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1)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知识,是良知,还是伦理?这是不朽的哲学命题。

在老庄眼里,人的内在的德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即人的本性,不是外在的形与物,也不是人为构建的世俗规范与价值体系。

形与物是变化的,“善恶是非”等价值标准也是变化的。相比之下,不变的内在的自然之性更具超然的意味,更有永恒感。

在日常生活中,骂人“缺德”,一是否定人的操守,即修养差;二是否定人的本性,即不是人。

其实,老庄的“德”论也是从人的本性与修养两个方面来阐释的。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老庄的“德”是在“性”与“心”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心性论”或肇始于此。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2)

性与心,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前者讲天,庄子称为天德,即人的自然天性;后者论人,称为全德,即人的内心修养。德是一种自然天性,也是一种内心修养。

性与心是有内在联系的,“失性”是因为“有心”。庄子讲“离道以为,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也”。

人之真性的丧失是从人“有心”开始的,有心就有思有虑,有知有识,有情有欲,庄子称有心为“成心”或“机心”等。

相对而言,“无心”才是德,无心才能不失性,因此人的内心修养要向人的自然天性靠近,回到最初的纯粹的素朴的虚静的自然状态。

人的自然天性,最终归结为一个“真”字;人的内心修养,最高境界是一个“和”字。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3)

人的天性是率真的,人的本心是平和的。性之真,心之和,是老庄之德的核心要义。

人之天性为德,“其德甚真”。性是“生”而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也是内在的“生”,“生”加一竖心旁即为“性”,指向了生的内在。

“德”字原来没有心字底,字形演变到后来才有了“心”,也说明了德的内向性,同时也暗含了人之最本质的东西——德性,它是与心相关的,是内在的,是无形的,是稳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无心为德。人之德性,就是讲人的真性与无心。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4)

真性即天性。真性中的“真”不是真假中的真。“真”是庄子思想中一个特有的概念。自然的为“真”,人为的为“伪”。

“真”是纯自然的状态,是纯粹不杂的状态,“素朴”、“纯素”、“纯粹”、“纯白”等等都是“真”的另外形式的表达。

“真性”即自然天性,没有人为因素的干预与改造。因“成心”或“机心”而改变的世界,是一个失真的世界,是一个背道离德的世界。

真性是人的本性,而不是我们常言的人性。本性与“人性”是有差别的,人性局限在善恶是非等价值判断之内,而本性完全超越了价值判断,是一种无善无恶无是无非的原始状态。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5)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本性吗?“仁者爱人”,仁爱是人的本性吗?如果仁是人的本性,那么“虎狼,仁也”,虎狼也爱护自己的幼崽,这不是仁吗?

在老庄眼里,孔孟讲的“仁义道德礼乐”等等都不是人之本性,是人的本性之中原本没有的东西,也正是这些东西扭曲了人的本性,这是老庄痛批孔孟仁义的原因所在。

“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万物皆有其性,人亦有人性,人之德性本是天然的,是没有人为因素干预下的状态。世俗所谓的是非善恶,是一种人为的外在的标准而已,它不是本性中本有的,是人附加的内容,是人性的桎梏,这正是“德不全”或缺德的原因。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6)

无心即常心,也是人的本心或初心,是“成心”、“机心”的反面。我们常讲的这个“心”,是指心之作用的知、欲、情等。

无心,即老庄讲的无思无虑、无知无识、无情无欲、无乐无用等。这是王弼注解的德,“以无为用”,也是老庄讲的“无为”。

从“德”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可以说,心与道合就是德,德就是得之于道,用之于心。

道,虚静无为,心,亦当虚静无为,二者相合,即为德,这是我们的真心,以道为心,无心为德。

人人都有一颗自以为是的成心,这个“心”是对真心的一种扭曲,“成心”的形成是以“赤子之心”的丧失为前提的。

老庄讲“德”就是呼唤真心的回归,涤除机心,返朴归真。心与形是相对应的,在庄子这里,德与形也是相对应的,形是外在的,心与德都是内在的,但德是净化了的心,是矫正过的心,是真心的回归,也是德性的回归。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7)

德是一种自然天性,也是一种内心修养。儒家在“德”的运用上,也是从修养这个层面展开的。老庄的心性修养,着眼于“大道”的境界来展开的,立足于“无己”(无心)的修养来实现的。

修道就要修德,修德就是修性,修性就要修心。“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人们在立身处世中丧失了本性,通过修养复返“德性”,“德性”归至极致,混同初始。达到了混同之境,内心真正空虚,空虚才能容万物。真正的德是无心而得,内心虚空,容纳万物。

老庄讲修心,其方法是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为道日损”,以及庄子讲的“心斋”、“坐忘”等。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8)

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道相合,以道为心,心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

这种“无为”的原则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不用心(无思无虑,无知无识),不变心(无情无欲,无喜无悲)。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

和是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夫德,和也”,“德者,成和之修也”。

和是德的内涵,和就是顺任万物之性,万物和谐共处。“一心定而万物服”。

和是包容一切,承认并包容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和而不同”。

和是顺随一切,纯任其性,接受并尊重万物成就其自己,“善利万物而不争”。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9)

和是接纳一切的,无论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虚静恬淡的状态,这就是和。“和”,即超越了外在的干扰,又解脱了内在的困惑。

佛道两家常拿水与镜来比喻人心,人的心要像水一样容纳滋养万物,像镜子一样映照大千世界,“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和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万物为一”,即达到混同万物,物我两忘,融为一体的状态。

这种“和”的修炼,人要做到一个“忘”字,“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一是忘形,即忘却对形体的执著;二是忘知,即忘却对知见的执著。

无心为德,德就是放下一切执著,“无心得而鬼神服”,“不修而物不能离也”。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了以道为心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和”。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10)

老庄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超道德性,反思与批判一切的世俗价值,揭示仁义道德等世俗价值的局限性与相对性,重估一切价值正是老庄之道德的价值所在。

对照老庄“道德之意”,对当代流行的价值体系也需要反思。“物质化”、“科技化”、“信息化”等各种过度依赖的当代人,改变了太多的原有的自然的东西。我们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自己;失去了世界,也失去了自己。

万物本来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的,是与道自然合一的,正是因为人的存在,万物被改造了,成为人的附属品或工具,万物之性受到了伤害,最后也伤害了自己。

人也因为“成心”的存在,心与道相背离了,人与天对立起来了。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能认清并把握万物,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果一切都搞乱了,自我也迷失了。

“德”就是做最自然的自己,做最清净的自己。“德”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净化自己。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就是心,心空则灵,灵则通神,这是人特有的本领,即人之德。心空了,即净化了自己。

问道手游庄周梦蝶 问道庄子(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