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

由中国作家协会发起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在北京成立 |《花城》第五期刊登王蒙新长篇《猴儿与少年》| ......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2)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成功,对于当下中国阅读市场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尤其书中对于青少年心理的细腻把握,对当下青少年文学具备很大的启发意义。相对于童书和成人读物的市场饱和,13—18年龄段的青少年读物相对来说比较稀缺。这一阶段是求知欲旺盛的年纪、塑造三观的年纪,又是文学进阶和审美进阶的关键年纪。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简体中文版在2008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以来,引起了全球书迷轰动,包括成功的影视化改编等等,电影和图书的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原有IP的影响力。《午夜阳光》作为“暮光之城”系列的最新作,这部书的中文版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发售。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3)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4)

《午夜阳光》中文版与英文版

《午夜阳光》完成了原有故事的视角转换。比起第一部,《午夜阳光》以男性视角也就是男主角爱德华的视角进行叙事,新鲜感提升了许多。此外,男性视角的讲述方式对于女性读者来说更有一种不同的吸引力。《午夜阳光》加入了爱德华本人成为此前的经历,类似于前传的背景,与第一部《暮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架,这不仅解决了爱德华的身世之谜,更解释了爱德华之所以为爱德华的根本原因。

尤其对于斯蒂芬妮·梅尔这样一位女作家来说,是不简单的。她能突破原有的舒适区,以男性视角来深入故事内部,更像对固有文学观和文学习惯的自我挑战,写作的魄力和勇气十分值得肯定。《午夜阳光》完善了“暮光之城”的总体构架,在不影响整体剧情之下,进一步增添了小说的文学性价值。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5)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6)

最先我了解“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也是通过电影开始的。这样一部独特的爱情片,还是有许多打动我的成分。或许许多人喜欢上“暮光之城”源于对爱情这样一个永恒命题的触动,“暮光之城”系列在对爱情的探讨上显然增添了其独有的复杂性。当我们所爱之人不会变老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爱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更涉及爱情和生命交织等多重体验,而爱情在“暮光之城”中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更构成了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前半段,爱德华是不会变老的、可以摆脱时间的约束。而他的女朋友贝拉是受困于时间的。如果我们看着所爱之人一天天老去,自己却依然是少年模样,留给我们是快乐、悲伤还是心痛呢?

当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许多影视剧和文学体裁中也反复出现过,包括手冢治虫的《火鸟》等以及其他经典作品,只不过“暮光之城”以高中生和少男少女的视角入手,细致入微呈现出主人公的细腻情感体验,这进一步打通了故事在少年群体中的受众面。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7)

《暮光之城》电影剧照

其次,“暮光之城”系列是一个特殊题材的IP,非人类族群的存在更保证了主题的风格化,拓展了原本的现实维度,打开了故事奇幻向的一个缺口。当然,在许多人的观影认知当中,非人类始终是一个常拍常新的题材,从100年前的茂瑙和德莱叶等大师的类型电影,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惊情四百年》,非人类大多数作为一个邪恶的原型存在,他们成为故事中的反派居多,他们无恶不作、白色惨败、长生不老。

可到了“暮光之城”故事中对于这一群体的善良和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释放,而且从一开始非人类是被掩埋在正常人当中的,他们一起上课和生活。当特殊群体被拉扯到和正常人同一维度时,反而增添了我们与这一群体的共情力。

此外,观众和读者对于“暮光之城”故事共情力的叠加还在于恋爱关系中的强弱转化。从开始的男强女弱、再到男女均势,再到男弱女强的转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心理认同。然而他们之间的情感能量转变并非如我描述的如此简单和线性,文本复杂性的增加,更是引起观众或者读者共情力的有效方法。同样,每当我们看到爱德华这样一个不老不死的人在爱情关系中处于被动时,是否也点燃了我们对他的同情心呢?此外,爱德华本身性格中的孤独和忧郁,更为我们接纳“暮光之城”的合理性,提供了巨大的感性空间。

电影海报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8)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9)

“暮光之城”是一个献给青少年的IP,中学、小镇、校园、成长、少年等元素,诸如此类似曾相识的元素共同拼接,构成了“暮光之城”的外部框架。显然“暮光之城”是符合大众审美的,颜值、少年感、浅理解力甚至贯穿始终以及冷色调的布景等等,均形成了小说之于大众的黏性。然而在类型系列的背后,更是美国青少年之于爱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探讨。什么样的爱情才是高中生、普通少女所渴求的,冷酷一些还是温暖一些,长情一些还是热烈一些,贝拉对爱德华和雅各布的暧昧不定,可以形象地称为冰火两重天;而对于二者之间的最终抉择,更是少女们关乎爱情、勇气和自我成长的考验。

其实“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成功,对于当下中国阅读市场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尤其书中对于青少年心理的细腻把握,对当下青少年文学具备很大的启发意义。相对于童书和成人读物的市场饱和,13—18年龄段的青少年读物相对来说比较稀缺。这一阶段是求知欲旺盛的年纪、塑造三观的年纪,又是文学进阶和审美进阶的关键年纪。

遗憾的是我们却发现在如此庞大读者群体的面前,国内相对应的读物十分稀少,更无法与这一群体旺盛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即便出现了青少年读物,但是其轰动影响、认可度以及作品深度,依然无法与国外的读物比肩,比起在国外引起轰动效应的《饥饿游戏》和“暮光之城”,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在梳理国内出版现状的同时,也发现青少年阅读这一块在当下国内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如何去做好青少年阅读,包括作品对群体内心状况的展现、价值观的引导、情感上的共鸣等等,更是当下需要解决的创作和出版课题。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0)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之所以有普遍性,还在于其爱情的内核。爱情关系当然不仅仅在于青少年时代才会发生。主题背后阐释的是,爱情是人生的日常,包括年轻人从爱情到家庭的转变,以及在长久关系中对另一半的小心思的琢磨、强弱关系的微妙变化等。我们在四部作品中见证了贝拉的成长,不仅关乎年龄上,更是她心智和身份上的,从人到非人类、从少女到母亲,人物成长所带来的自身传奇性放入一般人的爱情准则后,完善了故事的内部情感逻辑。可见,“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一方面突破了原有校园故事的框架,另一方面人之于社会和族群的个体价值被反日常经验进一步扩大化,“暮光之城”故事的优点,在于传奇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人性的微妙变化不仅生发于荷尔蒙,亲情、友情等情感流动和恰当补充也体现在“暮光之城”故事的全篇。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和雅各布的暧昧以及对卡伦家族的认同,更构成了大宇宙内人物关系的完整性。在情感关系被完好注入后,我们在阅读“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时,自然会不自觉进行角色带入,甚至以贝拉和爱德华的关系,与自己的人生相互印证。

毕竟“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合于性格”,“暮光之城”于情感普遍性的充沛赋能,才是其能引起全球好评的最关键原因。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影视剧照、出版书影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1)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2)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3)

暮光之城共有几部(暮光之城系列新作推出)(14)

邮发代号:3-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