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开悟的十个标准(经纶三大教的国学大师)

他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学问涉及儒、释、道,更有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领域。

他也是中国当代诗文家、佛学家,是教育家、武术家、军人,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年近九十创办学堂,献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他,就是南怀瑾,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怀瑾的温度人生。

南怀瑾出身于书香世家,家中祖辈多为耕读之人,所以他自幼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正所谓“畅于四肢,而美在其中”,是谓信可乐也。

南怀瑾开悟的十个标准(经纶三大教的国学大师)(1)


南怀瑾在少年时期,因为他的父亲南仰周为祖母操办六十大寿而引来海盗洗劫,导致家中一贫如洗,所以,南怀瑾一直都是在家里自学。博览群书,例如《史记》、《文选》、《纲鉴易知录》,还有唐诗宋词等等无一不览。

父亲南仰周又对南怀瑾有很高的期待,就把他送往家庙自学,带上三天的食物,等食物吃完才允许他回家去取,平时不能回去。

在这几年里,南怀瑾博览群书,学习内容涉及各个层面,一直持续到十六七岁,后来南怀瑾听闻杭州有一个浙江国术馆,那里免费招收学生,管吃管住,毕业后,还能分配到各个地区去做武术教官,便欣然前往。

南怀瑾在浙江武术馆一共学了两年,除了武术训练之外,还开设文化课程,教授国文、历史等等。毕业后,南怀瑾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但是他并没有任职。

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南怀瑾为躲战难,只身前往四川成都。

南怀瑾在四川,度过了颇具传奇色彩的十年时光。他做过报社编辑、当过军校教官,不过,这些都不是南怀瑾向往的。

而南怀瑾在任职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期间,四处参贤访道,结交名人。其中,他的恩师袁焕仙对他影响最大。

袁焕仙信奉佛教,精研内典,是民国时期四川的宗门大德,当时在佛学界已是名声大噪。

南怀瑾在1942年到成都附近的灌县灵岩寺看望好友传西法师的时候,得缘结识袁焕仙。

不久,便拜入袁焕仙门下,并辞去中央军校的职务,专心修研佛法。

1943年5月,南怀瑾离开袁焕仙,独自前往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行。

在那里吃的是辣椒、干菜,喝的是雨水和往年积存的雪水,住的是透风的禅房,关于这段经历,南怀瑾写了一首《秋日四律·步傅真吾先生原韵》:

“云作锦屏雨作花,天饶豪富到憎家。住山自有安心药,问道人无泛海槎。月下听经来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渴时或饮人间水,但汲清江不煮茶。”

南怀瑾在大坪寺闭关修行,虽说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他参阅了大量佛家典籍,还把《大藏经》通读了一遍,与此同时,他还在思考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946年,南怀瑾出关后,前往康藏,学习密宗佛法,参访密宗上师,并先后应邀到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讲学,主要讲授佛学和传统文化。


公元1949年2月28日,31岁的南怀瑾来到了台湾。

刚到台湾的南怀瑾,凭借自己广阔的人脉,筹集物品和资金,在台湾做起了海上生意,并将公司命名为“义利行”。

起初的生意做得还是轰轰烈烈的,生活也逐渐走上安稳,只是这种安稳并没有持续多久。

后来,因为“义利行”的三条船被征用,导致船上的货物被烧得干干净净,将近3000两的黄金付诸东流。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南怀瑾一家陷入了经济困难的危机当中。

南怀瑾刚到台湾那会,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因为公司破产倒闭,全家搬到了基隆的一座小山上,家徒四壁都无法形容他的穷,因为根本就没有四壁。

但是在1963年,这一切都改变了。那一年,“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不久,辅仁大学也邀请南怀瑾给学生讲哲学讲禅宗。

因为此事,南怀瑾还曾赋诗一首:

“门外忽传走转车。聘书递送却愁余。自从长揖山林后。又向人间填表书。”

自此之后,南怀瑾开始名声大噪,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听课,也有不少学校请他前去教学。只是没过几年,南怀瑾就辞去此教学事务。

南怀瑾始终认为文化是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管经济怎么发展,这个社会也不能繁荣安定的。

所以,南怀瑾在辞去教学事务,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曾说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而解决这一危机就需要用文化来化解。因此,建立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组织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基于此,在1969年11月,东西精华协会总部在台北正式成立,南怀瑾亲自担任会长,着力于发扬中华文化之所长。

随后,南怀瑾在台北青田街租了一套三房一厅的公寓,作为讲课和办公的地方,面向大众开设禅学、国画、中医等传统文化课程。

因为协会发展是需要经费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怀瑾决定创办杂志周刊来筹集经费。

因此,在1971年,《人文世界》开始创办起来,南怀瑾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

,还出版相关的杂志和书籍,以便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不久之后,南怀瑾又创办老古出版社,出版《论语别裁》和《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书,开始在台湾走红,引起不少慕名求教者。

在1981年,南怀瑾在台北信义路二段,买下复青大厦五至十二楼,开始在这里大规模的传道弘法。

他开设的《易经》、《庄子》和“四书”等课程讲座,每次听众达100多人。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军界将领、政界高官、文化教育界名流的兴趣,他们也经常来听南怀瑾讲解文化历史。

正因如此,南怀瑾被蒋经国视为“新政学系”的老大,南怀瑾深知,他已经引起猜忌了,为了暂避风头,唯有去别的地方生活。

在1985年6月,美国的一个文化基金会的访问团来访华,学习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也邀请南怀瑾去美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而此时的南怀瑾,正在考虑去往何地。

南怀瑾在了解了这个美国基金会的性质之后,便决定前往美国。

南怀瑾开悟的十个标准(经纶三大教的国学大师)(2)


心是故乡心,情是家国情。南怀瑾在美国待了三年,可以说是“几回好梦至家乡”。

正是因为对故土爱的深沉,南怀瑾在美国本就没有久居的打算,但他还是在美国创办了东西学院,重新编排禅学类书籍,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浪潮,也让中华的正统文化被世界所认知。

三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1月,南怀瑾离开了美国,移居香港。

刚到香港不久,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嘉亦斌登门拜访,希望南怀瑾成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传话人。

为实现民族统一,为海峡两岸人民造福,南怀瑾接受了提议,并亲自赴台与李登辉商讨。

在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和海峡双方的努力下,两岸密使正是开始会谈,会谈的地点就是在南怀瑾的寓所。会谈多次,最初结果并不是理想。

于是,南怀瑾提议,让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加入会谈。

在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但因为李登辉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南怀瑾也退出了两岸密使的会谈。

随后,又在汪道涵的努力下,于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香港会谈,并达成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以口头声名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

可以说,两岸会谈的前期基础都是南怀瑾奠定的,除此之外,南怀瑾还倡导修建金温铁路,当时浙江省政府希望南怀瑾能在境外筹措百分之八十的贷款资金,南怀瑾和他的学生与国外多家银行联络,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申请到了1.2亿美元的贷款。

铁路修建完毕后,南怀瑾也把自己的股权全部交出去了,对此有很多人不解。

南怀瑾便对此解释,他修建金温铁路并非是为了个人私利,也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国家富强,为了社会发展。

南怀瑾知道,建路容易,但是“建人“很难,他认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源在于教育。


在2000年,南怀瑾创办太湖大学堂,选址在吴江区的太湖之滨,经过六年的时间,太湖大学堂才建成,秉承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人生伟业。

南怀瑾为何会花费如此巨大的心血来创办太湖大学堂呢?

他曾表明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所以他才决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应这个时代的趋势建造大学堂,使传统文化之火得以延绵不断。

2012年9月19日,南怀瑾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一生之写照,正如他自撰所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