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一向比较听话的努尔哈赤忽然发难,攻陷了抚顺。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万历皇帝极为震怒。朝廷上下也是极为惊慌,面对如此重大危机事件,整个朝廷包括皇帝的眼睛都盯着一个人,明朝内阁首辅—方从哲。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1)

不用说,既然努尔哈赤横下心造反了(努尔哈赤在当时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还兼着建州卫指挥使的编制)那就啥都别说,打吧。不用说稍微了解点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次大战,朝廷派遣了那位“很难搞”的杨镐出战。对于这位仁兄,我想大家都应该不是太陌生,这个家伙不得不说,真的是打仗不行,搞关系那是真的能“搞”。明朝,从万历年间因为“争国本”这个事情,严重地破坏了朝廷内的团结,衍生出了很多的不正之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拉帮结派”。因为很多官员发现,在朝廷中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实力,风险过大,特别是刚入职的新人,在对朝廷的规矩和游戏法则还没有弄清楚,就被卷入斗争之中,说了一些话,写了一些奏章,一头雾水,就被莫名其妙的摆了官。为了避免因为自己等级低,被人卖了还替别人数钱,或者因为朝中无人且家世卑微,被拉去背锅,很多靠科举出来“混体制”的学子,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还能有所依靠,就通过某些特定的符号相互组织在一起。在明朝最为有派系,就属于齐,楚,浙,东林,以及阉党。

天下第一“搞事”—杨镐

这个杨镐是河南人,因为朝中豫籍的官员不多,无法形成派系,他就很快投靠了同样属于北方的派系齐党。但是后来他发现,齐党相对于楚,浙和东林来说,出的首辅太少,对自己进步的帮助有限,于是就改投了浙党的门下,和当时浙党的魁首方从哲关系颇为亲近。

这次对后金人用兵,对于方从哲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只要能一举将“建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荡平,不但可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地位。对于浙党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政绩秀。于是速战速决,成为了当时方从哲传达给杨镐的命令。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2)

然而对于上面的命令,命令的执行者明朝大将,江湖外号“杜太师”的杜松,还有耍的一把120斤大刀的名将刘綎都极力地反对。他们在辽东作战以久,清楚地知道现在女真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与此同时,刚来的一些士兵,对于在辽东的作战不熟悉,要先训练,还要准备火器和武器,这都需要时间。然而,对于军事可以说几乎是白痴的杨镐根本听不进去,自己的老领导方从哲要自己赶紧出战,速战速决,自己就要严格执行命令。并对杜松说出一番政治及其正确的话“国家花钱养我们,不就是为了今日吗?如果你再劝阻,我就请旨意,以军法惩治你们。”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只有硬着头皮上,好歹战死还能是烈士,有抚恤金,要是违反了军法可就真的几十年都白干了。果然,萨尔浒一战,四路明军三路全军覆没,还有一路迷了路。辅助的朝鲜的军队也还是发挥正常,一如常往的不经打,一打就溃散。杜松,刘綎力竭战死。

熊廷弼姓熊却不熊

有句老话说得好,朝中无人莫作官,这句话在杨镐身上特别的贴切。之前在朝鲜战争中也是屡战屡败,但是没事,有“齐党“保护。这次萨尔浒之战,比上次厉害得多,直接搞成全军覆没,但是没事,上面有人。一直到崇祯二年,这个杨镐才被追究责任,再也搞不下去了。

杨镐从辽东经略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谁去呢?楚党推荐的人选是熊廷弼。熊廷弼这个人姓熊,对楚文化稍微知道一点的都清楚,熊姓就是曾经楚国的王姓。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的进士,一入职就被楚党勾搭,收入麾下。熊廷弼在万历三十六年到三十九年三年时间,在辽东地区巡按,因为工作能力出众,期满被调往南直隶督学。

后来三党之中,只有熊廷弼在辽东工作过三年,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就派遣他前往辽东,负责稳定军心,收复辽东。

对于怎样收复辽东,熊廷弼心里是有数的。在辽东待了三年,当地的状况以及弊病他很清楚。到了辽东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军队,将四重新集合,该杀的要杀,该罚的要罚,该奖励的奖励。第二件事,利其器,督造战车,修建堡垒,制造火器。那么这个熊廷弼干得怎样?我就引用一句话,就是熊廷弼第一次被离职审查的时候,辽阳城里数万民众官兵都在哭泣,希望朝廷可以让熊廷弼留下来。无论你怎么吹,怎么说冠冕堂皇的大话,是不是干得好,群众的评价才是唯一的标准。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3)

每次看到这段史料的时候,我就会百思不得其解,熊廷弼不是干得好好的吗?那为啥话要让他下台呢?朝廷的那些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在《明实录》和《明史.熊廷弼》都说熊廷弼死于阉党之手,但是两本史书对于阉党为何要将熊廷弼陷害致死的原因说得暧昧不明。很多的书籍和文章,说到熊廷弼两次落职都非常的笼统,什么阉党残害东林党啊。其实都说得不明不白,甚至毫无逻辑可言。

通过史书和一些文艺作品,我们明朝所谓的阉党都感觉非常坏,似乎这群家伙,就是那种想着办法害人,想着办法卖国的一群人。那么这群阉党,真的就是那么坏的吗?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明朝正史基本上都是清朝撰写的,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水分,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明史》都是朝廷希望别人看到的历史一样。就拿熊廷弼来说,明史记载他两次经略辽东,都很好,东林党非常支持他,阉党看着东林党不顺眼,也就认为熊廷弼是东林党的人,也就一起解决了。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4)

其实要怎么说呢,熊廷弼两次在辽东都干得挺好的,要是国家给予支持的话,再多点信任和耐心,绝对是没有问题。但是熊廷弼倒霉就倒霉在三点上,第一在他当辽东经略的时候,首辅是浙党的魁首,而浙党为了能迅速捞取政治资本,对于辽东的策略是速战速决,迅速搞定努尔哈赤等建奴。但是,熊廷弼作为坚实的唯物主义者,明确告诉他们,人家努尔哈赤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弱小的女真人了。在李成梁的纵容下,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女真人,甚至还搞定了一些蒙古人。现在的“后金”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绝对不是吴下阿蒙。可是人家就是不听,觉得你是沽名钓誉,为自己争取好处,捞油水。第二,就算各党心怀鬼胎,都有彼此的小九九。当时只要皇帝是一个明白人,也能总览大局。可是当时皇帝是著名的明熹宗,那个有名的木匠。别说做个明白的皇帝了,能做个正常的人都难。所有的国家策略方针,几乎全部都是首辅一人说的算。最后一点,也是遇到傻子,这个傻子就是东林党人。这群人其实就是整天自视甚高,还喜欢瞧不起人,没事喜欢得瑟。于是得罪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楚党,浙党,齐党和阉党。然而,因为在哲党和楚党的斗争中,东林党的一些人看不下去了,觉得熊廷弼其实干得不错,你们这么搞政治迫害,是不是有点小人了。这倒好,这个行为被阉党人看到之后,解读为熊廷弼不是一个好人,表面上是楚党,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东林党人,还挺有本事,留着绝对是祸害。于是在广宁战役失败后,明明兵权在王化贞(辽东巡抚)手里,却让熊廷弼背锅,原因很简单,王化贞既是浙党的主要份子,又对阉党心向往之。你是领导你怎么选,肯定让熊廷弼这个没靠山的人出来背啊。更加悲催的是,那个当年因为“移宫案”而得罪九千岁魏忠贤的杨涟(东林党精神领袖)和顾大章站出来替熊廷弼说话。不用说了,熊廷弼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自己,他的脸上都印着东林党。最后终于在阉党对东林的清洗中,落得“传首九边”下场。

说出这样的话人,只能两种可能。要么就是还没有看懂这段历史,要么就是故意这样说。熊廷弼作为楚党的骨干,其实和东林党人在很多政治意见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政治诉求也就不同。

孙承忠果然是力挽狂澜之人

随着熊廷弼被枭首,明朝在辽东的局势一下子又陷入了危局。此时的辽东经略叫王在晋,此人对于辽东的看法和策略其实就是四个字“全是废话”。他认为明军在辽东退缩是因为大家都有指望,能后撤。那我们就打消他们的指望,放弃整个辽东,退缩到山海关,这样他们就再无可退。这个哥们最为核心的策略就是在山海关外不到八里的地方,再修一个重城,然后在他们之间北边的山上,再修三个山寨,这样相互为依托,固若金汤,一切OK。可当这个方案立即被他手下的一个军官给否定了,这个军官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对王在晋说,你这个是瞎搞,你懂军事吗?王在晋说,我是你领导,你质疑我?没有办法的袁崇焕只好上书当时的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这个首辅,说句老实话还是不错的,他知道自己不懂军事,无法定夺,于是叶向高就让一个懂军事的过去来评估。这个人就是孙承宗。

孙承宗看到王在晋的方案后,也是一脸的懵,感叹到无知者无畏。因此对于这个辽东防卫方案,两个人留下了一段很有名的对话。但是,对于这个对话,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明史》的记载,这本书是清朝人编纂的。

孙承宗问:你在八里铺把“重城”修好以后,能和旧城一样容纳四万人吗?

王在晋:可以,能容纳四万人。

孙承宗:旧城外有壕沟和防护设施,万一新城守不住,我们的士兵后退,那个壕沟是让我们自己人去死吗?

王在晋:我在两城之间的山上留了三座山寨,后退的士兵可以撤到山上去。

孙承宗:士兵还没有溃败,你就留给他们后路,你这不是鼓励他们后撤吗?

王在晋无言以对

第二个版本是《三朝辽事实录》,这个版本是王在晋自己写的。

这个版本基本上前面都差不多,唯一的差别是,《明史》中的版本是最后王在晋无言以对,但是这个版本王在晋不但回答了,还让孙承宗无言以对。王在晋的回答是“边兵易于逃跑,有时候大规模的逃跑也是回天乏术,旧城前面壕沟,和防御设施,就是震慑后逃的士兵,以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防止边兵溃散的念头。孙承宗听到之后,顿时无语。

不管这两个版本那个对,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孙承宗心里给这个王在晋的定义就是两个字“傻X”。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5)

孙承宗做辽东经略的时候,主要是做了两个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提拔了,赵率教,满贵,祖大寿等守边大将。第二个贡献是在山海关外修建的锦州城和宁远城,以及宁远城城外的几处堡垒。孙承宗的复辽策略就是避开后金的优势骑兵,用大明的优势火炮坚墙来来消耗后金的骑兵。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一点点的修筑堡垒和重城来蚕食后金的地盘。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候,东林党人内部,一群自称道德君子,一根筋的傻叉,脑子不知道又被什么撞了,玩命的要和魏忠贤死磕。其实,所谓的阉党,不过是东林党用来打击自己敌人的一种说词,很多阉党里面的人,此前大部分都是此前三党和东林的人。他们代表了绝大部分当朝官员的想法,十年寒窗,千里做官,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谁能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以前是东林党,现在是阉党,谁得势,谁给的多,他们就跟谁混。可是偏偏此时,以杨琏为为代表的几个人,看不惯他们,要和他们死拼。结果不言而喻,东林党惨败,阉党秉持着痛打落水狗的思想指导,也顺便造谣东林的骨干人物孙承忠“拥兵数万,将清君侧”。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撤职。

六月努尔哈赤就大兵入侵。

袁崇焕的另一面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其实在看过他不少的历史文献后,我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这个人绝对不是像很多文章和书里写的那样,是一个只会打仗的人的武将。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政治白痴。很多文章都说袁崇焕是文官当的好好的,忽然听说辽东危机,就一人一马到了前线,看了看,就主动要求参加军队,说自己可以搞定建奴。于是朝廷正愁没人背锅,就派他去了。但是真相真的这样的吗?

只要我们细细看一下袁崇焕的仕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天启六年,袁崇焕的忽然像做了飞机一样,一路飙到辽东巡抚的位置。而此时在蓟辽总督位置上的人,名叫阎鸣泰。对于阎鸣泰和袁崇焕的关系,孙承宗有一句话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两人深相结而欲互相犄角,实互相生也”而阎鸣泰是一个标准的阉党。天启七年,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并要求在辽东为魏忠贤建生祠。《明熹宗实录》记载“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次日,诏命允建生祠,名曰元功”。这从天启七年,皇太极围攻宁远和锦州可以看出,魏忠贤的确对袁崇焕不错。在得知宁远和锦州被围的时候,魏忠贤曾命令袁崇焕派遣援军支援锦州,还特意将东厂和西厂的盔甲刀械,火药铁炮等物资,星夜解发。在此战胜利后,也是极力的给予奖励,表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而最为搞笑的是,魏忠贤和袁崇焕最后分道扬镳的原因,尽然是魏忠贤觉得袁崇焕“暮气难鼓”同时在后金入侵朝鲜的时候,袁崇传对支援朝鲜的命令熟视无睹。最后导致朝鲜与后金签订兄弟关系,从此不再承认大明为正统。“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下属不听话领导不开心,自然日子不好过。我可以让你一步登天,也可以让你一无所有。于是,袁崇焕就此结束了他在天启朝的官宦生涯。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6)

中国有句老话,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袁崇焕丢了官算倒霉吧,但是更大的危机已经呼啸而来。天启驾崩后,崇祯即位。崇祯在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扳倒阉党,杀了魏忠贤。面对阉党的倒台,曾经被阉党压着打的各个派系,一下子全部出来,甚至连当初投靠阉党的人,也立马站出来坚决的要和阉党划清界限。此时,有人上奏崇祯,袁崇焕此前在辽东也为魏忠贤建立过生祠,也是阉党的一份子,也要抓起来审问。

然而,奏章递上去却一点声音都没有。要知道,崇祯可是明朝皇帝中最小心眼和急性子之人,在清算阉党余孽的时候,为了防止下面人放水,他自己数人头,硬是逮了几百名阉党,使得朝廷的官员一下子消失了三分之二的人。

袁崇焕能逃过清算,主要还是靠两个人,一个人是他的座师韩櫎,一位资深的东林党人。另外一个就是曾经的老领导孙承宗。因为在宁远大捷中,孙承宗清楚的认识到,袁崇焕就是严格的依照他的战略经行。保住了他,就是给辽东保住了希望。

于是袁崇焕第二春又来了,他被崇祯重新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崇祯谦逊的询问袁崇焕,要几年时间才可以搞定辽东。袁崇焕马上提出,建奴不可惧,五年时间绝对够了,崇祯大喜,赐予尚方宝剑,并答应袁崇焕户部,工部,吏部,兵部都可以按照他的要求调度。

所谓朝中无人莫作官,至理名言啊!

袁崇焕之死,皇太极的反间计?算了吧,别傻了

对于袁崇焕的死,很多人都说是皇太极的反间计。说这个话,也就是看看《戏说乾隆》的水平。袁崇焕的死,其实说到底了,只有一条,就是皇帝想动他的后台靠山了。

下面我就给大概的解释一下:

我打一个比喻,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权力不在自己手里。崇祯当上明朝帝国一把手的时候是十七岁,你十七岁在干嘛?还在听《十七岁的雨季》吧。然而崇祯的十七岁,却要面对满朝修炼多年的老鬼。你要知道,一个布衣,十年寒窗,通过童试(儒生),岁试(秀才),科试(可以获得考举人的资格),乡试(举人),会试(贡生)再到最后的殿试(进士)(可以做官,第一名就是状元),当官之后,还要选择进入那个阵营,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人,但是往往第一个背锅的就是没有背景的官员。通过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还没有被搞死或者赶回家,恭喜你,你已经是聊斋级别的老鬼。如果有幸,你在殿试进入前二十名,成为庶吉士,那你家的祖坟绝对是“着”了。你可以有资格进入内阁行走,也是未来宰相的候选人之一。当你历经血雨腥风,狂风骤雨依然稳坐钓鱼台,登阁拜相,恭喜你,你已经是《山海经》级别的老妖了。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7)

因此对于崇祯这个少年来说,要解决这些让他恐惧的老妖怪怎么办?只能一个字“杀”,在肉体上消灭让他恐惧的本体。此前,干掉九千岁“魏忠贤”,就是因为在崇祯还没有当皇帝,还在做“信王”的时候,就已经见识了这位九千岁的权势是多么恐怖。他的哥哥天启帝,就是一个空架子。

因此,谁要是敢威胁到他手中权力,崇祯就一定要消灭他心中的恐惧。

崇祯在即位之初依靠东林党人解决了阉党,而后他忽然发现,这个曾经在他身边看似是好人的东林党人也逐渐变得让他恐惧起来。内阁里的大学士是东林党,比如钱谦益,钱龙锡,关外的袁崇焕,赵率教也是东林党。钱,权和兵都在东林党手里,你要是崇祯你怕不怕?谁都不好说,这个东林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阉党”。

袁崇焕和孙承宗不能阻止清朝入关(孙承宗遭劾熊廷弼枭首)(8)

皇帝的这个恐惧,被另外一个“黑山老妖”察觉到,此人就是浙党的温体仁。他利用崇祯对东林党的忌惮,以及袁崇焕在没有请示皇帝的情况下,秘密伙同钱龙锡杀了毛文龙的契机,跑到崇祯面前演了一出戏“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陛下孤立与上,是以不得不信”。崇祯大怒召见韩犷在殿内斥责道“诸臣不忧国而植党挟私,自名东林,于朝事何补?当绳之重法”。

这里我在补充一下,那个被袁崇焕杀掉的毛文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兼老乡,他的名字叫温体仁。我去,让我毛骨悚然。

崇祯三年,大学士,袁崇焕的老师韩犷被劾,大学士东林党仁领袖钱龙锡下狱,最弱的袁崇焕被凌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