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寓意深远 在红楼梦中有何寓意

红楼梦寓意深远 在红楼梦中有何寓意(1)

“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有何寓意?

文/心灵朝阳

风月宝鉴是什么样子,世上有没有都很难说吧。然而《红楼梦》中就有一把风月宝鉴,这东西原本是疯癫道人之物,后来送给贾瑞,让他反照就能治好他的相思病。谁料,他不能遵守疯癫道人的嘱咐,反而非要正照,结果白白地丢了一条性命。看来,风月宝鉴确系一味药物,虽能治病,却也有副作用。就看你把它用在病理上,还是用在邪念上了。风月宝鉴会帮你修复精神的创伤,为你寻找一条健康之路,还能丰富你的人生,启迪你的智慧。然而,它还是有副作的。因为它还会带给你一些负面影响,误你走上邪路,以至于毁掉你的生命。所以风月宝鉴是有反正两面的镜子,而不只是一面。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风月宝鉴也是如此。孔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风月宝鉴可谓一个阴阳镜,既能穿云破雾,也能照见邪气妖魔,只是看你愿意接受什么了。

风月宝鉴这件道具的出场不多,也只是从疯癫道人手里,递到贾瑞手中,到贾瑞精尽而亡,也就从整部书中消失了。比起贾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来说,出现的时间真的是太短暂了。通灵宝玉是从贾宝玉出生就带来的,戏一开场,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那玉就带到了他的脖子上。直到后来贾家被抄,整部故事结束,那玉始终跟在贾宝玉的身边。因此这个道具,处处可见,几乎遍布于每个情节,成了整部故事的一条主线。故而,《红楼梦》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石头记》。当然,《红楼梦》也曾经叫做《风月宝鉴》。最初,我对《风月宝鉴》这个名字不能理解。因为风月宝鉴仅仅出现在贾瑞之死的章节里,作者凭什么要把它看得这么重要呢?“风月宝鉴”在红楼中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呢?

百度作者说《风月宝鉴》曾经是另外一部书。书中囊括了尤三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以及贾瑞之死,秦可卿和贾敬之死等。据说这部书的故事,恰巧跟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情节相似,于是便将《风月宝鉴》的故事融入到红楼里了!秦可卿的故事本来在后面的章节,但作者却让她提前死了。秦可卿的葬礼本来也不那么隆重,其实是将贾敬的葬礼分过去了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显示秦可卿葬礼的奢侈。关于刘心武所谓秦可卿是义忠亲王之亲女的说法,自然也难成立了。红楼由于第三部失传,显然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众说纷纭了。然而不管各家怎么评论红楼,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正是因为小说,书中的情节可以演义,还可以改编,甚至还可续写。风月宝鉴这种物品,一定是小说中独有的。《风月宝鉴》这部书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它是曹雪芹在没动笔写红楼之前的手稿,后来构思了《红楼梦》或者说《石头记》,便将《风月宝鉴》的故事融入其中了。另一种可能,是曹雪芹的朋友或者同宗同族的叔兄弟写了这样一部手稿,结果故事情节很好,但文笔逊色了,没有把人物写活,于是,书没有流行起来。曹雪芹便顺手把这个故事编入红楼。

我想,以曹雪芹的才能,大可不必抄袭别人的作品,也不至于使用他人的作品。至于将贾敬的葬礼移成秦可卿的葬礼,也只有作者自己进行调整了。据说《红楼梦》写了十年,作者也是煞费心血,自然免不了进行一些修改。从《石头记》到《风月宝鉴》,再到《红楼梦》,仅名字就修改了数次,何况故事内容和情节呢?我们再看红楼前八十回,章节衔接紧凑,文采飞扬实是一家风格,且浑然而成一体。因此,我认为《风月宝鉴》应是《红楼梦》动笔之前,作者的手稿。百度作者说《风月宝鉴》中的秦可卿应该死在贾敬之死前后,而不应当在开头就死去。我想,这种说法是很有可能的。作者之所以将秦开卿之死作为开场,一方面拉开《红楼梦》的序幕,另一方面具有讽谏作用。警幻仙子的出现,就以秦可卿之死前的预兆,暗示“禀风情,擅风月”的败家根本,也印证着乱伦之耻,邪淫之恶所带给家族的祸患。

秦可卿最初有可能是在后面的章节中死的,因为在现存的红楼版本中,我们还隐约看到蓉儿媳妇的影子。贾蓉在秦哥卿死后结亲书中没有交待,贾蓉似乎跟后面的“蓉儿媳妇”相处也很平淡,没有新婚燕尔的感觉,而蓉儿媳妇后来常常跟随尤氏前往荣国府。至于此“蓉儿媳妇”的身份,书中未曾交待。贾珍私开赌局,与纨绔子弟们聚众豪赌,尤氏带领众姬妾从窗外偷看,身后跟着“蓉儿媳妇”,在贾母处过中秋,尤氏陪着贾母,众人倦了,贾母让尤氏回去休息,尤氏推脱,意思是舍命陪君子,要与贾母坚守到底。结果刑夫人听说贾赦把脚扭了,贾母安排“蓉儿媳妇”送刑夫人,然后回宁府休息。在这些情节中,蓉儿媳妇是时隐时现的,只是没有表明她的身份罢了!作者不表明她的身份有两种可能,一方面确实这个蓉儿媳就是秦可卿,另一方面新娶的蓉儿媳妇,不是重要人物,不必要交待了。但是作为宁国府的长孙媳,按起来说,也算是红楼故事里的一个主子,不至于连个来拢去脉都没有。从她的时隐时现上讲,我想,有可能“蓉儿媳妇”就是秦可卿,只因为将她的死提到前面去了,后面便省略不提了。即使出现,也简单地一笔带过了。

《风月宝鉴》曾是曹雪芹的手稿,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风月宝鉴”这把阴阳镜,在整部《红楼梦》中还是极富深意的。其实,《红楼梦》这部书本身就是一把风月宝鉴,只看读书的人愿意看它的哪一面!贾瑞反照风月宝鉴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一具骷髅,其实这个幻像正是象征着死亡,也象征着书中的故事将由盛及衰。《红楼梦》借风月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但实际上是在演说大家族的沉沦和他们最后的没落。大家族的没落过程,正象秋尽到冬至的轮回,最终家业凋零。而贾瑞眼中的幻象恰似一种警示,倘若贾瑞顿悟这种警示,必然放弃邪念,重新做人。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凤姐对贾瑞的诱惑的,这其实就是隐喻的红楼风月故事,里面也有色情和淫邪。这些东西,只是用现实的手法去再现人性的阴暗和丑恶。小说是反映生活的,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是不容回避的。秦可卿与贾珍偷情,贾琏与多姑娘,与鲍二家鬼混的等等,这些风月故事,据说旧版本的红楼里,没有删节,原貌中确有情色描写。这是不容易回避的,也是作者不能遗露的一笔。

金陵十二钗,正本、副本、又副本,再现了众美女的风采。而多情公子贾宝玉,则浮沉在情幻之中。年轻人大多看重宝黛故事,据说《红楼梦》最初流行的年代里,有人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居然悲痛欲绝,伤心而亡。可见正照“风月宝鉴”的人,确实难逃贾瑞的下场。古人说,“读书有君子之学,有小人之学,有妾妇之学。”同样是一本书,君子读来,是用来治世的,小人读来则学习其中的歪门邪道,用来做坏事。妾妇目光短浅,只是用来愉悦,甚至意淫的。红楼适合君子,读之见其盛衰消长。小人则无端生事,学习书中的不良行为。妾妇类的读书人则只留恋风花雪月。而对于一些喜好风月的人,便很容易沉浸在淫邪之中。因而,《红楼梦》经过作者一番苦心修改,将秦可卿的故事搬到了最前面,并派警幻仙子以“开辟鸿濛”警示后人。“风月宝鉴”之所以曾经以之命名,我想,里面饱含的应是曹雪芹的良苦用心。至于《风月宝鉴》是不是另有其书,我想,这已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