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全部字(名每日一字)

[ míng ]

名,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由一个“口”和一个“夕”组成。

每日一字全部字(名每日一字)(1)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口部》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段玉裁注: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劉熙乃云。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吕忱乃云。銘,題勒也。不用許說。......冥,幽也。”

许慎说,“名”的本义是晚上遇到人时,因天黑而相互之间看不清,需要各自报姓名。后引申为名称、名分、名誉等意思。段玉裁说,古籍经传中的“铭”字都是“名”的意思,即青铜器上铭刻自己的功绩,以供后世赞颂。这个说法其实不对。青铜器的器名,通常是器主的名字再加上器物的名字。而“铭”字的本意则是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

小 常 识

古人的名与字

“名”,是婴儿满三个月后由父母所起,只有父母才能叫的,就像是现在的乳名。“字”,是孩子成年即将步入社会时,要取一个供大家来叫的“字”,所以不能由家里的人起。

在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满十五岁举行筓礼时,要占卜选定一位宾客,由他根据父母所起名的含义而另起一个字。字和名的含义,可以是相通、相近、相顺、相承,也可以是相反。

《禮記·檀弓》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頂加字。

《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白虎通·姓名》:聞名即知其字,聞字而知其名,蓋名與字相比附故。”在长辈面前,只能称自己的名或号。如果称字,那就有狂妄自大的味道。与同辈之间,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都是互相称字。如果直呼其名,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称他的名。在古文献中如果同时出现一个人的名与字,通常是“先字后名”,即字在前、名在后。

文 献 选 读

《莊子·天運》: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是天下人共同争夺的对象,

故不可过多占取。

《周易·繫辭傳·下》: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不积累善行,就不足以成就功名。不积累恶行,就不足以使自己灭亡。小人认为这些小小的善事对自己毫无益处而不屑于去做,而认为那些小小的恶行对自己无伤大体而不想把它去掉。当这些恶行越积越多到了无法掩盖的时候,就罪大不可赦了。

《莊子·盜跖》:

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没有好的德行,就不能取信于人,不能取信于人就不可能被人任用,不被人任用就不可能获利。可是客观的事实是:无耻的人才会富有。那些有名的富人几乎都是以无耻的行径骗取信任而得到的。如果抛弃名利而反求于心,那么与其追求士大夫的德行,还不如恪守人的率真本性。

成 語 典 故

名正言顺

做任何事情必须先要有正当的名义,在道理上能够说得通,做事情才能行得通。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孔子主张一定要先定名分。如果名分不恰当,说话就不顺。说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

顾名思义

当人们看到一个事物的名称,就能连想到它所包含的意义。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有名无实

指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莊子·則陽》: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

即有名称又有实体,那这个事物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即没有名称又没有实体,那这个事物则是空虚的。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有的人名声虽然很大,但实际的才德却与他享有的名声很难相符。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後漢書·黄琼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以「名」作声符的形声字

,铭记、铭刻。

,早采的为“茶”,晚采的称为“茗”。

,酩酊大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