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明代内阁制与以前的宰相制到底有什么区别)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一开始建立内阁的本意是废除相权,形成中央集权,但是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明朝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明朝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明代内阁制与以前的宰相制到底有什么区别)

明朝内阁和宰相制度的区别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一开始建立内阁的本意是废除相权,形成中央集权,但是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一个信任别人的人,从他即位之后杀掉了大量的功臣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朱元璋对臣子的权力过大是心有忌惮的,而自古以来,丞相这个职位就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朱元璋其实一直就想废掉丞相这个职位,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终于,他等到了机会。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政务那么多,怎么可能是一个人可以处理的过来的,虽然朱元璋很勤奋,每天四五点就可以起来批阅奏章,半夜才睡觉,但是他怎么能保证他的子孙都和他一样兢兢业业呢。您老人家是穷苦人家出身,从小吃苦受累的习惯了,可是你的那些后代可都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哇。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到了永乐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实际上在此时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我们都知道,皇上有时候也会很懒,所以大多数时候,皇帝看都不看就会发到内阁,由内阁先给意见,所以内阁的权力在此时已经很大了。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做事总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但是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闹不出大的乱子。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朱元璋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他费尽心思才废除掉的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却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得以延续,甚至碰到几个不管事的皇帝,内阁的权力就比以前的宰相还要大。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毕竟那么多奏章,皇帝要是每个都亲笔批示,那手都累酸了,比如做木匠皇帝的那位仁兄,自己就是文盲一个,字都不认识,就别说批阅奏章了。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但是到了宣宗的时候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所以我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总不能让那些内阁的人权力过大,而且明宣宗认为太监应该是很好控制的,出不了什么大乱子,他要是知道出了魏忠贤这么位太监,估计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吧。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所以在明朝的历史上,不是内阁权力过大,就是宦官弄权,究其根本,就是政治制度造成的。

有人会问,历史课本上不是说明朝开始,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怎么从这个内阁制度来看,他的权力也是可以和丞相媲美的呢?原因有二,其一:虽然看似内阁的权力很大,但是他始终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因为内阁制度始终没有从法律上成为中央一级的权力机构,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参政议政的机构,所以皇帝信任他,内阁权力就很大,皇帝不信任,那么分分钟就可以拿掉,再加上以前历朝历代的宰相,大部分都是从地方行政一层层爬上来的,大部分人经验老道,人脉宽广,而明代内阁大部分出自翰林院,没有太深的基层管理经验,所以对皇帝没有大的威胁。第二:以前的丞相就是一个人,最多两,而内阁有好几个,多的能有五六个,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内阁本身就会对自己形成一股制约。

总而言之,"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没有宰相,令皇权失去了制衡,加上内阁无合法性,没有太多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独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会导致宦官为祸。而且内阁首辅为求争取权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挤异己,更助长了宦官的气焰。由此可见,明内阁的出现与其政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