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历史故事康熙(地名故事仪征雍正皇帝太较真)

松滋历史故事康熙(地名故事仪征雍正皇帝太较真)(1)

[心]地处长江三角洲顶端,宁、镇、扬“银三角”地区几何中心的江苏省仪征市,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面积857平方千米,人口53万余人。

[心] 仪征历史上曾用过舆县、扬子、建安军等名称,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改称“仪真”。宋真宗在历史上以签订澶渊之盟而知名。为了洗刷城下之盟的耻辱感,他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书运动”,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举国上下迎合拍马,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皇帝的新衣”。历史上以“真”为庙号的皇帝他独一份,内中蕴含的文字机锋似褒似贬,意味深长。

[心]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机灵的建安军地方官上报境内的二亭山出现了“王气”,自己忽悠自己上瘾的真宗皇帝必须信以为真,他下令:“王气”别浪费了,你们就地铸造大宋列祖列宗的金像贡上来吧。地方官屁颠屁颠马上照办,不愧是长三角包邮区制造业中心,金像送到朝廷后,皇帝见手艺实在是太好了,爷爷伯伯爸爸们就像从“照片”里走出来似的,大喜之下,把建安军命名为仪真——仪容逼真之意。后来又提高行政级别叫“真州”。

[心] 欢欢喜喜叫了几百年的仪真,当时间来到大清国时麻烦来了,公元1723年,宫斗剧里的大忙人——四阿哥,突出重围临门一脚登上了皇位,他的名字叫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被称为“麻烦制造机”的坏习惯——避讳,一旦新皇帝登基,凡沾上他名字的东西——人名、官名、地名等等统统要改。有的皇帝很知趣,为了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自己改个生僻字的名字,或者只避讳同一个字就得了。但四阿哥这位“冷面王”和强迫症患者显然是个较真的家伙。

松滋历史故事康熙(地名故事仪征雍正皇帝太较真)(2)

[心]“禛”是个生僻字,但右边是个“真”字,而且“禛”“真”同音,精神过敏的胤禛自然容不得“真”字在他面前大摇大摆,于是仪真被迫改为“仪征”,原有的美义荡然无存,而且变成一个毫无内涵的单字组合。一起倒霉的还有赵子龙的家乡真定,被改为正定,甘肃真宁改为正宁等等,一直沿用至今。

[心]改地名还算小事,可能是对自己夺位时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心中有鬼吧,雍正对文字的敏感到了变态的地步,最过分的当属“维民所止”事件,这本是《诗经》上的一句诗,科举考试以此出题不要太正常,但他偏执的以为“维”“止”二字是砍了他“雍正”的头,一怒之下把出题人的头砍了,可怜的出题人叫查嗣庭,大名鼎鼎的金庸就是此人的后代。

[心] 因避帝王的讳改名的地名很多,以后会逐渐讲起。民国共和后这一套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仪真只好是仪征了。仪征菜属于淮扬菜系,大仪的风鹅、五香牛肉,三六的盐水鸭都值得一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