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器完整(祭孔礼乐祭孔乐器)

祭孔乐器完整(祭孔礼乐祭孔乐器)(1)

瑟身是长方形,木质音箱,二十五弦,每弦有柱,是用以调弦和确定音高的。一般来说,瑟都是按五声阶定弦,若有七弦音阶时,则须以按弦升高的方法予以变应。瑟的形制由“瑟面”、“瑟边”、“瑟额端”、“瑟尾端”、“瑟槽内面”以及“瑟底外面”六大部分组成。瑟,通体桐木,梁用紫檀,弦孔用螺蚌为饰,前广后狭,面圆底平中高,首尾俱下。

瑟,形似古琴,春秋时流行,常与古琴合奏,因此,古人常常将二者并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鹿鸣》亦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吕氏春秋》记载,远古时代就有瑟。炎帝时“士达作为五弦瑟。”到尧帝时,有个叫瞽叟的人将瑟的弦增加到十五根,舜帝时的仰延又加了八根弦,制成二十三弦瑟。《乐书》引《世本》说:“庖牺作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啼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周时,瑟多为二十五弦。近年来,先后在长沙、信阳、江陵等楚墓出土近二十张瑟,形制大致相同:长方形,以整块木料凿成,共二十五弦,架于首岳与尾岳之上。

瑟琴都是丝属乐器,因为古时弦为丝制。远古时代并没有弦乐器留下来,夏商也没有,但这并不能排除弦乐器出现的可能性。在甲骨文中,“乐”字的上半部分,就是以两根丝弦组成;下部是“木”当为木质音箱。这是一个很象形的木制弦乐器。

瑟在先秦的漫漫岁月中,主要用于伴奏歌唱,它是上层社会享娱活动的常用乐器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瑟的演奏与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多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之际,不仅用于伴奏“清商乐”。同时也是宫廷雅乐必备的乐器之一。宋代以来,更为宫廷雅乐列入不可或缺的乐种,如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颁定的“宫悬之乐”,有五十二台古瑟,约占乐队总数三百四十九件的六分之一。

瑟与琴都是古代雅颂乐舞中的主要乐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宫廷沿用不绝。尤其是隋唐以来,孔庙乐悬中的琴瑟是具有相当编制的丝部乐器。

至清末和民国早期,曲阜及各直省孔庙祭祀礼乐仍沿用古制,瑟之器依然居其应有的编制。

孔庙奏乐袭用古代儒家琴说,对于瑟的演奏分“清”、“中”之律。就是在二十五弦中,以第十三弦为“中位”,以中位为界,其左十二弦为内,即所谓“清律”,而右十二弦为外,则谓“中律”。这就是古瑟演奏法的“内外”、“清中”之说。自古以来,瑟的演奏不外乎是一手掐作或双手合作两种弹拨方法。若一手掐作,只用外一弦至外十二弦和内一弦至内四弦;若双手合作,则内外二十四弦全用,也就是“中律”和“清律”同用。自清代以来,孔庙古瑟沿用双手合作的指法。也就是运用相差八度的两个音同时发响的技法,来加强音色的厚度和扩大音响的强度,以求古瑟与众器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所以,需要乐工具备较为娴熟的弹奏技巧,熟练地运用双手合作的技法,两音不得参差不齐。必须做到“中清”相应谐和、快慢一致。这就是古人所遵循的“两弦兼弹者,取阴阳相配也”一诀。

清代康熙在其《律吕正义前编》中对于古瑟音律的处理也同钟磬音律一样,将其归为阴阳分均。也就是将外十二弦为阳均,应阳律;以内十二弦为阴均,应阴吕。然后,阴阳两均各以一弦为“下徵”,二弦为“下羽”,三弦为“宫”,四弦为“商”,五弦为“角”,六弦为“徵”,七弦为“羽”,八弦为“清宫”,九弦为“清商”,十弦为“清角”,十一弦为“清徵”,十二弦为“清羽”。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