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早年称作啥(尚书原来是他呀)

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

敦煌遗书,洞藏千年,让华夏文明的精髓绵延不绝。

在中国典籍的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在中国典籍的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密码在告诉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该去向何处。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

一、《书》的历史

《尚书》被称为“政史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尚书》整理的过程及流传当中,有一个人非常重要——伏生。

尚书早年称作啥(尚书原来是他呀)(1)

伏生(倪大红饰)

伏生,他生在周的末年,到了秦朝当了博士,秦末由于楚汉战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他也流离失所。但是就在他逃命之前,他把一部《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壁之中。后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废除了“挟书律”,这时,他辗转回到家乡,把壁凿开,结果,《书》已经不是之前那个样子了,只剩下28篇。

到了汉朝,《尚书》传播相当兴旺,汉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书》,在汉武帝末年,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尚书》,但那是用先秦古文字所写,后世称它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孙子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但是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虽然篇目多于伏生所传授的《尚书》,但很多内容基本相同。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唐文宗开成三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清朝末年,积贫积弱,敦煌藏经,命运多舛,流散世界各地。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列四大镇馆之宝。《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

二、伏生与《书》

伏生壮年时曾为秦博士,秦起焚书之火,天下《书》大多被毁,伏生只知国藏《书》一部,伏生家藏一部。项羽入咸阳,一把大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伏生家藏之《书》或为仅存的一部,伏生视《书》如命,伏生与其妻、其子为逃兵火,带上一车《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中途遭遇兵劫,爱子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伏生与妻女颠沛流离,其妻病重。那天,天降大雪,其女险些冻饿致死,为取暖要烧掉一车书简,其妻誓死力拒:“这一车《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保全。”其妻一路挨饿受冻,已经气衰力竭,其妻深知这一车《书》如爱子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为重要了。那一夜,其妻躺在伏生怀中病亡,她永远留在了那片荒野。

未曾想,伏生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二十余年颠沛在外,伏生无时无刻不挂念家中藏《书》。待天下初定,伏生再回家园,发掘墙壁,书简多以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

尚书早年称作啥(尚书原来是他呀)(2)

《伏生授经图》

三、《书》的好处

1、《书》百篇,选了数年;《书》百篇,为何而选;《书》百篇,何为精髓?

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让后世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让后世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2、《书》好在哪里?

《尚书·禹贡》让后世知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尚书·牧誓》让后世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文章中的语句摘抄自《典籍里的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