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经验做法 高效研读裁判文书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海坛特哥 ,作者美邦律师

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经验做法 高效研读裁判文书的(1)

我们常说,律师行业发展得更好,需要站在优秀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作为 iCourt 的资深校友与金牌作者,美邦律师在办案技术上的丰富实践与精辟总结,滋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辈。今日文章,美邦律师将会讲解如何高效研读复杂案件的裁判文书,供各位校友参考。

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经验做法 高效研读裁判文书的(2)

在洽谈二审或者再审重大民商案件代理时,需要对一审和二审判决书进行研读。复杂案件的裁判文书篇幅,往往比较长,而潜在客户接洽过多家律所,通常给的时间非常短,律师手头又有其他工作,案件又需要团队协作作业,因此,如何快速研读涉案裁判文书,是律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另外,律师团队在内部学习时,也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为了锻炼新人,让律师助理给团队介绍案例,而律师助理花了好几个小时阅读裁判文书,很辛苦地制作了漂亮的 PPT ,给团队作分享时,却发现团队成员听不清案情。

本文分享的是笔者快速研读复杂案件裁判文书的体会,每个人阅读习惯不一样,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法律意见。

一、高效研读步骤

本文介绍的快速研读方法,是通过主动查找方式,掌握案件的整体框架。本文先简要介绍具体步骤,然后再通过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找到一审主要诉讼请求。

无论是一审、二审或者再审判决书,全文总会记载一审诉讼请求。二审上诉请求和再审请求,也是在一审诉讼请求的基础上提出。查找一审诉讼请求,比较容易站在一审原告的角度代入,思维比较顺畅。一审诉讼请求有多项时,重点关注主要诉请。比如返还款项及利息,重点关注本金这项请求。

诉讼请求是案件的靶子和目标,整个案件的关键是看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支持。脑子记住了诉讼请求,研读裁判文书就很有针对性。

第二步,分析一审主要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比较简略和抽象,需要对诉讼请求进行触及本质的分析。对诉讼请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主动提出各种问题,制造内心的饥饿感,在后续阅读案例时,会更容易吸收。在找到一审诉讼请求后,用电脑或者空白纸记录下来。在不看其他材料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已有的民商法和诉讼法知识,对诉讼请求进行分析。

判断诉讼请求分析是否到位,关键看能否涵盖案件的全部争议焦点。在分析诉讼请求时,先从诉讼法角度分析,是属于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形成之诉(变更之诉)。然后再从民商法角度分析,判断大致属于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物权纠纷还是其他纠纷。

合同纠纷在实践中比重很大,以合同纠纷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诉讼请求识别出合同纠纷的类型化,例如:确认合同效力之诉;撤销合同之诉;解除合同之诉;继续履行之诉;违约损害赔偿之诉(含要求支付违约金)。我自己在办理合同案件时候,通常会问自己,这归入合同之诉的哪个类型。侵权纠纷,我通常会问,声称的侵权行为到底指什么行为,什么权利(利益)被侵范了?受到的损失是什么,如何计算?责任因果关系和损失因果关系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减轻和免责事由?原被告双方各自是否都有过错,分别是什么。

第三步,查找核心文件。

每个民商案件总有诉争的核心文件。例如,在合同纠纷中,诉争的合同是核心文件。在阅读案例过程中,找到文件名称和主要内容,要用时候再仔细查看。

第四步,找到法律依据。

近年来,请求权基础的概念得到普及,但鉴于请求权基础针对的是给付之诉,因此,本文还是沿用我国诉讼实践常用的概念“法律依据”。如果是给付之诉,找到法条依据(请求权基础),当然有一些案子,合同的核心条款本身就是请求权基础;如果是确认之诉,比如确认合同效力,找到判断合同效力的法条依据;如果是形成之诉,找到对应的形成权的法条依据,一般在裁判文书末尾有法条依据。

第五步,做成案例概要。

按照上述步骤快速阅读裁判文书后,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做成让人听得明白的案例概要,并在自己脑海里形成案例模型,然后画出案件的法律关系图。近年来,诉讼可视化比较普及,这也是律师的必备诉讼技能之一。案例不能白看,要能记得住,画的出来,讲的明白。当然,案例摘要,不能取代原汁原味的判决书原文。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如果关注争议焦点,可采取提炼裁判规则的方式。

二、高效研读举例

本部分按照上述介绍的步骤,通过一个具体裁判文书,示例如何快速研读。本文所举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审判指导案例解析》(第二版)第 585 页。

案件名称:高某与工行泰兴广源支行、工行泰兴支行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

二审判决文号:江苏泰州中院( 2017 )苏 12 民终 1889 号民事判决书

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经验做法 高效研读裁判文书的(3)

Alpha 案例检索:快速目录与历审文书索引

第一步,找到一审主要诉讼请求。

原告高某要求判令工行支付理财产品本金 150 万元。

第二步,分析一审主要诉讼请求。

在不看材料的情况下,对上述诉讼请求进行分析。高某要求工行支付理财产品本金 150 万元,那么,该项请求属于给付之诉。初步判断,高某的该项诉讼请求是基于委托理财合同提出。那问题是,工行是否和高某签订了委托理财合同?委托理财合同是否已经成立?是否有效?是否存续?委托理财合同中,是否存在返还本金的合同条款?该条款如何进行解释?工行是否有义务返还本金?高某理财本金没有得到偿还的原因是什么?正常情况下,你到银行办理业务,凭正常手续能退回款项,为何通过诉讼解决?

第三步,查找核心文件。

案涉的理财产品名称为“ 91 天循环保本稳利型产品”,工行提供了《客户须知》。

第四步,找到法律依据。

本文适用当时有效的侵权责任法,现已被民法典替代。本案二审裁判文书引用的实体法条如下:

《侵权责任法》第 6 条(对应民法典 1165 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 26 条(对应民法典 1173 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五步,做成案例概要。

本案例摘要是笔者根据二审判决归纳,不一定精确。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案例原文(江苏泰州中院( 2017 )苏 12 民终 1889 号民事判决书,知道案号很轻松能检索到判决原文)。

高某要求工行返还理财本金 150 万元,但工行和高某之间未成立理财合同,工行员工张某通过一系列犯罪手段将高某的款项存入个人账户。二审法院认为,工行构成侵权,应承担赔偿责任,但高某自己相信年利息高达 40% ,也存在过错,遂判决工行承担 85% 损失,高某自己承担 15% 损失。

三、案例研读的延伸体会

研读案例是法律人的日常。研读案例,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综合法律素养,通俗的说,就是提升自己的“功力”。为此,笔者在这里延伸分享三点案例研读体会。

(一)注重规范、学说和案例相结合

规范、学说和案例三位一体,如同肌肉、骨架和血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意思的是,海峡两岸民法大家分别出版过标题类似的论文集:台湾王泽鉴教授《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大陆梁慧星教授《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在案例检索极为方便的时代,不要简单停留在阅读他人微信公号整理的各类裁判规则上。例如,手头经办的某个案件,它的争议焦点是什么,涉及法条有哪些,涉及什么民法理论问题,该问题在民法学科框架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学说上有什么不同观点。遇到某个裁判性规范,想想它的法条主旨是什么,涉及到民法学科中的什么知识点,在民法学科框架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引用这个法条的实际案例是什么。

(二)注重个案阅读和专题批量阅读相结合

在时间宽裕情况下,要注重个案阅读和专题批量阅读相结合。同一类案由的案件,必须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对该类案件常见审理要点信手拈来。我在开庭过程中,遇到一些资深法官,能迅速提炼诉答双方观点,法庭提问时很有针对性,归纳争议焦点很精准,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法官审过大量这类案件,是用足够的量“投喂”出来的结果。

在同类案例阅读方面,笔者曾阅读过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纠纷、票据追索权纠纷、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纠纷方面的大量案例,其中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纠纷阅读过 116 个最高法院相关裁判文书,发现在一人公司情况下,判定是否构成人格混同的问题上,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有着重要区别。公司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删除了现行公司法第 63 条关于一人公司因财产混同而导致法人人格否认的特殊规定。

(三)注重构建和积累案例模型

通过研读案例,积累大量案例模型,这样碰到具体法条时,联想到它的运用场景,想象力不至于过度贫乏。老师在讨论涉他合同时,常常举生日蛋糕例子,例如,周亦安先生在蛋糕店订了个蛋糕,填写了地址,让蛋糕店老板直接把蛋糕送至过生日的叶芯女士。这例子固然没错,但在商事诉讼方面,也有类似案例模型。在邦信公司诉四川信托等营业信托纠纷案中(二审案号:江西高院( 2017 )赣民终 44 号民事判决书),法院认为,虽然优先级受益人与次级受益人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但其各自与信托公司的信托合同中就优先级受益人的权益进行了约定,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给付权,故优先级受益人可依据该约定直接向次级受益人主张信托收益补足权利。

如果通过大量阅读案例,在脑海中构建和积累 100 个不同的案例模型,做到在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能向他人说出 100 个案例概要,想必对自身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总之,律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学习永远在路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