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

电影《金刚川》解析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后,电影《金刚川》搬上荧幕带我们走近历史,致敬英雄,厚植家国情怀。10月23日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张译、吴京等众多明星加盟的电影《金刚川》公映,电影故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时空背景?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呢?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1)

电影《金刚川》剧照

历史背景解析

1945年4月总统病故,杜鲁门继任美国第33任总统(1949年至1953)。杜鲁门是二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代表人物,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思形态,被学者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在杜鲁门任职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标志着美国第一次试图通过诉诸武力来阻止共产主义的军事扩张。1950年10月8日,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950年10月19日,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3年1月20日,主导介入朝鲜战争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下台,艾森豪威尔上台。面对这场损失数百亿美元和10余万美国青壮年的战争,艾森豪威尔想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并在停战谈判中做出一定让步。1953年4月,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恢复,但双方在许多事宜特别是战俘问题上一直达不成协议。因为,李承晚当局并不想停战,一旦停战,其所谓以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将化为泡影。因此,李承晚当局在战俘问题上不停制造麻烦,妄图破坏停战谈判。

1953年6月为给李承晚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早日促成朝鲜停战,经彭德怀建议,毛泽东6月21日晚决定在停战前再对南朝鲜进行一次军事打击,即金城战役。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集中5个军兵力和1483门火炮,在金城以南上所里至北上所里至北汉江之间的地区,向南朝鲜军阵地发起进攻,不到一小时就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的前沿防御阵地,并迅速向战略纵深进攻。1953年7月14日晚,南朝鲜军全线崩溃,志愿军向南扩展180余平方公里,并先后击退"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约8个师兵力的大小反击1000余次。至7月27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5万余人,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影片《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处于夏季攻势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在金城战役的大背景下展开,此时我方处于战略攻势。

空间背景解析

电影《金刚川》取名于一条江名--北汉江,也就是汉江的最主要的支流。北汉江发源于一座山,这座山处于朝鲜和韩国交界处,大部分山体位于朝鲜境内,这座山因为春天时景色如纯净透明的金刚石,所以也叫金刚山。因为北汉江发源于此金刚山,北汉江也称金刚川,金刚川实际上就是一条河的名字。金刚川上原有一座桥,名叫岩里桥,也就是电影《金刚川》中炸了修,修了毁,七建七毁的那座桥。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2)

金刚山实景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3)

金刚山实景

金刚山东西40公里,南北60公里,金刚山的主峰为毗卢峰,高1639米,全山一万二千峰成为世人 向往之地。金刚山是朝鲜"山中之最",雄峻奇伟,飞瀑万千,碧潭盈盈,山中保存有寺庙、石塔等众多历史文物遗迹。金刚川(北汉江)发源于,自北向南,中游转向西南,在汉城东侧2公里处与汉江汇合。水量丰富,江水清澈。洪水时泥沙流失多。金刚川支流众多,较大者有江、昭阳江。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4)

电影《金刚川》剧照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1953年7月我志愿军一支代号为"燕山部"的部队必须在7月13日早晨5点前渡过金刚川,6点赶到前线。否则,整个兵团将如一只折翼之鹰,落入狼群。7月12日下午,"燕山部"在金刚川畔集结,可是,金刚川上仅有的一座木桥已经被敌军炸得支离破碎。为保证作战部队后勤供应,志愿军工兵第10团3连连长张振智带领部队在金刚川重新架设被美军炸毁的桥梁,开设岩里渡口,这座桥就是岩里桥。电影《金刚川》故事就是根据此事实改编而成的。

电影《金刚川》故事的大背景是我方处于战略攻势,但在战术局部背景下,我方完全处于劣势和守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于美方,尤其是空中防御,B-26轰炸机、F4U-5N"海盗"战斗机、延时炸弹、远程炮击……而我军护卫桥梁的仅有两门三七炮。一号炮位负责攻打敌机(一号炮位炮手关磊,吴京饰),二号炮位隐蔽(二号炮位炮手张飞,张译饰)以及有限的炮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志愿军围绕恢复岩里桥,七建七毁,与美军斗智斗勇……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5)

电影《金刚川》剧照

叙事手法解析

电影《金刚川》也许借鉴了诺兰的《敦刻尔克》叙事手法,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敦刻尔克》采用的是"一月一天一小时、三线交叉剪辑时空"不同,《金刚川》遵循古典戏剧理论的"三一律":地点、时间、情节统一。《金刚川》按照""三视角、四结构"方式来推进故事的叙述。即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工兵连》、《美军飞行员》、《高炮班》和《桥》的故事。对于国内电影,这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优势在于能从多角度刻画战场的细节以及战争的惨烈,情节相当的感人,建议观影时女性观众备好纸巾,不建议儿童观看;劣势在于多数时间都在修桥和守护,三个视角叙述一件事,镜头很多来回来去用,并不紧凑与过瘾,至少娱乐性与精彩性不如《八佰》。有的观众认为以30分钟的故事叠加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故事情节推进挖掘得不够深刻。

《金刚川》通过大量画面、情节,对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血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中国军队、中国军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血性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影片结尾,先是以全景、远景、俯拍的手法,展现出在敌机轰炸后散乱漂浮着枕木、桥板的金刚川上,横亘着一座浮桥;继而随着镜头的拉近,观众赫然发现这座浮桥是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搭建"、"支撑"起来的,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金刚川电影大致内容(电影金刚川解析)(6)

电影《金刚川》剧照

[1]高爽. 金刚川的"大桥"里藏着战争胜利的密码[N]. 辽宁日报,2020-10-27(008).

[2]王凯. 电影《金刚川》背后的历史风云[N]. 团结报,2020-10-24(0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