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评书西游证道17回(听书笔记徐云志)

长篇评书西游证道17回(听书笔记徐云志)(1)

长篇评书西游证道17回(听书笔记徐云志)(2)

长篇评书西游证道17回(听书笔记徐云志)(3)

长篇评书西游证道17回(听书笔记徐云志)(4)

第五回 “进府” http://xima.tv/ostTt7?_sonic=0

【故事梗概】唐寅见相府门上贴了一张“本府欲买书僮一名”的告示,于是就谎称自己父母双亡,投亲不遇,要卖身投靠华家。华太师见其才貌不凡,就以五十两银子的身价买下了这个僮儿,命他专门侍奉两位公子。唐寅聪明机灵,进门时先认了门公王进为义叔(也就成了他的保人),进中门时又认管家婆为寄娘,拜见老夫人时见到了秋香。唐寅在相府做书僮的一段日子,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著名的中篇评弹《三约牡丹亭》,就是其中的一段,请大家关注我的听书笔记,同时收听录音,相信你一定会越听越有兴趣。

【细节点评】

本回书名为“进府”,中心事件是“卖身”,而唐寅写的那份卖身契,也就成了全书最大的一个“包袱“。唐寅是才子,为了不露马脚,他故意将卖身契写成“四不像”。徐老先生在朗读这份卖身契时,插入了不少解释。我将它全文抄录如下:“立卖身文契,康宣。为因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到常州投亲母舅,哪晓母舅去世,舅娘再蘸,欲思回转故都,在下舟船上遗失包囊一个,内有短衫裤一套,白袜两双,鞋子一双,包脚布四块。流落龙亭无可如何,自愿卖入相府为仆。当时三面言明,身价五十两,存在账房中,照点计息,以作将来团圆之费。家住江苏大明国,阊关外山塘浪野猫弄,……,大王土地家中就是。今年一十八岁,三月十五子时生。卖与之时听凭改名使唤,倘不合意者,可以拆卸改造。倘有虫伤鼠咬,霉烂蒸疾,各有天命,恐后无凭,立此卖身文契。央中保义叔王进。” 徐老先生说这张卖身契像“寻找失物”,又像“旧屋翻造启事”,又像一张当铺开具的“当票”,其中“以作将来团鸾之费”一句,看出唐寅对以后发生的事,已有谋划,真不愧为吴中才子。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唐寅的书法很有造诣,所以他在写卖身契时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书体,写成非草非楷的样子,故意歪歪斜斜,大大小小,毫无章法。其实要隐藏自己的书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回书里,还有几个小噱头,如苏州人称小孩子“两足岁,跨三岁”,但不适合成人。门公见华太师时说,这个读书人“十七岁,跨十八岁”,华太师听了就说“放屁”,门公误以为“十七岁,跨十八就要放屁”。 华太师不认识唐寅,徐老说,如果认识的话,“我明朝就不来了”,意思这部《三笑》就说不下去了。 说到唐寅的面相时,徐老说他正面看不见两耳,走近看耳朵有棱有角,耳肉白似面肉,耳朵一白,头颈不能强,头颈一强,就叫“犟头白耳朵”。这是苏州的一句谚语,就是性格倔犟的意思,如果这个读书人性格倔犟,就不适合当底下人了。这些噱头只能算“小卖”,但听客在现场听时效果是很好的。

本回书里,还有一个小人物——管家婆,演员在给这类老年人起色时,都会使用特别夸张的语言(像《玉蜻蜓》中的老佛婆),因为模仿老年人说话时漏风的样子,所以会听到“哗哗哗哗”的声音。听起来也非常有趣。

【方言解读】其一“捕面”,苏州人称“洗脸”为“捕面”;其二“端正”,就是“准备好”的意思;其三“犟头白耳朵”,就是“犟头倔脑”的意思;其四“颠颠斤两”,表示“试探”某人的“才学”;其五“两埭半”,指“卖身文契”;其六“死猫活食”,形容某人“外表懒散”,其实却“精明异常”;其七“一只袜统管”,就是“一路货”,含有贬义的成分;其八“后生”,表示看上去年轻;其九“当着勿着”,就是当说的时候不说,不当说的时候说;该做的时候不做,不该做的时候做。这类人往往是思维逻辑有问题;其十“勿对”,这里的“对”不是“错对”之“对”,而是“相配”,所以“勿对”就是“不和谐”、“不和睦”的意思。

【唱篇听写】唱篇中有些词句听不清,只能用同音字代替,敬请朋友们原谅。有朋友听出的来,希望在留言中指正。谢谢!

唐寅(徐云志):“唐寅不语喜满怀,他是随了门公向前来。行至茶厅细观看,立面两行尽是牌,果然相府大门楣。翰林昔日为主考,皇恩欽点大总裁。白石亭心多宽敞,宋式高厅四面开。见中间挂一幅名人画,画的是汾阳带子入朝来。一副对联分左右,落款图书文衡山。行来已至书院首,识破之时有何谈。”唐寅(王鹰):“半磨香墨半沉吟,半露聪明假又真。想不到半途遇见秋姑娘,到而今,半百两纹银写卖身。我是但愿到,与秋姑半推半真成佳偶,夜半私逃返吴门。写的字半草龙潭半真体,半抵花押半题名。” 以上就像一只袖珍的“半字开篇。”

秋香(王鹰):“西湖好,虎丘佳,福地洞天两开花。真姑府里苏地秀,一边清雅一繁华。西湖是公子王孙其间过,风流拜寿论地大。虎丘是花有主,有苏家,滴滴姣姣有四季花。西湖是出自王家多显耀,婷婷观音发宣光。太太针爱绣出两朵花,五彩、山烂只中它。” 老夫人问秋香,西湖与虎丘哪里更好玩?秋香说不出个究竟,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本来这个问题就像“萝卜青菜,各人所爱”,本无定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