣旨,康有为一干维新派臣子,除了痛哭流涕的份,谁又敢明目张胆地去向慈禧太后要人呢?

皇太后权威大过皇帝的情况,尽管历史上有,但并不属于常态,应当属于“皇帝与皇太后”这一对权威矛盾下的特殊矛盾一类。毕竟,皇太后权力大过皇帝的时候,只发生于历史上比较特殊且少有的几个情形之下

其一、皇帝经验不足:在“先皇遗诏”的情况下,规定由皇太后辅政监国;

其二、皇帝过于年幼:不得不由皇太后辅政的情况下。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5)

皇帝年幼太后监国

在如上两种情况下,朝政大事当然是由皇太后最终的意思为定夺,但同时,也基本是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政令来传达皇太后最终决策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情况,那才是皇太后懿旨真正可以作为圣旨为替代的时候,那便是除了如上两种情况外的第三种情况:

其三,皇位空缺时:不得不破例以皇太后懿旨的形式颁布政令,暂代圣旨。

可以说,在此种情况下,皇太后的懿旨确实起到了皇帝圣旨的作用,但同时,这时候也不可能会有皇帝圣旨与皇太后懿旨同时出现的情况。由此来说,皇帝圣旨和皇太后懿旨同时下达同一事件的不同指令,王朝的臣子们基本是不太可能遇到这种艰难抉择的时候。假如不幸万一的万一真的遇到了,那就只能看王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谁手中,便由谁的指令为尊了。

君权天授思想下,皇帝圣旨优先不悖“孝治天下”大道

如果以矛盾的普遍性而论,皇帝的权威以及皇帝所下的圣旨,无论在权威还是优先级上,那是绝对要大过皇太后以及所下的懿旨,而天下臣民当然也是以皇帝的圣旨为尊了。

古人曾经讲过“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但古人同时也讲过,皇帝相比天下臣民,他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天子”,即上天之子,而天子以“天为父”,授命于天,传达天命,自然,对于皇帝的人间母亲皇太后,与天相比,皇帝敬皇太后没错,甚至皇帝每日还得下跪给皇太后请安也没错,毕竟这是执行人间感恩的人伦孝道之礼,而且很多时候,特别是后宫的事情,皇帝也是以皇太后为尊,由她说了算,但切莫忘了皇家还有另外一条规矩叫做“后宫不得干政”!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6)

天子,授命于天

也就是说,除了皇帝的家庭宫中内务之事,皇太后有权担着,可一旦谈到朝廷政令方面的天下大事,从原则上来讲,皇太后却是无权干涉皇帝的决断权,因为,皇帝的决断乃是天子“奉天承运”,而非奉皇太后承运

那么,自然而然,在皇帝的圣旨与皇太后懿旨权威性哪个更为尊这一矛盾面前,毫无疑问,皇太后懿旨开头格式所书的“太后有令”自然是要对皇帝圣旨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下拜不少,全天下的臣民,若遇到两者冲突的情况,太平治世,谁敢不以皇帝的圣旨更为尊呢!

当然,在中国古代,皇帝圣旨的真实开头其实并非都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开头格式来写,而这种格式也只是在戏词中被通用,或者确切来说,应该是在明朝朱元璋之后才出现的格式。比如,在秦汉时期,皇帝的圣旨基本以“制”,“诏”,“诰”这三个字开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这个格式为版本,而宋朝的大部分圣旨更以“朕绍膺骏命”或以“朕膺昊天之眷命”为开头格式……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7)

清朝圣旨

可总的来说,不论真实历史中,皇帝圣旨的开头写法,在不同朝代是如何的有区别,可“皇帝以天为父”,为“天子”,并“授命于天”这一“神话”形象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九五之尊”地位是任何皇太后身份的权限都无法超越和撼动的,皇帝的圣旨权威优先于皇太后懿旨也是如此。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明确提到,皇帝: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已经将这件事情的道理说得十分明白!皇帝不是寻常人,是为天子,亦视天如父,因此天子传达天意那便是最好的孝道。因而,如果皇帝的圣旨和皇太后的懿旨意思不合,天下臣民,若以圣旨为尊,这并不违背古代“孝治天下”的根本理念。

哪个朝代以孝治天下(古代孝治天下)(8)

古代“孝治天下”根本理念

结语:

对于皇帝和皇太后同时下旨,而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天下臣民到底该听谁的?且问,您有何高见,何不说来大家一起听听!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