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

2020年初,马斯克在中国吃了闭门羹。

特斯拉准备在上海建厂的两年,马斯克曾两次前往中国,而且都秘密拜访了一个福建人——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2020年1月底,特斯拉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写到“与中国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达成合作”,短短一周特斯拉股价站上968.9美元,涨幅高达83%。

而另一边的宁德时代却发布公告称:

特斯拉没有责任和义务必须购买公司产品,对产品采购量不做保证。

言外之意是说“休想套近乎”,丝毫不给马斯克面子。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1)

此时,特斯拉依旧与松下、LG保持合作,找上宁德时代无外乎一个目的:压价。为今后在大陆攫取利润打开门路,却不想碰到了难啃的“硬骨头”。

而另一家中国新能源车巨头,比亚迪也在这时向特斯拉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实际上,三家公司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缩影,背后更多的还是境外资本的绞杀与围堵,中国汽车行业充满血泪和艰辛的12年,如今的风光险些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到底经历了哪些阴暗与艰辛?又是如何跳出生死一线引领世界的?

大家好,我是为省两块钱跑五公里的老牛,本期视频就和大家聊聊新能源那些事。

01、风口

宁德时代能站上万亿市值,离不开曾毓群这个人。

1989年,船舶系毕业的曾毓群被分配到一家国企,然而不到3个月就辞职南下,进入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31岁那年成为工程总监,并在次年与引路人陈棠华、梁少康共同创建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宁德时代的前身。

2009年1月,“十城千辆”项目启动,科技部公布补贴计划:混动5万/辆、纯电6万/辆、10米以上电车42-50万优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2)

而成为国内电池龙头的ATL,却在3年前被日本TDK用1亿美元买下,三位创始人中陈棠华意外去世,梁少康投奔TDK,只有曾毓群留在ATL,无奈的看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席卷全国。

相比于曾毓群的束手束脚,王传福却带领比亚迪大展拳脚。

王传福早在2003年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并收购了秦川汽车77%的股份,成为第二大汽车制造商,随后又在2008年获得股神巴菲特青睐,用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

当“十城千辆”项目启动时,比亚迪已经完成了纯电动客车、叉车的转型升级,甩开众多后来者一个时代。

回忆08年之前那段时光时,王传福自嘲到:

没人理解为什么要造车,更不明白为什么是电动车...

而在大洋彼岸,“钢铁侠”马斯克在2004年就用630万美元买下了濒临破产的特斯拉,并在3年后把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踢出公司,上演了一场乔布斯式的狗血闹剧。

08年底,特斯拉已经推出第一款跑车Roadster,但低于成本的售价却将公司送上断头台,最后还是观海老师亲自出马,才帮马斯克争取到4.65亿美元的资金。

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风口,但早期更多的却是蜂拥而上的乱象。

02、资本围剿

2010年时,国内锂电池公司超过1500家,车企中依赖补贴的更是不计其数。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3)

时任新能源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就苦口婆心地劝说:

望大家遇到明显吹嘘过度的发明新闻,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不经调查和请教相关科学家,就拿钱拿地出来......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做出一些傻事。

站在今天看,当时确实是傻事做尽。

众多企业打着新能源汽车的幌子,玩着左手卖右手的游戏。即便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成熟的2016年,在对93家主要新能源车企检查时,依旧有72家存在这种现象。

当车企们还在处心积虑谋划更多补贴时,境外资本已经开始抢占国内市场份额。

2015年之前,磷酸铁锂电池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而比亚迪、北大先行等公司才刚刚起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2012年4月9日加拿大魁北克水电不远万里,来到国内争夺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权。

一旦胜诉,留给国内电池生产商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缴纳1000万美元专利费,要么每吨磷酸铁锂支付2500美元授权费。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4)

最终,魁北克的起诉被宣告无效,二审也被驳回。

即便如此,随着三星、LG等巨头带着先进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在国内建厂,当时的知名汽车品牌要么已经与外资签了订单,要么正准备签,国内市场几乎失去自主性。

在另一边,曾毓群则带着宝马递来的800页文件脱离ATL,成立了宁德时代(CATL),用两年攻克车规级电池,拿下宝马供应链,一战成名。

在曾毓群看来,新能源汽车续航是未来的重点,于是他舍弃磷酸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大、续航更久、成本相对较高的三元锂电池上押下重注。

相比之下,王传福则顶着外资压力,在成本低、安全性更好的磷酸铁锂电池领域越挖越深。

当国内还沉浸在骗补、资本绞杀与反围剿之际,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却在飞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5)

2012年,特斯拉按照“带轮子的计算机”思路打造出第二款产品Model S,完美地将汽车各个区域连成一体,《时代》评价时说:

他给人的感觉是从2022年走来,而不是2012年。

国内车企要想做到特斯拉式的突破需要一个契机,不然只能在境外资本的绞杀下销声匿迹,新能源汽车突破西方封锁也会沦为笑话。

03、反击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反击。

这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占整车成本35%的磷酸铁锂电池也全面普及,市面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日韩厂商发动价格战挤压国内电池商生存空间。

今日的锂电池之王宁德时代,当时出货量只有50亿,还不到三星的八分之一,在境外资本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日韩厂商来势汹汹,4月份高层发布了一份“白名单”。白名单的意义在于和补贴挂钩,只有使用名单上企业产品的汽车厂商才能拿到补贴。

2015年11月-2016年6月连续发布的四批名单中,没有一家韩国企业上榜,就连放松后的几批也没有日韩巨头的身影。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6)

此前,国内60%以上车企都使用三星、LG供应的电池,意味着绝大多数补贴都被韩国厂商赚走了。白名单发布后,LG在南京刚竣工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地基顿时难产,三星的火势也瞬间熄灭。

趁着白名单的反击,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在2017年达到11.84GWH,超越松下成为全球第一,到了2020年更是达到34GWH,占全球24.82%的市场份额,期间宁德时代还创造了24天闪电上市的记录。

同为新能源巨头的比亚迪,则成为了国内磷酸铁锂电池龙头,实现了从设计到电池,再到整车的国产化,并把业务扩大占到上游的光伏、储能领域,走进全球20多个国家。

此外,理想、小鹏、蔚来等一众后起之秀也纷纷登场,整个国内市场呈现出百花齐发的格局。

国内汽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一边的特斯拉则颠覆了整个行业。

传统燃油车的功能由“零件 芯片 软件”构成,每项功能都是独立运行的子系统,也意味着功能越多汽车构造越复杂,各区域也更难协调。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7)

特斯拉却完成了所有子系统的整合,一个芯片就能控制所有区域,甚至做到远程升级和系统改造,真正意义上让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数码产品。

经历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再回头才能清晰地发现“白名单”的意义不只是阻拦资本进攻,更大程度是为行业成熟提供时间,避免被扼杀在襁褓之中,当企业能够自主发展时再引鲶鱼进来搅局。

04、逆袭

在“白名单”取消前的2018年6月,中国就像向国际资本敞开了大门,整体思路也从狙击转变成“引进来”

一个月后,马斯克在上海签署了工厂落地协议,2019年底特斯拉吃着中国递过来的补贴落地,充当了“鲶鱼”的角色。

Model S、Model X凭借4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和“芯片 系统 算法 人车互交”的四位一体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而此时,国内备受推崇的磷酸铁锂电池却陷入了瓶颈,销量最好的电动车续航也不到200公里,在智能化上更是差了特斯拉一大截。

反观败走美国的贾跃亭,一手打造的FF91在这时续航里程已经达到700公里。

面对悬殊的差距,国内两大新能源巨头却“撕咬”在了一起。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8)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硬生生把续航砸到600公里以上,同时又在发布会上就安全性向宁德时代叫板。

另一边的宁德时代则铆足了劲投入研发,仅仅一年又四个月,在2021年7月29日发布了打破锂、钴、镍在能源上被“卡脖子”的钠离子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刻下催命符。同时,还把电池密度做到了330WH/kg,私家车续航里程直逼1000公里大关。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9)

迫于特斯拉这条“超级鲶鱼”的压力,两大巨头在对立中走出两个极端,比亚迪成为全产业链国产化的极致,宁德时代做到动力电池的极致,同时也被境外资本盯上。

10月22日,苹果拒绝34家中国供应商后,找上了处于对立中的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希望两家公司在美国建厂为苹果供应电池,却不想遭到拒绝。此刻王传福、曾毓群颇有点从“攘外必先安内”到“一致对外”的味道,因为他们明白苹果想窃取科研成果,破坏国内新能源行业进程的用心。

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重新崛起(新能源汽车12年生死豪)(10)

再回到行业本身,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站在全球顶端时,才能发现并非一场“补贴”红利这么简单。

行业初期,固然企业为了补贴傻事做尽,却也让资本尝到了甜头,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进场;此后驳回魁北克、发布“白名单”让行业快速发展,再引“鲶鱼”压迫企业进步,直到与特斯拉正面碰撞,引领全球。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让境外本闻风丧胆,让中国新能源车在国际上大杀四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