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

岳飞是忠臣,他“收复失地”的追求也非常伟大,但他的追求与皇帝的意愿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个人命运成为悲剧。有人说,岳飞不会宗泽。

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1)

那时宗泽已近70岁,不久后就死了。岳飞的上司变成了杜充。岳飞很快又发现,这杜充是个怕死鬼,没有追求,于是又当机立断想方设法,和皇帝宋高宗取得联系。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杜充果然不靠谱,投降金国了。

所以,岳飞在识人上非常有能力,就因为他看人准,知道领导是什么心思,才跳了好几次槽,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寻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共事。岳飞这么聪明,宋高宗那点儿靖康之耻”,而不是让某一个帝王享乐。这种大追求与帝王的小追求“南辕北辙”,而岳飞则选择了在高宗面前揣着明白装糊涂。

原因是他再牛头山下与兀术对战时,一枪就挑下了兀术头盔上的花翎。另外就是最精彩的连挑十一辆铁华车,连兀术后来自己都说高宠简直是天神。

而岳飞,他武艺固然是高强的,但他最重要的还是“忠义”二字,但相比之下,单论武艺他还是不及高宠。

高宠的武功有多高呢?书上是这么说的:郑恩的后代郑怀四五个回合就把牛皋给擒住了,张奎的武功和郑怀差不多可遇到高宠的时候呢?

郑怀举棍向前便打,高宠架开棍,一连几枪,杀得郑怀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张奎把银枪一摆,上来助阵,两个战了二十余合。牛皋见二人招架不住,举双锏也上来助战。三个战一个,还不是高宠的对手!

高宠是高思继的后代。高思继是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他的孙子高怀德、高怀亮亦成为了北宋开国的英雄(开平王)。只是传到后来,高家枪不如杨家枪了,高怀亮也改练了双鞭。倒是呼延瓒继承了高家枪,并把高家枪改成了呼家枪,传了下去。到了高宠这一代,竟然学到了失传已久的家传绝学,高家枪到了他手里又重现辉煌。

只因高宠连续挑十一辆铁滑车,挑到第十二辆铁滑车之时,坐骑疲惫,掀他于马下,措手不及,被铁滑车碾死。

现高家枪已失传。

宋朝年间,奸相使奸计残害忠良之将岳飞,又派人追杀岳飞、高宠的后代,幸得武林高手拼死相救,岳霆、高风才免遭灭顶之灾。几经辗转,跟随武当鼻祖张三丰、铁伞先生呼延三绝习武练功,高风也被剑圣疯僧收留为徒。

岳飞手下第一猛将,(其实高宠还不能完全算是岳飞帐下武将,因为高宠还没有当面和岳飞见过面说话就在牛头山下冲进金兵大营,后来胯下坐骑累倒,被铁滑车碾死。),岳飞帐下武将均与其相差甚远,并不是岳飞手下无猛将,岳云,张宪,何元庆等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是高宠在当时实在是太强了,虽然他的出场时间很短很短就不幸被铁滑车碾死。牛皋在收服此人时曾同时和郑怀,张奎三战一,高宠只用3枪就轻松击败三人(郑怀,张奎二人论单挑的话都不会比岳飞差),可见高宠之勇猛,原来高宠拦住他们的去路只是为了稍微显示一下武艺,好让牛皋介绍他入宋营为岳飞效力。后四人结拜,高宠为解牛头山之围,不等先见过岳飞细说在牛头山下便单枪匹马带头冲入金兵大营,四回合枪杀金兵四员将领。

名人介绍

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2)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3)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原文翻译及赏析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4)

注释

1、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3、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4、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5、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6、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7、旧山:家乡的山。8、付:付与。

9、瑶(yáo)琴:饰以美玉的琴。

10、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作品鉴赏】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写深夜梦回的押郁心情,寒蛩的鸣叫,蒙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写壮志受阻,急欲杀回故乡,收复中原的心情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

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

岳飞四次北伐结果(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5)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全词沉郁低徊、曲折含婉、抑扬顿挫、比喻蕴蓄、情景交织

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

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名家点评】

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王弈清《历代词话》卷七引《古今词话》: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词,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又引《话腴》:武穆贺讲和赦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故作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事也。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苍凉悲壮中亦复风流儒雅。龙榆生《唐五代宋词选》:一种激昂忠愤之气,读之使人慷慨。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詹安泰《词学讲义》:岳鹏举《满江红》,悲愤之怀,壮烈之志,和盘托出,绝无隐蓄,此不关乎寄托也。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陈藏一《话腴》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斯言得之。故求寄托于词中者,当在此而不在彼。岳鹏举《满江红》词一阕,非不慷慨激昂,可歌可泣。顾其耐人寻味之程度,殊不若其《小重山》也,故从词之本身论,则以《小重山》为高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