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

文/周尔均

作为20世纪有着重大国际影响的巨人,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这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永远深深铭刻在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心中。

周恩来的侄儿周尔均在《百年不了情:我与伯父周恩来相处的日子》一书中,生动真实地记叙了周恩来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和工作情景。周恩来精神凝聚照耀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精神脉络、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七伯就说过:不怕战争失利,就怕战争失了民心。

1943 年,四十五岁的七伯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其中第六条写道:“ 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1)

七伯同我的谈话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 群众” 这两个字。他反复叮嘱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关心群众利益,要向群众学习,要爱护各兄弟民族群众,好事要先尽着群众, 不能脱离群众,等等。

七妈在我入党时写给我的亲笔信中,突出地强调了:“你必须注意密切的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从而你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20 世纪60 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有一回在西花厅,七妈送给我和在军一个花生米罐头,说给孩子解馋。正巧被进屋的七伯看到了。七伯说:“现在群众生活困难,花生米罐头不要给孩子,留下换外汇,改善老百姓生活。”七妈解释:“这是出口苏联检验不合格给退回来的。”七伯这才点头作罢。在西花厅,我俩不时陪七伯、七妈散步。有时,七伯不让卫士跟随,同我们一起出后门,走进北海桥边人群中。安全起见,我俩有意遮挡一下,他不让。七伯感到在群众中很自在,很愉快。

七伯热爱文艺,他时常自己到剧场看戏,对他来说,这既是工作,又是休息,还能置身群众之中。每次,他都是自己花钱买票,从不给剧场或有关部门打招呼。他交代卫士,不要告诉剧场是他来看戏,位置要和观众挨着,不准特殊安排,并且要等演出开始、灯光熄灭后进场,结束前几分钟离开,以免妨碍他人。伯伯从来最喜欢同群众一起,但又最不愿扰民,最反对张扬。

但也有过一次例外。那天,在军在民族文化宫剧场转播一个节目,给了我一张摄像机后面留给导演的票。我到场后不久,看到伯伯也去了,离得不远。按惯例,在军和我都没有上前打招呼,其他人也都没有发现。这是一台表现抗日内容的话剧,中间有个场景:演员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就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声响起那一刻,观众席中站起一个伟岸的身影,立得挺直。起初还有些不解的群众很快发现、醒悟了过来:“这不是周总理吗?”“是总理在立正唱国歌!”全场观众全都激动地站了起来,与总理一起同声歌唱。舞台上的演职员这时也发现了,顿时,全场灯光大亮,台上台下同时引吭高歌。中国人民的尊严、爱国主义的情怀、领导人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的深情,充满了每个人的心间,大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遗憾的是,那时摄像器材还不够先进——摄像机是固定机位不能移动,没能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记录下来。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2)

后来我想,七伯这次打破他平时观剧常规的举动,既是为了率先垂范,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尊严,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礼仪观念;同时也表明,国家总理也是与他们同行动、共命运的中国公民,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我相信,这天在场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这个令万分激动的时刻。

七伯、七妈没有儿女,但他们对孩子的爱胜过父母。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告诉我俩:“50 年代‘大跃进’期间,由于缺碱,生产的纸张发黄。总理从小学课本中发现了问题,把我找去说:‘这样的纸,要把孩子眼睛看坏的,

我这样的老年人看还不要紧,我们的眼睛早晚要坏,无论如何不能把孩子的眼睛弄坏。’”总理的话使宝华同志深受感动,他尽力克服困难,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七伯在病重期间,仍不顾自身安危,处处想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告诉我:“70 年代前期北京饭店扩建,总理已经病得很重了,他坚持同我乘坐四周没有遮挡的施工电梯,升到高空现地勘测。总理边看边嘱咐我:饭店扩建时要增盖职工宿舍,让员工都能就近居住。要从长远考虑,留下停车场的位置。他处处想到的是群众。”

这样的例子数也数不尽。

西花厅修缮“风波”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七伯、七妈入住西花厅已经十多年,房子实在太破旧,秘书何谦多次请示进行必要的修缮,都被七伯拒绝了。恰好这时中央组织领导干部去南方集中学习,七妈也在外地疗养,何谦便报经上级批准,利用这段时间对西花厅进行了简单的修缮。

何谦在抗战初期就担任伯伯警卫秘书,历来办事勤勉谨慎。这次修缮,主要是从保护七伯、七妈身体健康出发,把潮湿的砖地换成地板,漏风的门窗做了修补,更换了腐朽的房梁,增添了两张简易沙发,木板床换成弹簧床,实在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

想不到七伯回来,只从门外瞥了一眼,就少有地动了肝火。七伯历来对工作要求严谨但秉性温和,对身边工作人员从不疾言厉色,这次真的是发了脾气,连声责问何谦:“我是怎么交代你的,为什么搞这么铺张?!谁叫你添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主意?!”门也不进掉头就走。何谦边检讨边追上去劝,身旁其他人跟着劝,七伯都不听,生气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他还是住进了临时办公、休息的钓鱼台招待所,谁也劝不回去。为了让七伯消气,何谦写了好几份检查,后来又请来陈毅元帅帮忙。陈老总和七伯感情深厚,他专门去西花厅看了看,哈哈一笑说:“啥子了不起的事吗?我看,只是修了该修的地方嘛!”但是,这次连陈老总也劝不动。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3)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4)

就在这期间的一天,七伯为纾解胸中的郁闷,找家人聚会,维世大姐和金山也到了。那天,他心情还算不错,中午同大家一起吃饭时,特意让在军坐他身旁。七伯说:“七妈去广东从化疗养还没有回来。在军,你也姓邓,今天你就代表七妈坐我旁边。”吃饭时,七伯有说有笑,他自己不提,大家也不好说修房子的事。

饭后,七伯同大家聊天,我看时机到了,乘七伯高兴,委婉向他进言:“七伯,您平时常教育我们爱护国家财产,说实在的,西花厅已经相当破旧了。这也是历史文物,简单维修一下,也是保护国家财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大错,您不要再生气了。”维世和在军也在一旁帮腔。七伯听后点了点头,严肃认真地说:“你们讲的也有一定道理。我并不是反对做正常的维护、简单的修缮,问题是装修得过了些。你们要懂得,我是国家总理,如果我带这个头,下边就会跟着来,还有副总理,还有部长,如果一级一级地照这样下去,不知道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西花厅这样的房子,不用装修还能住嘛,我们国家现在还穷嘛,很多群众还没有房子住。改善群众的生活,让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位的事情。”

七伯接着问我,有没有读过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说读过,并按七伯的要求,背诵了诗中最后的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七伯说:“是啊!你们重温一下这首诗,就会懂得我为什么这样生气。要记住,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群众!”

经过我们晚辈的集体劝慰,七伯的心情有所宽解。他让何谦秘书把新添的地毯、窗帘、沙发、吊灯、弹簧床、浴缸统统撤走,换回了木板床,尽可能恢复原样。最后,还是陈老总帮上了忙,他说:“油漆要不要刮掉啊?地板要不要撬掉啊?那就不是节俭而是真正的浪费了!”七伯也被陈老总的话逗笑了,这才搬回西花厅。这次修缮的“风波”算是告一段落。为这件事,七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了两次检查。他说:“我没有做好,造成了浪费,让大家去看看,不要笑话。”但每次检查,他都是检查自己,把责任全部揽在身上,没有一字提及秘书或他人。这是七伯历来为人做事的风格。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5)

西花厅修缮这件事过后,何谦对我说了心里话:他的确是按伯伯的一贯要求,低标准办事,但七伯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迥异于常人。尽管追随七伯多年,他仍从中受到一次不平常的教育。他含着热泪,把当年写下的日记拿给我看,使我和在军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我常常想,七伯的心中始终装着一杆秤,一头是群众,一头是其他包括他自己。他会时刻忖度、随时自省,在任何时候,他心中的这杆秤,群众这一头都要高过另一头。

“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群众!”愿七伯的谆谆教诲永存人心,愿历史的警钟世间长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