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

一 潜龙勿用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1)


1、圣人出世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时人尊称叔梁纥。虽然叔梁纥的祖先有着高贵的血统,但当时他的家族已失掉了贵族的头衔,在鲁国,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士。叔梁纥以勇力闻名于诸侯,他在两次战役中立有显功,因为这个原因被封为陬邑大夫。叔梁纥早年娶一位施姓的女子为妻,施氏先后生下九个女儿,却未能产下一子。后来他的妾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皮,字伯尼,遗憾的是这个庶出的儿子不但智力平平,还是一个瘸子。没有一个象样的儿子,谁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和地位?于是,叔梁纥为施氏另建一室,供给她生活所需的物品,然后出妻另娶。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叔梁纥带着聘礼到封地中一位颜姓人家去求婚。颜家老头对叔梁纥很中意,他对三个女儿说:“邹大夫身高十尺,以勇力著称,其祖上血统高贵,他现在又是我们本地的大夫,虽然年龄大了一点,人还是很精神。嫁给他总强于给人做妾,他今天上门求婚,你们中谁愿意这门婚姻 ?” 颜家十八岁的女儿颜征在听完父亲的话就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叔梁纥很快定下了这门婚约,不日就迎娶了颜氏女。 尼丘山上有一座山神庙,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去那里烧香祈福。一天早上,叔梁纥夫妇拿着香烛,带着祭品去了几十里外的尼丘山。山上荆棘丛生,道路难行,夫妇俩到了山神庙,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虔诚的叩了三个头,叔梁纥跪在地上说:“我祖有圣德,累世虔敬,孔纥薄德,庶子无才,今娶颜氏,求山神赐我一子,使我孔门祭祀有人,香火不绝。天道有亲,山神显灵,山神显灵,赐我一子。”说完再叩三头。叔梁纥夫妇走出山神庙已红日西坠,霞光满天。西天数朵彩云聚成一只很大的鳯鸟,徐徐向邹邑上空飘去,或许是山神显灵,回去后颜氏很快有孕在身。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的八月二十七日(阳历九月二十八日),叔梁纥夫妇再上尼丘山,一是向山神还愿,二是求神保佑颜氏生产顺利。当他们走到山神庙前的一口井边,夫妇两坐下打算稍做休息再入庙拜神,突然,一声旱雷,颜氏一惊,腹内一阵疼痛就顺利的产下一个男孩。产后颜母口渴难耐,无意间以手攀扒井沿,这口井竟像水罐一样倒了过来,清清的水徐徐的流了出来,颜母饮过之后,给孩子仔细清洗了一下,扯下裙裾,小心地包好,慢慢地递给叔梁纥说:“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叔梁纥看着手中这个企盼已久的孩子说:“尼丘山山神所赐的孩子,就叫丘,排行老二,取字仲尼吧。”叔梁纥夫妇抱着儿子拜过山神,满怀欣喜地下了尼丘山。

2 少 失 怙 恃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来丧子是人生中的三大不幸。孔子可算是不幸到家了,他的一生中这三件不幸的事全摊上了。孔子三岁时,他孔武有力的老父离他而去。母亲颜征在把父亲叔梁纥葬在了鲁东防山,然后携带幼小的孔子移居阙里,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颜征在为了使孔子专心攻读,一直未告诉孔子父亲的安葬之处。当别的孩子开心地玩着上树、摸鱼的游戏时,孔子就“陈俎豆,设礼容”,以游戏的形式开始了对礼仪的学习。为了获得入世的本领,孔子从十五岁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宏愿。昭公七年,孔子的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了十七岁的孔子撑门掌户。孔子先将其母殡于五父之衢,再从当年参加其父葬礼的挽父之母那里打听到父亲的安葬之处,将其母亲与父亲合葬在鲁东的防地。十七岁的孔子已虑事周详,处事严密老成,苦难与不幸成了他人生的一笔财富。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2)


3 赴 宴 被 逐

孔子母亲去世的那一年,鲁国的大贵族 ,当权者季氏在家设宴请鲁国士一级的贵族,前去赴宴的多是一些青年才俊,一时盛况空前。当时士族家庭多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进身谋生之途。孔子在“六艺”方面,声名已远高出一般的士族家庭同龄子弟。孔子也很希望能通过这次宴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以振兴孔门,早日恢复家族已失的尊贵地位。孔子虽居母丧,但他还是腰束白色的麻布带子前去赴宴。季氏的家臣阳虎筹办这次宴会,他站在大门口挡住了赴宴的孔子,讥讽他说:“季氏老先生是在宴请鲁国的读书人,他那里敢请像你这样的才俊之士来赴这等宴会呢?”受到羞辱的孔子极其沮丧地转身离开了。


4 娶 妻 生 子

鲁昭公九年,十九岁的孔子娶亓官氏家的女儿为妻,亓官氏一族也是自宋徙鲁,她们家可能与孔家是世交,大概也是没落的贵族。孔子的婚事当是其母或其父在世时所定,孔子只是到了婚配的年龄自去迎娶而已。婚后第二年,孔夫人产下一子,恰巧鲁昭公当天捕鱼娱乐,孔子可能以士的身份参予其役,按例得到赏赐也是可信的;或许当时昭公高兴,特赐孔子未尝不可。总之孔子对此很感念,就将其子命名为孔鲤,字为伯鱼。


5 孔子初仕

当时士族以习儒业为进身谋生之途,贵族家庭也多用儒士来料理家中事务,孔子早孤家贫,他不得不早早出来做事。孔子曾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委吏”,“乘田”,也就是仓库管理员和牧场负责人一类差使,其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白领打工仔。孔子心有大志,但对眼下的鄙事却能尽心尽力地去做,管理仓库料量升斗,会计出纳毫无差池;主管牛羊放牧,能使牛羊茁壮,畜群增大。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3)


6 学于郯子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国的国君访鲁,这位“鹿乳奉母”,以孝闻名的小国之君,学问渊博、道德高尚且治国有方。鲁昭公设盛宴来招待郯子,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命名官职的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座中无不敬服。孔子闻知郯子来了鲁国,就前去拜见,向他请教有关礼的一些问题。不久孔子对学生讲:郯子说“天子失官,求之四夷”这话一点不错。现在曲阜孔庙的《圣述图》中,就有一副题为《学于郯子》的插图,韩愈在《劝学》中也有“孔子师郯子”一说,这也是孔子好学之一例。

7 太庙问礼

“惟祀与戎,乃国之大事。”祭祀与战争在古代是国家两项重要的事情,太庙也就成了重要的场所。“子如太庙,每事问”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这可能不是对一时一事的记录。大概是孔子一段时间里在太庙的情况概括。一般认为孔子在二十七岁时,以助祭的身份出入太庙,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录,这个结论还是较为可信的。其时的孔子以精通礼仪而闻名于鲁国,也因此谋得了助祭这样的美差,得以有机会出入太庙这样重要的场合。孔子在太庙中问这问那,有些人(一定是同行)很看不惯,就讥讽他“谁说邹邑那个小子精通礼仪,他每次到太庙都要问这问那。”后世多把这件事看作是孔子好学之一例,其实非也。如果“每事问”表现着孔子的好学,那也就说明孔子于礼不懂之处较多,其出入太庙就没有理由。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的解释是很有价值的,今从其说: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崩坏,贵族奢僭失礼的情况很严重,鲁国太庙中亦有许多不合礼的“礼”。孔子曾明确子指出鲁君在举行“禘”礼时的失礼,对于三家在祭祀完后,奏着周天子才能用的《雍》向下撤祭器,孔子明斥其非,凡此种种,大概都是以后的事了。当时“邹人之子”初入太庙,年少位卑,虽明知鲁庙中有种种非礼现象,但不便明斥。孔子佯装不懂而发问,其目的使人自省。孔子斥人非事言缓意峻,这也是孔子智慧之一端。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4)


8 孔 子 学 琴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长进不大。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只学会了曲子,拍子还不够准确呢。”又过了一些时间,师襄子说:“拍子学好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把握其中的主题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主题已经把握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又说:“不行,我还没有对曲子的作者深刻了解呢?”再过了些时候,孔子才说:“我现在思考出来了,原来这支曲子的作者是个思想很深邃,性情乐观又目光远大的人,这人恐怕是周文王吧。”师襄子十分佩服地说:“我们学习的正是周文王的作品——《文王操》啊!”

9 杏坛设教

孔子二十七岁时,就有邻里乡党送孩子来跟他习礼,向他学习六艺。孔子虽未正式办学,但十几年来这种文化补习班是一直从未间断。孔子生活的时代学在官府,平常人家的子弟要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进身立业的技艺那是很难的,要找到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当老师就更不易了,因此邑中有名望的长者和几位下大夫曾多次建议孔子设馆办学。孔子在当时也没有出仕的机会,生活来源几无保障。办学也不失为谋取生活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培养出仕弟子去宣传自己的学说,推广自己的主张,就这样孔子决定设坛行教。鲁昭公二十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孔家小院异常热闹,乡党中有人来送桌椅,有人来打扫庭院,有人来粉刷屋子。颜路、曾点带着十几个少年在院中堆土筑坛,就这样,孔子讲堂开业了。孔子在坛中亲手栽上一株银杏树,弟子们围坛而立,孔子用手抚摸着树干,环视了一下这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弟子们说:“银杏树多果,愿我孔门弟子满天下;银杏树干笔直挺拔,愿我孔门弟子一身正气积极进取;银杏树枝绝不旁逸,愿我孔门弟子同心同德;银杏果仁可以药食,愿我孔门弟子有利于社稷苍生。”从此,孔家小院诵读之声不绝于耳,琴瑟之音绕梁不息,路经孔家门口的人无不驻足侧耳,颔首翘指以赞。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5)


10 仲由入门

一天早上,孔子正在庭堂向学生们讲习礼仪,“咚”一声之后,打扫庭院的家僮慌忙跑了进来说:“来了一个大汉,二十出头,把银杏树边的大石头一下扔到十多尺外,差点砸到了庭堂前的台级,这个人戴着高高的帽子,腰上还挂着长剑……”孔子笑了笑说:“不用怕,这是子路,人很义气,却不知礼,去年我在泰山之侧的道中碰到过他,他手舞长剑向我示威,我置之不理,他在我身后大叫:‘懂礼有什么了不起,我最讨厌装腔作势的人……’今天大概又是来寻事的吧,你们继续诵诗,我去看看。”孔子走出庭堂,子路双手抱在胸前,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看着九尺多高的孔子喊:“大个子,听说这里收弟子,我这样的收不收?”孔子并不立即回答子路,他走下台级,两手一抱,轻轻举起那块大石,一下扔到了子路身后,子路抱着的双手不自然地放了下来,用惊异的目光看着走过来的孔子。孔子走到坛边,用手抚摸着银杏树干,问子路:“你有什么喜好?”子路说:“好长剑。”孔子摇了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问的是你在学问方面的特长是什么?”子路反问:“学习有什么收益?”孔子说:“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熟不顺哉?君子不可不学。”子路听完就说:“南山之竹自然而生,自然而长,却也直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可以射穿皮革,以此来看,有什么必要学习呢?”孔子笑了笑说:“如果把它刮光,后面装上羽毛,前面装上铁的箭头,不是会射的更远、更准吗?”子路听完心悦诚服的拜在了孔子的门下。

11 三七二十四

一天,子路上街去买头盔,看见一位卖布的小贩与一位买布的农夫争吵。卖布的大喊:“三七二十四。”买布的说:“三七二十一。”爱管闲事的子路凑上去说:“三七是二十一,七尺布应收二十一个钱。”卖布的看了一眼子路:“你一个练武的人懂什么算帐。”这个急性子的卖布人与急躁的子路就争了起来。两人僵持不下,子路就说:“如果三七是二十四,我把头盔送给你。”卖布的小贩扭着脖子说:“三七要是二十一,我把这颗头割给你凳子坐。”他们一起去问孔子,孔子听完了卖布人激动的陈述后就笑着对子路说:“子路,把头盔给人家吧,你错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把头盔给了小贩,卖布的小贩提着头盔高高兴兴地走了。子路问孔子:“三七明明是二十一,您为什么说我错了呢?”孔子笑了笑说:“头盔输了还可以再买一个,头要是割下来就长不出来了。”子路很不高兴的走出了老师的房间。子路刚入孔门不久,遇到如此不满的事情,耿直急躁的子路一连几天气不平,他去找孔子说自己想回家看看。孔子看出了子路的心思,就说:“你要回去可以,不过我送你两句话:‘枯树莫存身,杀人莫动刃。’”子路拜别了孔子,背着他的长剑踏上了回家的路。走到旷野,一阵风后,天上布满了阴云,一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子路慌忙向前奔跑,看见前面有一颗枯死的大树,树身上裂开了一个大洞,足以藏身躲雨。子路忙向树洞跑去,忽然,他想起老师告诫他的话:“枯树莫存身。”于是,他停下脚步迟疑了起来。这时,一个惊雷,那棵大树应声裂开,子路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到村里,已是半夜时分,子路摸到门口,心想:“好长时间没有回来,不知道老婆是否严守妇道。”于是,子路越墙进院,翻窗入室,摸到床边,借着微弱的月光,看见床上两个人头,子路一下怒从心起,拔剑在手,正要砍下之时,忽然,又想起老师的告诫:“杀人莫动刃。”于是,把剑插入背后,凑近床边细细一看,子路惊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原来是他的妹妹和嫂子睡在一起。子路连忙从窗户爬了出去,连夜又跑回孔子那里,从此,子路再也没有离开过师门。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6)


12 不毁乡校

郑国有许多人经常聚集在乡间,批评朝政的得失,议论大夫是非,很多当朝大夫对此难以容忍。有人去找执政大夫子产说:“不如解散乡校,免得这些人没事聚在一起乱发意见,造谣生事。”子产说:“周厉王禁绝百姓议论朝政,引起国人暴动,自己被赶出了国都。我们郑国的那些百姓早晚干完活聚在乡校,他们议论国家政治的得失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认为好的政策措施,我们就发扬光大,努力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重新检讨改正,这对我们当政者来说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解散乡校?我听说:‘诚恳与亲切可以化解怨谤,作威作福难以长久。就象是治水,当大水泛滥时,无法救助,损失一定惨重,不如趁早疏导水流,因此有些小的损失也远胜于洪水造成的大难。”孔子听到子产的这番话后说:“从子产的言论来看,如果有人说子产是个缺少仁义的人,那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13 宽猛相济

郑国执政大夫子产病危时,对游吉说:“我死了以后,你必然当政。你要记住,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用宽道来治理民人,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推行严格法治。就象火很猛烈,人们看到以后畏惧万分,所以很少有人被烧死,反之,水很柔弱,人们都喜欢去戏水,结果反而有很多人被淹死,可见用宽道治民实在很难。”游吉执政后不忍推行严格法治,而是采用宽道治民。不久郑国盗贼蜂起,在萑苻泽中集结抢夺财物,游吉懊悔地说:“假如一开始就听信子产的遗言,也不会弄到今天这种田地。”于是游吉就兴兵剿灭了萑苻泽中的贼匪,结果死了很多人。孔子曾评述这件事时说:“政治宽大,人民就会轻慢,人民轻慢,就要用严厉法治来纠正;推行严厉法治人民就会受到伤害,人民受到伤害,就应用宽大政治来补救。如此一宽一猛,政治才能调和。”当子产死后,孔子哭着说:“只有子产才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君子。”孔子从这件事情中总结出了"宽猛相济"的治国理论,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统治阶级所广泛使用。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7)


14 琴张之吊

早年,齐豹推荐宗鲁给卫国公子孟絷,等到齐豹要造反时,他就对宗鲁说:“公孟絷为人险恶,这你是清楚的,我们要干掉他,你不要给他当车右了,当心祸及于你。”宗鲁说:“我是经你介绍才得以侍奉公子孟絷的,由于你的大力推荐,他才信任了我,并用我为侍卫。虽说他为人不好,但由于厉害关系,我没有离开他,这是我的过错。但现在知道了他将有灾难,我却闻风而逃,这不是有辱你这个举荐人的声名吗?你们尽管干你们的,我会替你们保密,但我会把生命献给我的主人,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过了几天,公孟絷去城外祭祀,齐豹就把甲兵埋伏在城外,自己架车跟着公孟絷的车子。等到出了城门,齐豹挥戈砍公孟絷,宗鲁就用背挡公孟絷,结果他的胳膊被砍断了,戈击中了公孟絷的肩,两个人都死了。孔子的弟子琴张与宗鲁是朋友,听说宗鲁死了,就向孔子请假要去卫国吊唁。孔子阻止他说:“宗鲁是齐豹派的奸细,又是背叛他主人的奸贼,他值得你去吊唁吗?一个洁身自好的君子,不吃奸人的食物,不参加叛乱,不利令智昏,不包庇坏人,不袒护不义之人,不做违背礼法的事。”

15 守官守道

一天,齐景公到沛地去打猎,在猎场上用弓作手势叫守猎场的牧工来,可是牧工却抗命不来。齐景公很生气,下令身边的武士把牧工抓过来,要治牧工的罪。这时牧工说:“以前先君每次打猎时,按例都是用旗子召见大夫,用弓召见士,用帽子召见牧工。方才因为没看到帽子,所以不敢贸然应命前来。”于是齐景公就又把牧工释放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说:“守臣子之道,不如守为官之道。”“臣子之道”唯君命是从。“为官之道”以制度为准则。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自然赞同牧工宁可犯怒于君王,也要遵守制度。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8)


16 季氏遗言

鲁昭公从楚国回来时,孟厘子因不懂礼节而未能担任礼宾官,为此他一直抱憾,到临死的时候,他特别把夫人叫到跟前说:“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假如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听说,有一位贤达之士名叫孔丘,他是圣人成汤的后代,他的高祖弗父何是宋闵公的长子,他本应被立为宋君。可是,他却让位给弟弟宋厉公。到了正考父那一代,又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接受君命出任正卿,他的官位虽高,可是却越发恭谨。所以正考父庙中的鼎上刻着:‘当了大夫以后向前弯腰,当了正卿以后往下缩肩,当了上卿以后就不敢抬头了。每当入朝时都沿着墙走,并没有人敢斯负我,在这鼎里做稀饭,做干饭吃,聊以糊口活命。’正考父的为人正是如此恭谨,所以藏孙纥说:‘圣人只要有高深的道德,即使在当世不能显达,他的子孙也一定会出贤人。’照此看来,这句话可能应在孔丘身上吧。假如我能这样善终,一定要把南宫敬叔、孟懿子送到孔丘门下,让他们跟他学礼,如此他们在社会上才能立足。”后来孟厘子的两个儿子都先后拜在了孔子门下做学生。

17 适周问礼

洛邑是西周初年周王室建立的一个统治中心,平王东迁后便成了周王朝的国都。洛邑有大量古代文物,简册档案,是整个周代文化荟萃之地。当时担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聃,他年高德劭,博学多闻,尤其是他所掌管的文物典籍,更是一般人见不到的宝贵资料。孔子一直有心去求教于老子,到洛邑翻阅典籍,只是苦于路途遥远,自己既无车马,又无资费。昭公二十四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孔子看着刚入孔门,年仅十三岁的弟子南宫适说:“我听说洛邑当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精通礼乐的本原,明白道德的宗旨,这样有学问的人应去拜访讨教,可惜我无力前去。”过了几天南宫适去找鲁昭公说:“我受先父之命学于孔子,现在老师想去洛邑,观看先王留下的制度,考察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这是不朽的大业啊,你何不给他提供一些资助呢?”鲁君听了大笑道:“好啊!”鲁昭公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辆车,两匹马,一些川资,另外还有车夫与童仆。听说孔子从鲁都专程来访,老子十分高兴,令童仆打扫庭院,整理客居,还在道路上洒上水。然后套上车,亲自去郊外迎接孔子。两人在路边见礼,孔子站在道路的左边,头戴高冠,身着长袍,手捧一只雁,作为拜师贽礼。老子站在道路右边,也是高冠长袍,手拿曲足杖,拱手相应,站在老子身后的童仆,手捧简册,欢迎孔子来翻阅文籍档案。孔子在洛邑流连数月,观明堂,入厉穆庙,在国家档案馆饱览典籍之后就要离开了。临行时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时送人以钱财,有德的人送人时赠人以言。我不是有钱的人,那就冒充一下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当今在世的读书人中,聪明敏睿又无所不察却常会身陷绝境的人,都是言辞刻薄,好讥讽别人的人;知识渊博,辩论深刻却常祸及自身的人,都是爱揭人隐私,发人所短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心存私念,作为人臣不可心有邪恶。”孔子听后,深深一揖说:“我谨记您的话。”孔子回到鲁都已近年关,孔家小院的弟子见老师归来都高兴地围了上来。子路未等孔子坐稳,就急不可耐地问:“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孔子看了一眼子路,接过曾点递上的水说:“我们都知道鸟会飞,鱼能游水,兽善奔跑,但也常看到,会飞的鸟常被人射下,能游的鱼被人钓起,善奔的兽被人捉住。其实飞、游、跑都不是真正的学问和本领,至于龙,它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无法捉摸。如今,我见到了老子,我认为他就像是天上的龙一样玄妙和高超。”孔子说完目光注视着远方,若有所思,弟子们神情肃然,如有所悟。孔子自周返鲁之后,学问精进,远方弟子不绝于门,声名渐闻于诸侯之间。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9)


18 孰不可忍

鲁昭公二十五年正月,鲁国君臣去宗庙祭祀先君,依礼国家歌舞队的舞蹈演员要在先君庙中表演“万”舞,但当鲁昭公要去鲁襄公庙中祭祀时,国家歌舞队的舞蹈员只剩下了两个人,别的人都跑到了季氏家的私庙中去表演“万”舞了,鲁国从祭的大夫因此对季氏很不满。过了没有几天时间,孔子从季氏家门口经过,看见门口有许多围观看热闹的人,孔子上前一看,只见季平子坐在庭堂上宴客,庭堂下表演着场面壮大的舞蹈。孔子前后一数:八排八列,舞者有六十四人。“这不是八侑之舞吗?”周礼明确规定,诸侯以下的大夫只能用四侑之舞,诸侯用六侑之舞,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八侑之舞。季氏的公然越礼之举让孔子很生气,但他也无可奈何,叹了口气说:“八侑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只好转身而去。孔子还未走远,从季氏家院中传来了“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歌乐之声。孔子听了非常生气地说:诸侯相随,天子神情庄严的《雍》诗,是周天子宴乐完撤席时用的乐,这怎么竟出现在季、孟、叔这样的大夫之家的庭堂上了。”纲纪松弛,风气渐恶,已是自上而下渐成局面,要改变这一状况,将会是很难的,孔子迈着沉重的步子,深感任重而道远。

19 斗鸡政变

昭公二十五年的秋天,季氏打算扩建房子,他看中了相邻的郈氏封地上的一块土地,就约郈氏与自己斗鸡,要求郈氏用他看中的那块地做赌注。斗鸡是当时贵族间一种时尚的赌博游戏,郈氏勉强答应了季氏。季氏为了确保斗鸡取胜,就在自家鸡的翅膀上撒上芥末,这样可使对方鸡眼致瞎,而失去战斗力。郈氏为了确保斗鸡不败,不失去这块土地,就给自家鸡装上金锯。结果两鸡一个回合未斗下来,双方都发现了对方作弊的行为,互相指责对方破坏规则,以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季氏大怒,竟然发兵占领了郈氏的封地。郈氏跑去向鲁昭公诉冤,昭公以此为借口,要对力量日强的季平子进行打压。季平子先施以委蛇,后又联合孟、叔两家反击,结果鲁昭公被打败,逃到了北面的齐国去了,季平子立公子守为鲁定公。七年之后,鲁昭公客死在了晋国边界一个叫乾候的小城,昭公的灵柩第二年六月运回了鲁都。季平子派人去公室墓地挖墓穴,特意挖了一条沟,把昭公的墓穴跟祖坟分开,取消昭公与祖坟合葬的权利,意味着不承认他是国君。昭公出奔的那年春天,有一种能发出人声的鸟飞到鲁都做巢,当时就有童谣说:“能言鸟,能言鸟,君主出奔公蒙羞,谁去为公送匹马,君主去齐又去晋,身在乾候要衣裤。能言鸟啊,能言鸟,昭公遥远,定公骄傲,出去唱歌,回来就哭。”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10)


20 齐国之行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有功于王室,封在鲁地。其后十六代为鲁桓公。桓公时鲁国的政局已不稳,传至庄公时,更为混乱,庄公的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在庄公死后他们的势力不断发展,庆父的后代为孟氏,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季友的后代为季氏,这三家一直掌握着鲁国的政权,因他们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被称为"三桓",孔子生活的时代季氏的势力最大。孔子本来就反对越礼犯上,如今昭公被三家所逐,避难在齐,而专权的季氏竟然把象征君权的美玉佩在身上听朝政,这让孔子无法容忍。就在昭公奔齐的月余,孔子也去了齐国。孔子此行一来表示对昭公的追随,对季氏的不满;二来齐国是大国,孔子想在那里有所作为,借助大国之力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在齐国通过贵族高昭子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久闻孔子博学多能,就向他问起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便是要在政治上“正名”。当时的齐国也面临着大夫权力日益膨胀,国君的力量日益削弱的局面。特别是大夫陈氏,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等办法施恩民众,争取人心,这对齐景公是一个潜在的威胁。齐景公又多用身边宠幸的小人,不立太子,因此,孔子此说有实告景公当先尽为君为父之道的意思。景公喜欢赞同孔子的言论,但不能实施,后来,齐国果然发生了陈恒弑君篡国的祸乱。齐景公对孔子的才学很赏识,打算把尼溪的一块土地封给孔子,但这个想法受到执政大臣晏婴等人反对,景公只好做罢。后来齐景公见到孔子时就不再有兴致细问有关礼的问题了,而是表面客客气气地说:“我们齐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对待先生象鲁君对待季氏那样,给以上卿的地位,那是办不到的,但也绝不会象对待下卿孟孙氏那样来对待您,我们待您的规格就在季孟之间吧。”后来齐景公干脆对孔子说:“我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十分遗憾,我不能用您在齐国来革新政治了。”孔子想在齐国有所作终成泡影,齐景公对孔子失去了兴趣,很快就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收拾行装,淘好的米来不及下锅就匆匆离开了齐国,返回到鲁国去了。


孔子以貌取人的真实身份(野狐原创千古一人)(11)

《千古一人——孔子》是我多年心血所成,全书大致按孔子一生的时间辑录一百多个小故事,力图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孔子。全书分六个部分,“潜龙勿用”为第一部分,每部分的小故事,我先在微头条更新,发完以后,为便于阅读,我再把各部分整理后发在原创文章中。学识浅陋,见解粗鄙,辑录选编难免错失,望师友不吝赐教。

整理、修改、配图都是比较辛苦的事,你的雅赏高赞、转发评论是我坚持更新的动力。如不能及时回复评论、转发、收藏、点赞,敬请见谅,敬祝您吉祥安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