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

  •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得名,有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它凭借优越的战略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畅达的交通网络这些独特的优势,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数次成为一些王朝的都城或陪都。

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1)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有着近乎五千年的历史,并且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命名“神都”的城市。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而近几年部分学者通过考古挖掘以及史书研究,又在原来的十三个朝代的基础上,添加了西周和武周,因此,现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洛阳为“十五朝古都”。

中国一共二十四个朝代,一半以上的王朝都曾定都于此,清朝年间因乾隆御封嵩阳书院对联中的“九朝都会”,得名“九朝古都”,由此不难看出洛阳的重要性,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它那优越的战略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畅达的交通网络。

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2)


·01·

优越的战略位置
  • 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也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而洛阳便处于“天下之中的原野”豫州,有“九州腹地”之称。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而洛阳便处于北方的中心。另外洛阳地势西高东低,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北边有秦岭山脉余脉邙山,还有黄河横亘于此,南边有伏牛山、熊耳山等山脉,东边毗邻中岳嵩山,西边又有中条山、崤山。古代建都城必须要有水,毕竟水路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洛阳境内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这些河流贯穿于整个洛阳,这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解决了运输问题。

洛阳地处洛河、伊河、黄河冲击出的小平原——三川河谷,可以依靠三川河谷周围的地势来布置防守,周围设有多个关卡,其中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和小平津关八个关塞合称“八关都邑”。

西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可扼崤函之险,战国时,秦国就曾在这里成功抵御了其它六国;东边有着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可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南有着洛阳天然的门户龙门,可以阻挡嵩山和熊耳山之间的伊河河谷通道;北面有孟津阻拦,可扼黄河渡口。

另外还有广成苑南边的广成关,它自古就是宛襄、荆楚地区通往汝颍的要道,在作战时此处可以埋伏重兵,控制南北通道;轩辕关是洛阳东南部的险关要道,处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峻曲折,可控制颍河方向来的通道。这些关隘建设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具体位置多有变迁,但秦朝以后,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这些关塞,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时期,汉灵帝曾在洛阳周围这些关塞设置八关都尉,管理八关的军政事务,以保卫京都的安全。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地之中,若鼎足,王者所居也。”【司马迁:《史记》】早期黄河中下游多数地区都是建都的理想之地,而洛阳便处于黄河南岸,且洛阳周围的山和关隘,多易守难攻。洛阳优越的战略位置,使其在宋朝以前一直备受关注。

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3)


·02·

深厚的文化底蕴
  •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与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便出自洛阳,而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也被封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后来“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也在洛阳诞生,周朝移都洛阳,周公在此作礼乐,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找当时的大家老子询问礼乐。

作为多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很多重大宏伟巨著都诞生于此,司马迁在此写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班固在此写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化的繁荣,使范仲淹、李白、杜甫、白居易、左思、嵇康等文人齐聚洛阳,留下无数诗词名篇,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就了“洛阳纸贵”的一时风靡。

从夏朝到宋朝,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文化的开放,使之成为一个包容的都会,儒学、佛教、道教思想的形成都与洛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期也都在洛阳得以兴盛,因此洛阳被称为中国的三教祖庭。

特别是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的建立,后期规模一度达到三万多名学生,使得洛阳在儒生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在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中都能得到明证,在班固的《两都赋》中描述洛阳:“增周旧,修洛伊,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后汉书》中《班彪列传下》】

文化的开放也使得对外交流频繁,东汉都城取代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后,魏晋至隋唐洛阳都是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促进了东西文明的更新、发展。这过程中不断沉淀的历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可以增强国民凝聚力,能够维护社会制度、巩固王朝统治。

但洛阳作为国家的首都,在每个朝代的末年都不可避免要遭到战乱,因此洛阳的文化也曾遭到空前的破坏,以至于地位一落千丈,后期逐渐得到修复后,地位才再度得到上升。从中更体现了洛阳能够成为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4)


·03·

重要的交通枢纽
  • 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司马迁:《史记》】代修建了东都洛阳后,为了方便控制东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修建了周道。后面又以洛伊为中心,向四周修建了不同等级的道路,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周道不仅是周王朝交通的中轴线,也是周王朝的生命线。周道横贯东西,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洛阳在西周时期就成为了东方的商业中心。

洛阳不仅陆地上交通发达,水路同样也独具优势,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诏书中就曾说洛阳的优势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后来,又斥巨资以洛阳西苑为起点开凿大运河,洛阳作为大运河中心,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在那个水运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大运河,可实现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如此庞大的水运网络,在当时世界无人敢望其项背。

大运河这项功绩显赫的伟大工程开辟了南北航运的重要水路,不仅促进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隋朝时期的洛阳不仅是国内的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市场。到了唐朝时期,洛阳的商业发展更是到了鼎盛时期。

“自古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是用兵的老规矩,粮草是作战的重要保证,古代作战都不是短时间就能结束的,因此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在农耕年代,想要大批粮草,需要向全国进行收集,收集和运送都需要时间,而洛阳四通八达的交通,特别是大运河这条水运网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输速率。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洛阳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被众多王朝选为都城。

官方公认十三朝古都(古都洛阳)(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