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1)

马三立 王双福

王双福生于1945年,今年76岁,虽然名气算不上人尽皆知,但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曲艺界的一个传奇。他的父亲是王本林,师父是连笑昆,师爷是马三立。马敬伯、朱相臣、冯立樟等相声名家,李润杰、高元均两位快板书大师,都曾手把手地指点过王双福。

王双福出生在河南开封,自幼随父亲学艺,辗转到西安,四岁半时在父亲成立的红星相声社练功、演出,是地地道道的“娃娃腿儿”。他打小就拜了连笑昆为师,1952年,快板书大师李润杰到西安,特别喜欢王双福,主动教他快板,一板一眼,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教,是一口一口地喂,把他当时最火、最拿手的《武松打虎》“过”给了王双福。

打那时起,王双福就跟着父亲山南海北地到处“走穴”,虽然年龄小,也称得上是“长腿儿”(走的地方多)。1955年,天津声远茶社掌柜的、相声演员杨绍奎给王本林写信,上面写着八个字:“漂泊半生,当归桑梓。”王本林拉家带口来到天津安顿下来。王双福和父亲加盟声远茶社,张宝茹、刘奎珍、杨绍奎、武魁海、刘品臣等老艺术家也都在这演出。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2)

年轻时的王双福

有一次王双福表演《武松打虎》,有动作、有表情,马敬伯先生看了,对王本林说:“不错,四哥,他是谁的徒弟?”王本林说:“是笑昆的徒弟。”马敬伯说:“完了,咱爷儿俩没缘。不过你愿意做我的干儿子吗?”就这样,王双福拜马敬伯为义父。他还有两位义父,朱相臣和冯立樟,也都是因为没法儿收他为徒,改收他为义子。

后来以声远茶社为班底,组建了红桥区曲艺团,王双福虽小,却成了专业演员,有单位有工资,不用再按份儿“掰把”(分钱)。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3)

王双福

1957年6月,天津市文化局在红旗剧场举办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骆玉笙、林红玉、马三立、郭荣启、常宝霆、白全福、朱相臣、苏文茂等都登台演出。十二岁的王双福也参加了演出,是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他和王本林演了一个《十八愁绕口令》,这个段子是马三立大师整理的。老师们看他一个小孩儿能使大人一样的大段,给他评了个特等奖。一位领导接见获奖演员,拍着他的头说:“这个小朋友好啊!以后我们各个文艺团体都要有这样的小朋友。”果然,天津各文艺团体都组建了青年队。

王双福自幼从艺,没怎么上过学。1958年,在天津多伦道有个一百天扫盲班,他在那学会了查字典,读书看报,学着搞创作。团长跟他说:“你明天上午到天津市曲艺团去一下,李润杰大师找你。”转天他去了市曲艺团排练厅,不仅李润杰大师在,王凤山大师也在。原来天津市曲艺团成立学员班,请王双福示范一段。他心想,唱什么呢?唱李派,怕王凤山大师不高兴;唱王派,怕李润杰大师不满意。灵机一动,唱了一段自己写的快板《保卫祖国海岸线》,两位大师都很高兴。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4)

王双福

1974年,王双福参军,成为总后文工团的曲艺演员,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部队的最基层,演出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弹指一挥间,他今年已经76岁了,可是的心态、精神气,身体都不错,还愿意为曲艺多少做点儿事。

王双福还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的传承人。太平歌词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过去老先生们基本上都会唱几句,“画锅撂地”的时候唱一段,能吸引观众。有人不了解太平歌词,以为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就完了,其实这里边有很多技巧,陈韵、躲得句、楼上楼、接龙、连环句,都是太平歌词里的讲究,需要师父的传授。作为“非遗”传承人,好多学生找他来学,全国各地的都有,教的时候他特别细心,也不怕麻烦。他写了个顺口溜,来形容他这一辈子:“以前再好已过去,偶尔回忆当乐趣。新的征程已开启,昂然前行再努力。”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5)

马三立相声全集东北大鼓(马三立徒孙王双福)(6)

王双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