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

【原文】问上达 功夫 。

先生曰 : “后儒教人 ,才涉精微 ,便谓 ‘上达 ’未当学 ,且说 ‘下学 ’ ,是分 ‘下学 ’ 、 ‘上达 ’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 ,耳可得闻 ,口可得言 ,心可得思者 ,皆 ‘下学 ’也 。目不可得见 ,耳不可得闻 ,口不可得言 ,心不可得思者 , ‘上达 ’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 ,是 ‘下学 ’也 ,至于日夜之所息 ,条达畅茂 ,乃是 ‘上达 ’ ,人安能预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 、可告语者皆 ‘下学 ’ , ‘上达 ’只在 ‘下学 ’里 。凡圣人所说 ,虽极精微 ,俱是 ‘下学 ’ 。学者只从 ‘下学 ’里用功 ,自然 ‘上达 ’去 ,不必别寻个 ‘上达 ’的功夫 。 ”

【讲谈】陆澄请教如何能学成“上达”的功夫。 “上达”的功夫,见之于《论语·宪问》载录子贡“夫子道高德厚,天下皆知,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何为其莫知子也”)之问。孔子回答说:“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了解我这一点的,大概只有上天吧(“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1)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2)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3)

孔子#一生一心想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朝政出力,但从20岁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初涉官场后,一直到73岁因病而卒,期间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曾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并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流离失所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总共会见过大小国君和权臣七十余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广自己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终生未能得志,留下很大的遗憾。

所以他说自己,不会因不用于世而怨天,亦不会因人不知己而尤人,下学而上达,了解我这一点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4)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5)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6)

朱熹作注解释说,“下学”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工夫,“上达”是反己自修,循序渐进,在下面一层扎扎实实用功夫,功深力到,不断递升,将上面的一层层渐次通达。不下学,则不能上达;不低就,则不能高成。比如登山,一定是由低到高,比如行路,必定是由近及远,由低达高。比如“君子素位而行”,把上级交办的工作干到最好,把岗位上的事做好,做到极致,自然能得到向上走的机会。孔子一生得不到用之于世的机会,晚年就回老家写书修春秋,传之于世!孔子都这样,咱们又有什么好说的?

面对陆澄的提问,王阳明首先阐明“下学”和“上达”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后世儒者教学生 ,只要涉及精微的地方 ,就说 ‘上达 ’的功夫还不到学的时候 ,只学一些 ‘下学 ’的基本知识 ,这是把 ‘上达 ’和 ‘下学 ’分成了两部分 。”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7)

传上达下(讲谈传习录24:上达)(8)

接下来,王阳明给出自己的“上达下学”定义:“实际上,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到 、嘴巴可以说出来 、心里可以思考得到的 ,都是 ‘下学 ’ ;眼睛看不到 、耳朵听不到 、嘴巴说不出 、心里想不到的 ,才是 ‘上达 ’ 。”打个比方,“就好像种树 ,栽培 、灌溉属于 ‘下学 ’ ,至于树木日夜生长 ,逐渐枝叶茂盛 ,才是 ‘上达 ’ ”。

王阳明说,上达只在下学里,“凡是可以用功 、可以用语言说的 ,都是 ‘下学 ’ ,而 ‘上达 ’则被包含在 ‘下学 ’里 。”

又说,下学 ”就 是“ 上 达”,“ 上 达 ”会 在“ 下 学 ”中 真 实 呈 现,“学者只要在 ‘下学 ’里用功 ,自然就会达到 ‘上达 ’的功夫 ,不需要再在别处另外寻求 ‘上达 ’的功夫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