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

话说隔壁妹子找到我:“小P,听说你会修电脑,请帮个忙好吗?”一般人我是拒绝的,但妹子有求,不论刀山火海也得答应!“当然可以!”“我的笔记本最近很慢,听人说换个硬盘会好点,真的吗?”“嗯,固态硬盘嘛,确实是的!”“帮我选一个好吗?”“看你要买多大容量的。”“1T会不会太小?”汗……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1)

既然从固态硬盘说开,我就顺便说说固态硬盘选购和使用上的那些事儿。

固态硬盘就是我们常说的SSD,相对于传统的机械硬盘,它有速度快,防震强,功耗低,无噪音等优点。但同样的,价格也高,而且容量小,还有寿命限制(当然机械硬盘也有使用寿命)。就和所有电子产品一样,固态硬盘也受着摩尔定律的主导,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固态硬盘的单位价格也逐年下降,今天,为计算机配置一块固态硬盘,也并非什么奢侈的事情了。

其实,固态硬盘在今天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固态硬盘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至于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是找度娘吧--里面说得非常详细。

那么我就从下面几方面说说固态的事儿。

一、选购

市面上的固态硬盘品牌型号这么多,咱该怎么挑?看好评呗!有同学这样说。小P只能说:人才!完全正确!各大电商平台都有自已的评价体系,综合反映产品的销售情况。使用这种方式买东西,都是因我们骨子里的羊群心理。但多人买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小P有一同事就曾经买过一只热销款的硬盘,但因为该硬盘的设计缺陷问题,没能用多久就变成砖块了。所以,买东西,多看点,多学点,还是必须的。

1、接口

如果要更换硬盘,首先得看我们的机器支持哪种接口。主流的固态硬盘接口有:SATA、mSATA、M.2、PCIE等。SATA接口是一般PC、笔记本普遍提供的接口。mSATA和M.2接口的硬盘因为占用空间小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超极本和平板等电脑上面。PCIE3.0因其能提供更高的带宽,所以会在高性能电脑当中配置。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2)

2、容量

固态硬盘的主流容量有64G、128G、256G、512G……1T以上?当然也有,如果你像我那位隔壁妹子一样,执意用上了,小P只有感叹一句:土豪!交朋友吗?(小P顺便查了一下1T硬盘的行情,某东上价格在2K 是有嫡,说不定哪天就普大喜奔了)

还有一点,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买回来的SSD实际容量比商家标注的小。那么丢失的容量都去哪了?首先,硬盘的容量2的次方数如:64、128、256、512……这样递增的,但为什么会有120G、240G这样的呢?原因有部份容量确实被厂家吃了。因为厂家需要保留部份容量作为系统的缓存与优化所用。因此,现在的商家标称的120G、240G等,都是实际容量。另外,硬盘厂商在计算容量方面是以每1000为一进制的,即1GB=1000MB 1MB=1000KB,而计算机算法是1GB=1024MB 1MB=1024KB,那么操作系统中显示的硬盘容量就与官方标称的容量不符,都要少于标称容量,且容量越大,这个差异就越大。购买硬盘关心容量的鞋童就需要注意了。

3、品牌

市面上SSD的品牌众多,但最著名的有那么几个三星、东芝、浦科特、英睿达(美光)、闪迪、希捷、英特尔。这些都是一线大厂,我们都爱抱大腿。这些厂家研发力量强大,技术过硬,售后也有一定保证,因此,小P认为,在它们当中选择,即使闭着眼睛买,也错不到哪里去。另外,还得说说芯片的事儿。SSD主要原件是主控芯片和闪存芯片,主控芯片是SSD的大脑,负责硬盘各部件的协调运作。市场上常见的主控品牌有Intel、Marvell、Sandforce、三星以及JMicron、Phison等。各厂家生产的各芯片,使用不同的技术和算法,特性各不相同,性能以及价格也有差异。而闪存芯片主要就三种:SLC、MLC和TLC。

SLC读写速度快,可靠性高,寿命长,但价格高,主要应用于高端产品当中,MLC是介于SLC和TLC之间的芯片,现在很多消费级的产品都使用MLC芯片,TLC次于前两者。

介绍几款人气火热的硬盘吧。

1、三星850EVO系列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3)

三星是固态硬盘的领导品牌,他们从固件到Flash到主控全都是采用自家研发生产的。毫无疑问三星的经典产品属于830系列,到后来的840和850系列都延续了该产品的好口碑,现在的850evo系列用上了最新的3D V-NAND闪存颗粒,之前只配置在850pro之上,小P认为会在性能上有不错的提升,因此值得入手。

2、浦科特M6S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4)

浦科特的M6S,以及高端型号M6Pro,是M5系列的换代产品。而这个M6S ,相比M6S来说,它最大的变化就是把闪存从19nm MLC升级到了15nm MLC。规格方面,M6S Plus的主控还是Marvell 88SS9188,性能与M6S一致,依然有128、256、512GB三种容量,512GB的最大读写速度分别为520/440 MB/s,最大读写IOPS分别为94000/80000。浦科特给玩家的印象就是:稳定,及不错的售后。

3、OCZ 饥饿鲨 Arc100 苍穹系列 240GB SSD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5)

这个OCZ Arc100 苍穹系列的240GB固态硬盘是我给隔壁妹子推荐的,适逢惊动现在搞活动,能以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买到。OCZ现在是东芝旗下的品牌,这款硬盘采用自家的Barefoot 3 M10“赤脚3”主控,A19nm 的MLC颗粒,拥有不错的速度和稳定性,而且价格亲民,是追求性价比之选。

二、榨干硬盘的最后一滴性能

1、关于4K对齐

可能用过固态硬盘或准备用固态硬盘的你都听别人说过4K对齐,那么4K对齐倒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点讲就是给硬盘划分单元大小的问题。传统的硬盘每扇区为512字节,4K对齐就是把它变为4096个字节,为什么要改变?时代发展了嘛。4K对齐在机械硬盘上作用不大,但对SSD却非常重要。对发挥硬盘的性能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对硬盘的使用寿命也有影响,因此,小P建议使用SSD的朋友必须让硬盘4K对齐!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6)

怎个对齐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硬盘分区的时候进行4K对齐。方法一,如果是win7操作系统以上版本的用户,只需原版安装时候用系统自带分区软件进行分区即可。方法二,用DiskGenius这类的分区工具进行分区,在扇区数选项上选4096。小P还提供一个无损数据的分区工具Paragon Alignment Tool 3.0给大家使用,至于使用方法,自行百度吧!

2、慎用Trim指令

固态硬盘是不需要碎片整理的,而且碎片整理会缩短SSD硬盘的使用寿命,但有同学反映固态硬盘会越用越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磁盘碎片造成。有些SSD硬盘带有垃圾回收机制,但操作系统的读写还是按机械硬盘的方式进行,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性能下降的情况出现。于是有些硬盘便提供了Trim指令,Trim指令就是让硬盘执行一次完整的擦写,从而让操作系统认为要写入的区域是空白的,免去又要寻找该区域,标志删除记号,再删除实际数据等操作,从而提高硬盘的速度。但因为固态硬盘的闪存是有擦写次数限制的,执行一次Trim指令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擦写操作,对磁盘寿命会有影响的。另外,执行了Trim指令的硬盘,被删除的数据是无法恢复的,万一误删了?还是找FBI看他们能否帮上你吧!

如何知道您的电脑里是否已开启Trim:

●点击开始菜单,在搜索栏中输入CMD

●在搜索结果的图标上右键单击,选择以管理员权限运行

●输入“fsutil behavior query DisableDeleteNotify”

●如果返回值是0,则代表您的TRIM处于开启状态

●如果返回值是1,则代表您的TRIM处于关闭状态

注:Trim指令是Win7及Win8系统自带的技术,系统默认开启,而XP或以下版本的系统没有Trim技术,不建议XP系统使用SSD。如果返回值是1,有可能你的系统出现Bug,或是你的SSD不支持Trim。

三、实战更换硬盘

回头拿我给隔壁妹子更换硬盘的事作为例子来一次实战演练吧。话说妹子找我给她电脑换SSD,我一看原来是部13寸的macbook pro,乐了,MBP换硬盘还不好办?经过我的教育,妹子同意我的建议,从某东上买了个240G的硬盘给她更换(妹子也是明白事理的人,1T还是太吓人了)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7)

硬盘为饥饿鲨Arc 100苍穹系列240G固态硬盘。深海蓝的包装给人科技感十足。还是什么惊动定制金色典藏版,使用什么次时代BF3主控芯片,但愿不是新瓶装旧酒的营销把戏。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8)

开始更换,MBP的底盖并不难拆,只要打开四边的镙丝就可以了。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9)

看到里面的硬盘位和光驱位,因为妹子只需直接更换硬盘就可以了,保留光驱,所以安装更简单了,只需把原硬盘架拆出来,换上新SSD硬盘即可。更换完成。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10)

还有一个系统恢复的问题。网上教程说可以用OSX自带的time machine程序做一个系统备份在移动硬盘上,再联网恢复,但我试过联网的过程实在太漫长了。既然原来的硬盘拆了出来,我为什么不把它作为移动硬盘引导,然后再用time machine恢复到新硬盘上呢?对,就用这个方法很快就把整个系统恢复过来了。

为什么都在吹固态硬盘(关于固态硬盘的那些事儿)(11)

最后测试一下性能。获得妹纸的赞赏,是我前进的动力!

后记:

关于SSD的内容真是不短短一编文能介绍清楚,想深入了解,小P还是建议大家去百度。限于篇幅,我也只能说这么多。其实不同的操作系统对待SSD的算法是有点不同的,下次我会专门做一个苹果OS系统上固态硬盘上的测试,看看SSD在OS下和windows下的性能差异,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