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1)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2)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制作工艺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包结构构成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随之搬迁。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蒙古族劳动人民,创建了随时都可拆搭、轻便、保暖,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即“蒙古包”。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3)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乌尼一般是由柳木制作的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4)

乌尼中间有四根或六根横撑子的圆型天窗,称为“哈拉其”,它是用松木或柳木拼接成圆形,并由骆驼皮绳缠绕制成的,白天透风亮光,夜间用专制的方毡覆盖,以防风保暖。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5)

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三段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为零,材料也轻捷便携,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迁、修理都十分方便。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6)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一、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制作工艺

史料记载,蒙古包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了,至今在新疆博湖县蒙古牧民中依然保留着制作蒙古包的工艺。蒙古包制作工艺大都是以从自己父亲那里,学习蒙古包的制作传承下来的。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7)

蒙古包制造工艺由架木和苫毡的制作及装饰等环节构成,它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8)

新疆蒙古族蒙古包制作工艺,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族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吸引着后人研究,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人民精湛技术的精神境界。

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蒙古包(非遗蒙古包草原上的穹顶)(9)

在经历了千年风雨后,蒙古包已经成了蒙古牧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制作工艺简洁、省料,但却极富创意和美感。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