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

课文分析

《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篇文章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为好友邓稼先写的一篇传记。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来写: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二、“两弹”元勋;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四、民族感情?友情?

五、“我不能走”;

六、永恒的骄傲。

课文及详细标注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1)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2)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3)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4)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5)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6)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7)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圈点与批注(老教师教你如何做课文批注)(8)

重难点分析
  • 本文各部分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

本文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有内在的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总体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精神品格、工作作风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和总结,水到渠成地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主旨得到全面的体现。这样,整篇文章结构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

  •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进行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几十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

(3)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多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也不会很多,像现在这样写,是正常的。

课内练习答案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教材第7页)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示:可根据阅读体会找到那些感人的、体现全文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案: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作者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