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

2020年很特殊,双春闰月,恰好又逢上疫情,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季节变迁总是那么匆忙,这不入伏还没几天呢,转眼立秋节又将至,节气安排比往年似乎更密集了一些。

半月之后的立秋,会对农业生产和我们生活带来怎样影响呢?闲坐街头的老农民,用农村俗语来分析预测,朋友们看看其判断是否正确。

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1)

今年的立秋在阳历的8月7日09:06:03,阴历的六月十八。而去年立秋在七月初八的凌晨,理论上,人们把6月立秋才定义为早立秋,上午立秋定义为早立秋,去年由于二者时间不一致,人们对立秋早晚颇有争议。而今年,六月十八的上午立秋,属于彻彻底底的早立秋。

古人认为,立秋时间的早晚对生活和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节气反应天气变化,而天气能影响到作物生长和我们的生活。在农村中,流传着“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五谷丰登”的俗语,对于立秋后的天气和作物收成有大体的预测。

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2)

根据“早立秋,冷飕飕”的说法,今年的夏季会比较凉爽,因为立秋的时间来得早,三伏天的炎热会少一点。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同感,今年的夏天确实很凉爽,三伏之后,在我们烟台地区,桑拿汗蒸的天气至今还没有来。而这几天的阴雨天气,以及带来的充沛的降雨,对于抑制气温升高,功不可没。

今年,农村俗语里有“二龙治水”的说法,说来也灵验,即使10年9旱的胶东地区,今年竟也转向明显,降水频繁,专注工作的龙,总是体恤到作物的饥渴和农民的焦灼,在需要的时候普降甘霖。

降水使得今年的夏天格外凉爽,当然,凉爽的天气着实让人舒服,只是从养生与作物生长的角度看,夏季不热,未必就是天大好事。该热的时候不热,人体不出透汗,不能排除体内的毒素,对于养生不利。而气温过低或者过早降低,农作物生长需要足够的积温达不到,对于作物的结籽和成熟更不利,由此,产生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并不是毫无道理。

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3)

那么,夏季凉爽、庄稼欠收的结论是否正确呢?

首先,对于夏季凉爽的判断只是基于一个大环境的猜测,毕竟立秋只是温度转向,并不代表炎热完全消失,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后,冷热的转换还有很长的时间,更何况秋后有一伏,还有二十四的秋老虎,我们更不能忽视秋老虎的余威。

另外,对于“早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落后的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得出的,在今天有了明显的局限性。像如今,育种技术的提高,对于生长期的控制;人工授粉技术的应用,以及种植技术和营养物质的补充,都使得农作物的抗逆性加强,产量和质量逐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制约,走上了科技兴农的新篇章,而这样的猜测早已经不合时宜了。

从今年的夏粮生产来说,虽然早春寒一场接着一场,春雪、冰雹等极端天气频发,但今年的小麦生产依然获得了大丰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产量甚至超过了历史同期,这也粉碎了农村俗语“双春年,吃树皮”的谬误,再次佐证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4)

最后,针对繁杂众多的农村俗语,我们应如何看待?

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农村俗语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源远流长,肯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俗语的产生有着特定性,如今必须辩证继承。

首先,俗语的局限性表现在地域。由于农村俗语大多起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因此,对于地域广阔的我国来说,其它地区并不适合。尤其对南方一带,有时就是南辕北辙。

其次,俗语的局限性,表现古代的生产环境下,尤其是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如今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已经有着天壤之别。如今,如果再盲目追崇沾满尘埃的俗语,无异于刻舟求剑,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和科学判断。

明日立秋看看民间老话怎么说(立秋早晚有大不同)(5)

总之,对于早立秋和晚立秋,老农民的俗语判断,虽然是经验的凝结,但却仅仅是概率而已,一味盲信并不可取。朋友们,你认为今年早立秋,会对农业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技能改变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