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

淄博齐鲁网8月29日讯(记者孙凯旋 实习生马迪 杨星)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淄博卫星会议蹴鞠与足球文化专题研讨会第二天,今天,“蹴鞠与足球文化”专题研讨会继续展开讨论,专家学者们从古代文献、历史文物资料的角度讲述了蹴鞠文化的历史传承。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将抗科学学院孙喜和博士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的孙喜和博士对蹴鞠文献资料的整理做了研究,孙喜和说,明代和清代对蹴鞠的材料记述是非常多的。史料的类型多而复杂,学者们切实的解读好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在蹴鞠文献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要处理好取与舍、动与静、散与全、背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1)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李重申发言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的李重申说,从春秋出现蹴鞠游戏,到汉唐时期鞠戏的盛行,迁移出马球、布打球、捶丸等多种形式的球戏。李重申说,对马球的考证不能仅靠一二个考古发现来验证,也不能仅靠辅证来说明问题。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希望能有更多的证明来论证马球的相关信息,这需要学者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金梅发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金梅老师则站在汉画像石的角度,就出现在汉画像石上的蹴鞠图像为在座的学者们做了介绍。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3)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王伟平发言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所的王伟平,则从辽代的击鞠文化和契丹击鞠的演变研究方面做了介绍。王伟平介绍,契丹的击鞠在建国前已经存在,最明确的记载是公园952年,辽代的击鞠堪称“国球”,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兵百姓都热衷于这项运动,成为当时练兵强体、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有时也作为接待来是贵宾的一项礼仪。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4)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林春发言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的林春教授表示,蹴鞠自春秋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民众最普遍、最有竞技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尤其通过元曲,寻绎元代女子蹴鞠的发生发展,从中体会作为人之本能的蹴鞠带给元代妇女的欢愉,以及元代妇女对休闲娱乐生活的追求,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是我们了解元代妇女生活和精神风貌的一个鲜活窗口。元曲以面向社会现实的视角,记录了逝去的元代女子蹴鞠历史,尤其对女子蹴鞠技艺的描绘更是生动具体。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当时蹴鞠比赛的名词术语,而且还让人们了解到元代妇女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情趣,及浓郁的文化意蕴。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5)

山东体育学院袁宏发言

山东体育学院的袁宏对齐国的休闲体育活动进行了分析,袁宏表示,多元文化融合为齐国休闲体育活动的繁荣提供了文化土壤,开放务实、注重谋略的齐文化为休闲体育活动技术规则的完善提供了智慧,尚武、尚奢的民风是齐国休闲体育文化开展的民俗基础。小结:齐国的富庶经济是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齐文化多元融合、开放务实的品格是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内涵,尚武、尚奢的民风民俗则是休闲者个体诉求的集中体现。

关于蹴鞠发展史论文(专家学者讲述蹴鞠研究见解)(6)

滨州学院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张红霞发言

滨州学院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张红霞老师表示,齐鲁文化的流风余韵,泽及后世,惠及八方,滋生孕育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东夷文化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齐鲁文化是中国早期体育娱乐活动的基本文化渊源。齐鲁区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先秦时期在齐、鲁成长起来的,在以后有所发展并形成一定影响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总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探索其分布特征解读其文化特质,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为我国区域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