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酸臭是什么原因(口臭口苦口酸)

那一句“你口味真重”,总是话里有话的感觉!但你知道吗,口味重,有可能是病,得治!有的人一张嘴就“臭气熏天”,熏得人够呛,那尴尬的局面,让人不敢与之交流,口臭!有的人吃甜亦觉甚苦,好似味蕾罢工了,口苦!有的人却是看着满汉全席,自己吃进嘴里却觉得没味儿,口淡……种种“重口味”,让很多人张不开嘴,口味异常怎么治?中医教你不再“重口味”!

口苦酸臭是什么原因(口臭口苦口酸)(1)

口味异常系指口中有异常的气味。常见者有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黏、口臭和口淡等不同感觉。一般多因口腔各种唾液腺分泌唾液质与量的改变、味觉异常、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残渣、细菌分泌物、口腔及鼻咽部炎症等而致,亦可由经常应用抗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泌尿系、呼吸系等疾病引起。

二、口甜

多因脾经湿(热)引起。

1脾胃湿热证

主症:口甜,脘腹闷胀,纳呆欲呕,尿黄,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而缓。

治疗: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茵陈、黄芩、连翘、藿香、石菖蒲、滑石、木通、白蔻仁、射干、薄荷、川贝)加减。

方中茵陈、黄芩、连翘、藿香、滑石等清热利湿,白蔻仁、木通配藿香加强健脾祛湿作用。

加减:发热,呕吐,加黄芩、半夏、竹茹。脘腹胀满,便结,加大黄、枳实。舌红或绛,加生地黄、丹皮。

2脾胃实热证

主症:口甜口渴,喜食善饥,脘腹胀满,尿短赤,便结,舌红,苔黄干或腻,脉滑数。

治疗:清胃醒脾,清胃散(黄连、当归、生地黄、丹皮、升麻)合泻黄散(藿香叶、栀子、石膏、甘草、防风)加减。

本方主治胃中积热,具清胃凉血作用。方中黄连清胃热,配升麻散火解毒。黄连得升麻,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虑,并作为引经药。用生地黄、丹皮凉血止血,清热养阴;当归和血养血。泻黄散可泻脾胃伏火。方中生石膏为清除胃火要药,栀子清热除烦,配防风疏散脾经伏火;用藿香理气和中,又可助防风疏散脾火;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胃火炽盛,齿龈红肿,便结,脉大苔黄者,可加玄参,并用大黄通腑泄热。口干,舌红少苔,脘腹胀满,加枳实、石斛。

三、口酸

多由肝(郁)热引起。

1肝经郁热证

主症:口酸,胸胁胀满,易怒易躁,头晕失眠,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疏肝解郁,清热理气和血,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加减。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化裁而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畅通气机,使郁热达外,柴胡配枳壳、木香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用郁金、川楝子、乌药治疗胸胁胀痛。左金丸方中黄连清泄肝火、胃热。以6颐1比例配吴茱萸,非但不会助热,反能调畅肝气,开郁散结。

加减:胁痛,加延胡索、佛手。口干,便结,加当归、白芍、石斛。

2脾虚肝热证

主症:口酸,脘胁隐痛,神疲肢乏,尿淡黄,便溏,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

治疗:健脾清肝,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养阴清肝热。六君子汤中人参益气补中,白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六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补中养胃之效。

加减:肝热重,加左金丸。于脘腹胀满,加厚朴。胁痛,加延胡索、佛手。

口苦酸臭是什么原因(口臭口苦口酸)(2)

四、口咸

多由肾虚引起。

1胃肾阴虚证

主症:口咸,或吐少量咸涎,口燥咽干,或潮热,腰膝酸软,尿淡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疗:滋肾清胃,知柏地黄丸合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加减。

方中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清泻相火,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云苓加强滋肾降火、养肝益脾作用。合益胃汤加强滋阴清热作用。

加减:口干,加石斛。便干、尿黄,加当归、白芍、云苓。

2脾肾阳虚证

主症:口咸,或痰有咸味,纳差脘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温补脾肾,桂附地黄汤加减。

本方桂附地黄汤即金匮肾气丸,为双补肾阴阳之剂。方中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能补益肝肾,附子、肉桂为温阳暖肾要药。茯苓、泽泻配桂枝能化气利水,有益于通阳补肾。丹皮配桂枝,活血散瘀,增强肾气的运行,促进肾功能恢复,有利于肾之气化。诸药合用,共奏双补脾肾(阳)功效。

加减:纳呆,脘闷,加鸡内金、焦山楂。脘腹胀满,加木香、枳壳。便溏,加党参、白术、诃子肉。

五、口臭

常见。多由胃火引起。

1胃火上炎证

口有臭气、舌痛多为胃火,本证多见。

主症:口臭,喜冷饮,或齿龈肿胀,往往伴有舌痛,口干咽燥,尿短赤,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清胃泄热,清胃散加减。

方中用黄连清胃腑炽热,配升麻散火解毒,善治口齿风肿疼痛、恶臭,佐制黄连凉遏之弊,并可散火而无升焰之虑。用生地黄、丹皮清血中伏火,并以当归和血以利消肿。

加减:胃火炽盛,齿龈肿痛,口臭便结,苔黄,脉洪大者,加玄参、大黄通腑泄热,或用生石膏。心火上灼,舌尖红,舌痛,苔黄,脉数,加黄芩、栀子。肝火内炽,头晕头痛,目赤易怒,舌边痛,加天麻、石决明。痰火阻络,或舌大麻木,伴味觉失灵,为痰湿郁火,加半夏、白术、竹茹、天麻。肾虚舌痛(舌根痛),舌红,舌裂少津,苔有花剥,加生地黄、麦冬、葛根。

2胃阴虚热证

本证较为少见。

主症:口臭口干,尿淡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益胃清热,甘露饮合益胃汤化裁(石斛、天冬、黄芩、荷叶、甘草、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治之。

口苦酸臭是什么原因(口臭口苦口酸)(3)

六、口淡

多为脾胃虚弱(寒)引起。

1脾胃虚弱

主症:口淡,食不知味,脘腹痞闷,头晕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

治疗: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用于脾(气)虚痰饮,痞闷呕吐,纳减。

加减:口淡,食不知味,加焦山楂。脘腹痞闷,加厚朴。

2脾胃虚寒证

主症:口淡多涎,喜温喜按,纳呆,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健脾温胃,理中汤加味(党参、黄芪、炒白术、干姜、炙甘草)。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黄芪健脾补气,助干姜温脾阳;白术、炙甘草健脾燥湿和中。

加减:呕吐,去白术,加生姜。寒重,加荜茇。

七、口黏

多由脾虚生湿引起。常见证型为湿困脾胃(阳)。

主症:口黏腻,纳呆,脘腹闷胀,身重体倦,尿清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缓。

治疗:健脾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方中藿香化湿,辅以厚朴、陈皮、云苓理气宽中燥湿,苏叶、白芷解表,祛上部湿邪而止头痛,加以生姜、甘草疏散风寒,助化湿浊。

加减:湿重者,去炙甘草、大枣,以苍术代白术,赤苓代茯苓。腹胀痛,便溏,加木香。脘闷呕吐,加蔻仁。

八、中成药治疗

1.口苦

知柏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胆证。每次10g,每日2次。

2.口甜

牛黄解毒片,适用于脾胃实热证,每次3片,每日2~3次。

3.口酸

左金丸,适用于肝经郁热证,每次3~6g,每日2次。

4.口咸

麦味地黄丸,适用于胃肾阴虚者,每次10g,每日2~3次。

5.口黏

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虚湿阻者,每次10g,每日2次。

6.口臭

牛黄解毒片,适用于胃火上炎者,每次3片,每日2~3次。

7.口淡

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每次10g,每日2~3次。

本文选自《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姚希贤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小儿发热难以搞定?实用妙方得记好!

你身边的补虚中药,认识几何?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