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

【编者按】

笔下有乾坤 壶中见精神

——报人与茶的风云际会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报人们则挥动起如椽大笔,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

提笔落墨之际,茶始终是报人们的精神伴侣。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中华茶道一以贯之、传承有序。中华报人更是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茶香不仅滋养了报人精神,他们还以茶为笔写春秋。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的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2)

一张报纸,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细微上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邹韬奋(1895—1944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由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及创办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在当年《生活周刊》的发行量达到了15.5万份。

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韬奋精神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投身为国为民的事业。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3)

邹韬奋

“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是邹韬奋的办刊宗旨,受到裨益的包括茶界泰斗张天福。

那时候,张天福(1910—2017年)在金陵大学念书,他拜读了邹韬奋大量的文章和宣传抗日、传播进步思想的报纸,思想上深受鼓舞和影响。

有一回《生活周刊》为经常订阅杂志的读者赠送一本《生活日记》,并允许在封面上烙印上自己的座右铭。张天福把“立人立己、强国强种”8个字寄过去,《生活周刊》把它烫金,烙印在《生活日记》的封面上。

沿着自己订立的座右铭,张老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恢复和发展福建茶叶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他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4)

张天福与他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单桶圆型

邹韬奋出生于福建永安,同为福建人的林白水(1874—1926年)也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1901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10多种,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

林白水的笔致如大江奔流,抨击时弊、为民请命,文风犀利,敢言敢干,被誉为逢恶必顶的“独角兽”。

作为福建人,林白水平日里非常好茶。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发现口袋里没钱,他说道“给我一盏茶的功夫”,便伏案疾书,一篇千言文章就搞定了。

他让仆人送去报馆、要现钱,然后请朋友吃饭。一盏茶功夫究竟是多久已无从考证,但“这一盏茶的功夫”一定已化为“白水文章”载入新闻史。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5)

林白水

范长江(1909-1970年)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身份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考察川、陕、青、甘、内蒙等地,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于1936年出版《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毅然进入西安采访,在国内第一次披露西安事变真相。随后,范长江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6)

范长江

范长江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他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作品生动而富有感情,为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全新的样本。

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穿越祁连山”一篇中,他写到“四十里至一站口,曰黑石头,有店一家,污浊破烂,无法入内。店内有奶茶可供应用,余则一无所有”,又写到当地农村卖苦力、最艰难的一群人,他们难得赚点钱,“多半给予粮食茶叶,现金占极少部分”。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7)

范长江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

从范长江的文字中,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在西北地区,茶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作用,与粮食同列为生活的头等大事。而在内蒙古额济纳采访路程中,条件极为艰苦,范长江只能烧茶泡生羊肉吃。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作“塞上行”时,一路都是以茶为伴。路上遭遇“荒凉眼景”时,“心情倍极凄怆”,这时只有煮茶才能稍慰他的心情。

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中称赞范长江是时代的骄子,是开创报告文学的彗星,而在这颗彗星的笔下记载的却是中国人太多的苦难。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8)

夏衍

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报人夏衍(1900-1995年),在1945年曾担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任《华商报》编委,主编副刊《茶亭》。

他为《茶亭》献词,阐扬了他的茶道观和审美观:“当人们挑着重担走路,捱着困苦前进的时候,忽然望见了前面有座茶亭,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跑得更快些,肩上的重担也似乎轻得多了,他们需要快些走进茶亭里休息,舒服地喘口气,减轻疲劳,恢复气力。粗看起来,人们对于茶亭的留恋,是为了一时的凉快与舒服,其实呢?是为了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叫《请大家来歇脚》。再结合《茶亭》的刊头,便可想象这个版块好比品茶闲谈的地方。茶亭内,一壶清茶,娓娓清谈随兴而发。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香港,咖啡、酒文化盛行,《华商报》副刊以中国传统的“茶亭”命名,意在与声色犬马的泊来文化抗衡,独树一帜,乃一股清流。

“作为一个茶亭的主人,最大的希望是亭子里热热闹闹,而不是冷冷清清,要做到这一点,多备几样茶点是必要的。为了大众的需要,我们提倡卫生食品,以有益大众的健康为原则。健康的结果是什么?健康将使一个人更有勇气的向前迈进。”

在这个“茶亭”里,既包含了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时常走走停停,用短暂的休息自省和思考,以便更好地调整方向出发。更以茶为媒,倾听群众的声音,用笔头为民发声,化解民忧。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9)

夏衍给《茶亭》副刊所写文章署名为“亭长”,在《群众》杂志“茶亭专栏”则用“汪老吉”这一笔名。在如今,“王老吉凉茶”都是凉茶界不可替代的存在。多加了三点水,则有多啜茶水之意。

山野之“茶亭”,市井之“凉茶铺”,真应验了夏衍写作的“贴近社会”。他将自己独特的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融入不同的体裁、题材和媒介之中,形成朴实、清芬的人格和文风,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壶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报人与茶三)(10)

来源:茶道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