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

重点在哪?

宏观:儒道——法墨——兵杂

微观: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著作、名言

【解析】

1.重点:诸子百家有100多个学说,概述是百家,考试不可能全部涉及。通常重点关注儒、道、法、墨、兵、杂,这6个内部也有主次之分。

2.宏观:最重要的/第一考点/第一重点是儒家和道家,第二重点是法家和墨家,第三考点是兵家和杂家。本节课的重点是儒家和道家。

3.微观:即出题形式,诸子百家常考各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著作和名言。尤其是四个选项考查对应谁的思想、谁的名言、谁的典故,这种题目得分率很低,本节课重点梳理一些思想和名言,争取以后不丢分。

一、儒家(一)孔子

1.思想

(1)礼——"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仁——"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4)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1)

【解析】

1.儒家(重点):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

(1)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争当霸主的时期,他的主张、学说在周游列国时没有君主采纳和重用,所以当时郁郁不得志。不得志也就不能从政,所以转向育人,去当老师、办辅导班,也就是没有人接受孔子的观点、学说,不能从政,但孔子去教学生,让其学生从政,让其学生的思想去影响当时的官场。

(2)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

(3)重点: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因此又被称为"万世师表"。

3.思想:

(1)礼:指的是西周之礼,强调等级有序。比如:古代的卿大夫请64个人在家唱歌跳舞,这不合乎当时的礼法,严重违反了等级,即僭越。64个人的规模是天子的待遇,卿大夫应该是32个人的规模。如果这样的场景被孔子看见,他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也非常强调礼。

①克己复礼:"克"即约束,意思是要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不能为所欲为。

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想表达的是你是做什么的就应该有什么样子,也就是礼要等级有序,是君就要有君主的样子,是臣就要有臣子的样子,是父亲就要有父亲的样子,是儿子就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认为这个社会只有等级有序才会稳定。

(2)仁:即爱人。仁者爱人,爱人的含义非常广博,既要求统治者要有爱人之心,又要求每个人在做人的时候要有爱人之心。

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统治者要根据百姓的利益治国,要使百姓实现利益。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做人的时候要有爱人之心,也就是要体谅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如果不希望别人以什么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也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在生活中要换位思考,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中庸: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而不是生活中所讲述的中庸、圆滑世故、和稀泥、老好人。

①过犹不及:在处事的时候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因为过犹不及,很多事情做过火了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一定要把握好度,要不偏不倚。

②和而不同:君子能做到和而不同,但小人是同而不和。"和"即和谐,"同"即苟同,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君子在和人相处时,能和人和谐友善,但又不是事事苟同,人云亦云。比如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和人关系很好,非常敬重别人,但并代表同意别人所述的每个观点,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主见、想法,所以君子是和而不同的。这句话也适用在职场中,领导喜欢和而不同的人,而不是同而不和的人。

(4)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统治者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被众星围绕,得到大家拥戴,因为实施了德政,而不是苛政,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所以这句话强调的是为政以德。这句话中含有典故《众星拱北》。

4.孔子在春秋时期不得志的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列国争当霸主,可是孔子强调爱,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接纳、不合时宜,处处碰壁,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时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的思想不利于争霸,但利于统治,因为孔子强调等级有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忠君守礼。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

(1)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2)态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方法——"学、思、习、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4)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2)

【解析】

1.教育:孔子不能为政就去育人(教学生),让其学生做官,然后影响政治。

2.对象:

(1)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不问出身,也就是不管贫富,都平等受教。

(2)兴办私学:当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能享受教育。孔子打破官学,兴办私学,开始创办辅导班,即民间教育。孔子是粉笔的祖师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老师为职业的人,当时孔子一是教学生如何做官,二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粉笔与之相同。

3.态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重点在第二句,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学习态度。

4.方法:

(1)学、思、习、行:"学"即要勤学多问,孔子本身就是博学、好学的榜样,如图《韦编三绝》,也就是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不断翻读,把编连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体现了孔子好学、勤学;"思"即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习"即温习、复习,要温故而知新;"行"即行为,要纳语言,也就是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敏捷。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努力想也想不透,"悱"即心里明白但不能表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努力想也想不透的程度,不到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即现在也流行的启发式教育。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和现在的素质教育特别吻合,孔子当时提出的这些教育方法非常超前,因此称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5.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失传,只剩下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3.著作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编著。宋代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解析】

1.著作:

(1)常考《论语》的作者。

(2)《论语》的作者是孔子(错误),原因: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他言行的整理。

2.宋代大儒者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注意】

1.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的是宋代礼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2.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二)孟子

1.思想

(1)仁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义——道义,"得道者多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5)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2.著作

《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3)

【解析】

1.战国时期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

2.孟子相关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中曾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思想:

(1)仁政: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将"仁"发展为"仁政"。孟子的仁政是针对统治者提出:

①希望统治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依靠武器装备而是依靠仁政,只有依靠仁政,百姓才会真正的归顺。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希望统治者要关注天下,要实行仁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不如人心团结、人心所向,强调人和, 记强调这句话,人心齐泰山移,要得民心。

(2)义是道义:既有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有对臣民的要求,统治者要"得道者多助",要站在正义的一方,才会有人拥戴,反之是失道者寡助,会被孤立。对民的要求是要忠心不二,要有道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义和生命不能两全该如何选择:孟子的选择是舍生取义。

(3)体现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民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最后才是君。

(4)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要和荀子对比记忆,荀子的人性论上有自己鲜明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

(5)孟子强调要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靠德让人诚服才能心悦诚服。

4.《孟子》:孟子的著作是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完成。

(三)荀子

1.思想

(1)性恶论——礼法并用。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著作

《荀子》——作者:荀子及其弟子。

【解析】

1.战国末期的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另类,荀子的学生有李斯和韩非子,最后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荀子思想吸收了很多法的东西,他的学生发展了法的思想。

2.思想:

(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要礼法并用,不但需要礼来教化,还要用法来惩罚。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观点是荀子提出,注意不是魏征,魏征引用了荀子的观点。

(3)先义后利:义是正义,而利是私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正义在私利之前是光荣的,否则是可耻的。

(4)"天行有常":常是规律的意思,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尧是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是桀是暴君而灭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制天命而用之":要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而为我们服务。

3.著作:《荀子》是荀子和其弟子完成。

(四)其他

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2.朱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3.王阳明—"知行合一"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4)

【解析】

1.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观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观点有利于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这个观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还要有思想上的统一,这样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2.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的大儒者,程指北宋的程颢和程颐。程颐曾考查典故是程门立雪,杨时为了求学在程颐门口站立,强调要尊师重道。朱熹的常考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天地之立,除去人的私欲。

3.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也叫王守仁,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学说被称为心学或阳明心学。观点是"知行合一",强调知要实践在行上,如果不行则不算知,如甲知道孝敬父母,但三个月不给父母打电话,不算知道孝敬,而是要经常对父母嘘寒问暖才算知道孝敬。

二、道家(一)老子

1.思想

(1)"道"是世界本原

(2)朴素的辩证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小国寡民"

(4)"上善若水"

2.著作

《道德经》——作者:老子

【解析】

1.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道家和道教并不一样,道家是思想学说,而道教是宗教,道教是把道家的思想神秘化,形成有崇拜性质的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道教把老子奉为教主,将老子神仙化,宣称是先天地而生,称老子是教主、是太上老君。

3.思想:

(1)"道"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道是本原。

(2)老子可以认为是哲学家,孔子是思想家,老子著作中有辩证法的思想,如福祸相依,有无相成、难易相生。

(3)无为而治:统治者不能妄为,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的行为,让老百姓自由的做自己的事情,发挥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形态,"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很多观点是消极的,有点避世,孔孟是积极地出世。

(4)"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和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不争,统治者也应该这样,不要与民争利,要顺其自然、道法自然。

4.《道德经》作者:老子,5000字左右。

(二)庄子

1.思想

(1)政治观:无为

(2)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

2.著作

《庄子》,亦称《南华经》——作者:庄周及其后学

【解析】

1.庄子政治观上和老子一样,强调无为,顺其自然。

2.齐物论: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是相同的,没有差别、贵贱之分,强调齐生死、等贵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3.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表达了追求的人生观是逍遥,要绝对的自由和真实、率性的活着,庄子在战国时期,认为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活着的价值是追求自然。

4.老子和庄子:老子更严肃一些(祸福相依、难易相成),而庄子比较感性,告诉更多的是人生的态度,追求自由。庄子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时候,想要逍遥都要敢于说不,庄子不在意名和利,才能真正的自由。

5.《庄子》,亦称《南华经》,后人将庄子尊称为南华真人,是庄子和后学完成。

(三)魏晋玄学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解析】

玄学产生于魏晋时期,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

三、法家(一)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

1.商鞅最先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商鞅是有名的改革家,主持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得秦国一步步强大统一六国,而商鞅下场被车裂,是由于变法得罪的人太多。商鞅变法过程中的典故是立木为信。

2.立木为信:商鞅想让大家信服便说如果将木头从南门到北门,就奖励金子,有人拿到北门后真的得到了金子,于是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不一定拘泥于古法旧事。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讲话中曾引用,强调我们要锐意改革。

(二)韩非子

1.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法""术""势"结合

【解析】

1.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要加强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2.法不阿贵:法律不会偏瘫有权势的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大臣犯法也要受罚,平民立功也要受到奖赏,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术""势"结合:本是法家的三个流派,商鞅强调法(健全法制)、申不害强调势(君主的权势),而慎到强调术(驾驭群臣的统治手段),韩非子认为缺一不可,应该结合起来。

四、墨家

墨子,名翟。

1.思想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非乐等。

2.著作

《墨子》——作者:墨子及其弟子。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5)

【解析】

1.墨家学派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墨子的主张:

(1)兼爱:儒家强调的爱是有差别的,墨家的是大爱,要爱一切人。

(2)非攻:不要战争,要节用、要节葬、要任人唯贤,节用和节葬就是要节约,因为平民阶层要节约。

2.著作《墨子》是墨子和弟子一起完成。

3.墨家学派的内部组织非常严明,整个门徒都武艺高强,内部组织严明,当时的墨家学派像非政府的武装组织,领袖称为巨子,当时的墨家学派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兼爱、利天下。

4.墨子的《墨经》中有很多光学和物理学知识,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光学八条,中国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是墨子号,就是因为墨子在战国时期提出光沿直线传播。

五、兵家

孙武:兵圣,《孙子兵法》

孙膑:《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6)

【解析】

1.春秋时期的孙武:兵圣,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2.《三十六计》同《孙子兵法》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孙武所写,《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不详。

3.战国时期的孙膑:孙膑最多是孙武的后代,二人相隔甚远。孙膑著《孙膑兵法》。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故事,即桂陵之战,典故:围魏救赵。

六、杂家

"兼儒墨,合名法"

吕不韦:《吕氏春秋》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7)

【解析】

1.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博采众家之长。

2.战国时期的吕不韦:著《吕氏春秋》。一字千金:吕不韦让门客撰写《吕氏春秋》,写完后便说"如果谁能够改一个字就赏千金"。

【思维导图】

诸子百家知识点归纳 重难点诸子百家(8)

【梳理】

1.儒家:仁、礼、德、义、教学。仁者爱人;等级有序;以德为政;道义;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2.道家:道、辨证、无为、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福相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3.法家:法治、变法、君主集权。法治;改革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4.墨家:平民、兼爱、非攻、节俭。平民的利益、利天下;大爱;反对不义战争;节约。

5.兵家:打赢就行。攻城略地,打赢就行,不管正义与否。

6.杂家:啥都研究。吸取百家之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