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意类作品(艺评创意在传统中闪烁)

创新创意类作品(艺评创意在传统中闪烁)(1)

图说:剧照(戏曲中心供图)

第五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初冬的冷雨中如约启幕。与往届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增名,标示了上海作为戏曲“大码头”的意识和“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追求。另一个不同则是两部“多剧种”剧目《四美离歌》《故人心》的入展。其中,《故人心》将不同剧种的剧目、表演有机地纳入剧中,成为主体,引人瞩目。在戏曲大戏中,也有不少“多剧种”的情形,例如上届“白玉兰奖”组委会特别奖得主李梅在秦腔《再续红梅缘》中展示了河北梆子、豫剧、京剧、黄梅戏4种唱做,成了观众欢呼的“大看点”。尽管如此,这只是演绎人物的“大反串”,并不能视为整部剧目的呈现。因此,作为“多剧种”的《故人心》至少应视为一种对艺术的实验和对形式的尝试,符合“小剧场戏曲”的定位范畴。

创新创意类作品(艺评创意在传统中闪烁)(2)

图说:剧照( 戏曲中心供图 )

由福州闽侯升平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故人心》,主干是三四个新老折子戏,分别为越剧《情探》的《行路》、昆曲《牡丹亭》的《冥判》《魂游》和豫剧《阴阳河》。这几个折子戏各有鲜明的唱做看点,即敫桂英的“水袖舞”、杜丽娘的“斗篷行”和杨兰英的“扁担功”。主演司丹丹出身于戏曲家庭,嗓音清亮而不乏激越,扮相清秀而带有悲怨,身段灵动而颇有爆发力。她本攻豫剧,又能越剧,并在戏校得到昆曲训练和深造,“以一赶三”,演来驾轻就熟,尤其是几次“鬼圆场”“长水袖”,颇堪称赏。从编导阐述看,该剧显然是为司丹丹“量身定制”的。这是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表现,百多年来在戏曲界十分常见。从上述角度看,该剧可谓是十分传统的。

但换个角度看,可以看到该剧的某些创意。这几个折子戏都有类似的主题亮点,即三个人物均身为情所困而死,魂为鬼所救而“活”,在舞台上作出“人之情”与“鬼之舞”的艺术呈现,并指向了若干个共通的话题。编剧饶晓和导演李卫红抓住了“誓言”这个话题,并以判官和两个鬼卒作串联,使全剧形成了“串糖葫芦”的传统格局。以笔者见,全剧最大的亮点出现在两个鬼卒对誓言、爱情以至人性的半真半假的议论、似古似今的戏谑上。尽管两个鬼卒议论和戏谑的内容并无多少新意可言,但从戏理上看,由两个配角完成对全剧主题的揭示,链接起几个折子戏与当代观众们的关系,还是颇具创意的,编导也由此使全剧形成了“夹演夹议”的独特风格。

创新创意类作品(艺评创意在传统中闪烁)(3)

图说:剧照( 戏曲中心供图 )

创意在传统中闪烁。可见该剧主创对传统戏曲文化具有的强烈敬畏感。从80后的编导,到90后的主演,再到00后的配角,对折子戏几乎未动任何手脚,对议论性基本做到点到为止,采取了以稳为主、小心翼翼的创作态度,他们在演出后的谦虚态度和求教诚意也颇令人感动。《故人心》虽不足以全面实现“小剧场戏剧”的思想先锋性和艺术实验性,但就中国戏曲的历史、现状尤其是国情而言,其向现代化、都市化的探索显然不能“一步登天”,而是应该“拾级而上”。

戏曲在时代中前行。我们看到,小剧场戏曲正从单一剧种呈现居多,向多剧种甚至中西音舞艺术跨界融合发展。这是符合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当代社会互联创意要求的。因此,对这一批年轻的戏曲人而言,《故人心》无疑是一次务实而见效的起步。 2019.12.1(胡晓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