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

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无锡自古便是盛产上等绿茶之所,无论是“雪浪本山茶”,还是阳羡绿茶都曾入贡,闻名一时。

芽叶浮沉,翠染杯底,一杯在手,与时光相对,怕是人生里最惬意的雅事了。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生出多少才子佳人,也滋生出多少灵秀风物,这茶就是其中之一。无锡的雪浪茶、阳羡茶就曾作为神品上贡直供皇家。

上贡雪浪“本山茶”

在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但无茶名,多以地名称之。顾名思义,这雪浪茶就产自雪浪山。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1)

雪浪山自古便是“贡茶”的产地

雪浪山,原名横山,西枕五浪山,东濯长广溪。横山改名雪浪山的缘由,传说就有好几个版本:一说为刘伯温定名,他曾在蒋子阁北望,一阵狂风过后,山下长广溪水波由北向南涌来,刘伯温脱口吟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并说“观此浪,汹涌澎湃,白浪飞花,可谓雪浪耶”;其二是明末清初诗人王果延的一首诗:“黄梅时节雨翻盆,西山北山水直跌,顷刻山中化作湖,银涛雪浪纵横铺”。

比起这些传说,明成化年间的《萧氏宗谱》,以及这个时期自筑“横山草堂”隐居于此的萧涵在他的《山居别集》里,倒曾留下些可考的文字,称“雪浪山”名字的由来是一次文人雅士聚会登高望远,时任兵部郎中的无锡人秦夔赞太湖烟波浩渺似“如雪波浪”而来。

这里不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更是人文荟萃。历史上,无锡许多书香门第都把男孩送到此地读书,从无锡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到后来的状元邹忠琦、王云锦、顾皋,他们的人生都是从这里起步的,更不用说多位帝国的主宰者朱元璋、朱建文、康熙、乾隆都曾来此登临品茗。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2)

雪浪自古盛产上等绿茶,纤纤嫩芽,白毫毕露,银绿映翠,清香鲜醇。据《无锡市志》记载,雪浪茶系“本山茶”,为明、清两朝皇家贡品。

相传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惠山寺,住持高僧性海闻讯后,煮茗待客。朱元璋饮后顿感清香扑鼻,连叹:“好茶!好茶啊!真乃好茶也!”询问茶产何地?性海答:“雪浪山上雨前茶。”不过,据史料记载,雪浪专项皇家的茶树并非无锡土生土长,而是外地移植过来的,与西湖龙井同宗。这就要说到雪浪山上的“雪浪禅寺”和主持觉海了。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3)

现今的雪浪禅院仅存的一点遗迹

据《无锡开化乡志》“物产”篇记载:康熙庚申年(1680年),横山“雪浪禅寺”方丈觉海赴杭州灵隐寺听经,回来时他带回灵隐寺住持赠予的茶苗数十枝,种植于蒋重珍状元读书处,即“蒋子阁”旁。数年后,茶叶香韵,饶有情致。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摘的“明前茶”及谷雨前采制的“雨前茶”为最佳。据曾经在此一位老茶人说,这十株茶苗正好植于雪浪山山坳处,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雾气滋润,故茶的品质自然出色。

在雪浪禅寺旁有一“八德龙潭”,潭内为一池活水,泉水清洌明澈,池水矿质含量高,水高出杯面而不溢,为山上僧人的生活用水。因此潭水源源不断,终年不竭,取其德泽八方之意命名为“八德龙潭”。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4)

古茶树附近的“八德龙潭”

据《无锡金匮县志》之《物产·详异》中记载:“山僧于谷雨前采之,香味不减洞庭碧螺”。至清朝,雪浪本山茶名气更盛。康熙曾六下江南,七次过无锡,巡幸寄畅园,品雪浪本山“雨前茶”。他挥豪题写下“茗碗偏饮滋味长”的诗句,至今已过去三百多年。

乾隆年间的刑部尚书、金匮人秦蕙田每年谷雨前,都会派人回家乡采办春茶,将新鲜焙制的明前茶用白绢密封,加盖三道泥印,再用特制银瓶装取雪浪禅寺八德龙潭泉水,八百里快马急送京城,献与乾隆,再送一些给同僚与朋友。乾隆尝后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之下钦定此茶为“贡茶”。一时间宫廷争说雪浪茶,身价倍增。当时,地方官进贡也要用四十两白银才能够购买到一斤雪浪春茶。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5)

雪浪山上至今保留着148棵百年古茶树

雪浪本山茶作为上贡,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据说雪浪山上还保留着148棵当时专用于上贡的百年古茶树。虽然早已经失却了采摘价值,但却留下了历史的深深印痕。不过,雪浪茶并非无锡最早进贡皇宫的御茶,早在唐朝,宜兴“阳羡茶”便因陆羽之品评而成为上供,并延续了几个朝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章。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古称阳羡,这里也是无锡最大的茶叶产区。古时的“阳羡茶”因其鲜芽色紫形似笋,故又称晋陵紫笋或阳羡紫笋。 唐肃宗年间,李栖筠守常州时,山僧进阳羡茶,“茶圣”陆羽在饮品后大加赞赏,认为其“芳香冠世产”,所供上方。从此,也奠定了阳羡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6)

宜兴阳羡茶园林立,一眼望去青翠满眼

“阳羡茶”的原料采自野生茶树,据陆羽的《茶经》和唐代诗人卢仝的《茶歌》记载,唐代的阳羡茶是选用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的茶树嫩芽,经过蒸、捣、拍、焙、穿、封、干等工序制成的圆形片状饼茶。饮用时将茶饼烤热,击碎,碾成细末,再用箩筛筛过,然后用沸水冲泡,用竹筅调匀,连茶末吃下去。

阳羡茶每年入贡前,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都要到两州毗邻的啄木岭的顾渚山境会亭,邀请社会名流大办茶宴,品评贡茶质量。唐武宗年间,阳羡贡茶数量已达一万八千四百斤之多,阳羡出产的第一批紫笋茶甚至限在清明前运到长安。据说,送贡茶的挑夫就有两千多名,可谓浩浩荡荡。

不过,当时“阳羡茶”大批量的采制却并不赶在明前雨前,而是在立夏后三天,称“雨前则精神不足,夏后则梗叶太粗”。如此而言,莫不是寻常百姓喝的才是最好的阳羡茶了? 对于“阳羡茶”,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广为传诵的便是隐居于宜兴茗岭的卢仝曾经写就的那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曾在宜兴居住的著名诗人杜牧亦在他的《题茶山》诗中,用“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来描述这舌尖极品之物。

楚河汉界早茶度平生(发现无锡翠染杯底)(7)

宋代宜兴茶叶已不如唐代之盛,但仍为文人雅士所好,直至明代阳羡茶仍为太湖流域的名茶之一。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更是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千古佳句。

而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更以美妙的笔触描述了阳羡茶之色形味三态:“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周高起所指阳羡茶,实则是指素有“中国第一历史名茶”之称的“岕茶”,其茶香尤为独特,似婴儿乳香。

从汉代到清末,论述茶叶的茶书典籍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论述岕茶的就有六部,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在《秋园杂佩》里谈到岕茶时写道:“阳羡茶数种,岕茶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

纵观“阳羡茶”的发展史,虽有唐朝的声名鹊起,也有民国时期的跌落至谷底。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在低谷,这里的茗岭、张渚茶、雨前雀舌还是在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了金奖。

建国以后,宜兴的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迅速发展。 时至今日,阳羡的茶叶仍然名闻遐迩,但已不是“阳羡紫笋”,取而代之的是“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和“宜兴红茶”。特别是“阳羡雪芽”和“荆溪云片”在1989年全国的名茶评比中双双获冠,再次名扬天下。 所谓“雪浪山顶茶,八德龙潭水”,即好茶需好水之意。无锡既有名泉亦有名茶,正是这两者相得益彰,才滋生出了悠远的茶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