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

笔者下列关于鲍墟历史文化遗存的简述,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历史实物遗存;二是可查据的中国历史上关于鲍墟的书面记载,如光绪二年《蠡县志》等;三是个人多年以来搜集整理的村中长者的口述历史及传说。笔者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我国的经史子集的相关记载,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以下,鲍墟村自古至今人文历史的发展脉络,错漏之处还需鲍墟的长者及了解鲍墟人文历史的能人志士批评指正,进

鲍墟的历史文化遗存简要罗列如下:鲍叔牙(鲍叔故里,村民代代口传,正史无载);潴龙河(自古有之)千里堤(清初修筑);龙渊(大致位于西鲍墟南鲍墟长卜拉坑至西南老苇坑。据明代县志载,龙渊在鲍墟社。相传有龙潜于水中,故称龙渊 。旱年在龙渊祈祷,便能应验。明代时龙渊尚存,虽旱不竭,今已消失。明代文山有诗咏此景:“澄波拍岸漾轻澜,一镜天澜百亩宽。沆瀣腾空晴亦雨,漪涟浸日昼常寒。灵渊汩汩深通海,泉脉涓涓久不干。岁旱祈求多感应,信知龙向此中蟠。”);李家井(旧即鲍家井(春秋-南北朝),后改名,位于张家街中心,改革开放后用磨盘封盖);柳编、皮革(鲍墟柳编之历史渊源于弓箭传人张仲,《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春秋时期的周携王遗民冶炼与兵器制造者的第二职业);古寺(名待考,遗址位于张家坑破四旧时拆除,八十以上长者见过);刘守庙(已拆,遗址位于西鲍墟街心,祭祀河北名医刘完素的,其家在据鲍墟不远的肃宁师素村人);焰火(根据县志记载鲍墟历史上盛产硝,每年十五当地有焰火表演,以合抱大铁钟放之如火山喷发)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1)



笔者整理的关于鲍墟的旧闻很多,其中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是关于鲍家井即李家井的传奇故事现整理如下。

鲍家井奇异录: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西晋南撤形成南北朝战乱不但的历史时期,鲍墟村先是由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燕国管辖,后又由北魏鲜卑族拓跋氏所统治。由于战乱连年,鲍墟原来的汉族如鲍姓都已南渡,村中已经没有鲍姓村民,唯有鲍墟古寺(失名待考)主持出家前姓鲍。由于北魏政权日趋稳定,鲍墟的潴龙河龙渊渡又日渐繁华起来,很多漂泊迁徙来的普通百姓逐渐在鲍墟安居下来。而现在的李家井在当时叫鲍家井,鲍家井是鲍墟的主要水源,无论天年如何一年四季井水从不干涸,据说此井下连鲍墟龙渊并直通大海。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2)


北魏初期,鲍墟村有一座殿阁无数的古寺(失名待考、遗址在鲍墟村中今张家坑所在地),古寺的北面不远就是鲍家井。古寺坐北朝南地势很高,僧众香火俱旺。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繁盛,由于寺庙所属土地不用交税,上自王公下至富裕的庶人大量私养沙门成风。如《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当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来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因而当时的鲍墟古寺,虽在战乱初定的北魏初期,也有二三百的僧众。古寺拥有鲍墟村几乎十分之九的土地,而村中百姓也几乎都是寺庙的佃农,他们依靠租赁古寺土地经营生活,因此大寺当时成为鲍墟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寺以其雄厚的资金基础为支撑,其建筑也极尽奢华,诸佛贴金、殿阁无数,寺庙前是当时鲍墟的主路,正门前竖立着七八通高大的碑刻。古寺前最为出名的是有很多持马待雇的驿客,因为古寺香火旺盛,客流不断,他们主要是为往来的商贩达官显贵传送信物,或护送烧香的女眷,平时他们把马栓在路旁的石柱上,神气的等着雇主,因为寺庙香火鼎盛,所以大街两侧商铺很多。

北魏神瑞元年(公元414年),鲍墟村有个父亲早丧的孤儿名叫李圃,这年他7岁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其家贫其所住之屋为鲍氏的祖屋(今鲍墟何地不详),还有几分沙地耕种。因为家贫读不起书,但李圃自幼好学,从4岁时没事跑到村里的私馆去偷听,私馆的老师姓张,是现在张姓的祖上一支(因张氏无族谱其名难考暂称为张先生),张先生很喜欢聪明好学李圃,所以任其偷听其讲课,而且平日无事还让其在馆内阅读自己的藏书,并给其讲解,7岁时李圃已通晓绝大部分经史子集了,张先生对其甚是惊奇喜欢,以其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就把李圃引荐给古寺鲍主持,鲍和尚初不信,以佛经随机考问,李圃果然有过目不忘之奇才,也深以为奇,无奈李圃不喜欢读佛经,但鲍和尚由是经常周济李氏母子。

鲍墟因为土地多沙而盛产土硝,当地百姓因而多种红薯(山药),入冬前则在自家院子里挖一深约丈余的薯井,然后在井底再旁挖侧洞储存山药。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山药丰收,这年深秋李圃也在自家院子中挖一薯井,他在下面挖,其母李氏在上面提土,孤儿寡母进展缓慢。十余日终于挖成,但李圃在井底挖储存山药的侧洞时,发现了一块石板,继续深挖居然是个巨大的石棺,其母以为必是前人埋下储藏财宝的非常高兴,严令其子李圃不得外泄。母子二人又花了一天时间合力把石棺全貌抠出。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3)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4)


此石棺长五尺有余,高约二尺余,棺首外刻饕餮纹理。由于棺盖沉重,二人合理推开一个仅能李圃爬进的缝。二人举灯查看,都是竹简帛轴,简牍帛书虽然还能打开来看,但入手略湿滑,李母又让李圃爬进石棺仔细查看,居然都是竹简帛书。李母因此非常失望与惊恐,认为挖井得棺是大不吉,严命李圃不准再动此棺。于是又在井底新挖一侧洞来存山药,用所挖之土把石棺所处之侧洞重新填堵上。

李圃虽然应允其母李氏,但是由于他非常喜欢读书,且家贫又无法购买书籍,因此当天晚上待其母睡下后,就偷偷的下井,点着油灯把石棺的侧洞挖开,把里面又清理了一下,使自己可以坐在其中读书,而后逐一取出些简牍帛轴来读。简牍帛书上的文字多为古篆或虫兽之文,很多字是李圃从未看到,文意只能知其大概,李圃发现其记载是其往日所读经史子集迥异,这引起了李圃的极大兴趣。无奈有些字不认识,次日白天就跑到张先生那求教,其所问每每令张先生奇异不已。张先生就责问此字是哪看来的,李圃怕石棺会如其母所说带来厄运,就隐瞒实情,只说是自己梦中所得。张先生本来早就惊异李圃的才智而没有生疑。此后李圃天天入夜后偷偷下井读棺中的这些竹简帛书。

李圃最先是逐一简要阅览了一下,想找自己感兴趣的古书来读,发现石棺中所记多为西周到春秋战国之的遗事,所记商周以来诸国不下千百,有很多是史书已经无相关记载了,而且诸国各有翔实宗系,其中又以西周末周惠王、莫国、中山国、及春秋北方诸国等等的详实记载,其源流远及海内流岛,多为正史所不闻,《春秋》、《史记》所缺失,棺中的古之医书、工匠之书颇精,如炎帝《百草》、黄帝之《内经》《外径》、《阴符经》伊尹之《汤液》、及冶铜术、铸剑术,制弓、酿酒等等,居然还有有西周王室的很多医案,这些医案涉及西周先王及宗室,其他古之缺遗者不可胜计,总之棺中之记涉猎颇广。李圃看来所有竹简帛书中有两帛轴是最大的,所记内容也很多,一名为《中山春秋》记载中山国、一名为《昭孤》记载自周建国后王室、诸侯国、及士大夫之遗孤救养传承,二者事无巨细记载甚为详实;使他感兴趣的是棺中有一简册,记载褒国谱系及褒国灭国后,鲍姓迁徙之记载以及鲍姓如何迁居此地之沿革,不知故隐匿于此,估计是鲍姓先人所留,这引起了李圃极大的兴趣,从此年冬天直到来年盛夏,李圃除却白天干活的闲暇时间外,每晚待其母睡下后就拿着油灯下井读逐一阅读,古字不识便写与张先生求教,油灯了没油就跑到古寺去偷佛前的香油,此事还让鲍主持发现过一两次,鲍主持知道李圃家贫,感激其前代的遗德,还赠了他许多蜡烛。

鲍方丈是鲍姓旁支,早年父辈家境败落削发出家,故而没有随家族南迁,不过他却记得本族先人鲍靓的故事。鲍靓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生于鲍墟,泰始八年他5岁时突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的孩子,9岁时不慎坠井而死。”鲍靓的父母寻访得曲阳李氏,一推问果然符和鲍靓所说。对于此事《晋书》是有相关记载的。李氏一家身处曲阳贫困山区,为了感激李氏一家的前世姻缘,鲍靓父母就把他们接到鲍墟赡养,不料其后西晋八王之乱,北方战乱连绵,鲍靓全族随晋王室南迁,把祖宅让给李氏一家为生。但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加之潴龙河常常泛滥淹没土地,李氏虽然坐拥豪宅也不免日渐衰落,田宅不断变卖典当,或是寺庙或卖给了外迁而来的流民,李圃就是当年李氏的直系裔孙,故而平日寺里常用香火接济李家。

因为盛夏井下阴冷异常,李圃不得不穿着棉袄下井读书,因此事情被其母发现。李氏一问,李圃说出自己已把石棺李的书读完了的实情,虽然石棺之书已经基本读完,但有些书册很是有趣,因此他还是天天晚上下井。

李氏本想严厉责打李圃一顿,因为母子相依为命,她之所以禁止李圃看石棺中的书,是担心会给母子二人带来灾祸,但当知道儿子已看书累年且人安然无恙,也就没什么担心的了。即骂儿子为何不早说,白白的熬干了许多灯油,又说既然儿子想读,就应该把石棺中的简册都搬出来读吧!李圃听母亲这么说非常高兴,当天母子二人合力把石棺中的古书都搬运出来,从当日午后搬到晚上才全部搬清,把它们都放到李圃所住之西屋。最后李圃又在石棺的最底层又发现了一个宽厚约两寸长约一尺半的小石匣,轻轻摇晃其中发出轻微的碰撞之声,可怎么也找不到打开的缝隙,似乎是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也不知道其中装的是何物。因为好奇又怕其母李氏为一睹究竟会砸而毁之,李圃就偷偷的石匣藏了起来,没让其母知道。

当晚李圃非常高兴,想着明天就把书籍给张先生拿过去,让先生都看看。李圃由于累月在井里挑灯熬夜读书,今日又忙了半天搬书非常乏累,因此一夜酣眠,次日日上三杆才睡醒,举目一看,只见炕上的半屋帛书竹简已成一堆烟沫朽柴,用手一触即糜烂,虽有半字可览,已然不知所云了。事发仓促李圃又惊又痛,惊呼垂泪懊悔不已。大呼其母李氏,李氏跑过来一看也大惊失色,以为必是惹怒了鬼神才会如此,因此惊恐万分,就对李圃责骂连连。

二人于是匆忙把所有朽沫收集起来,全部运下井去又放回井中石棺里,把井中的山药全部取出,从村外运土赶紧把井填埋实了。李母又严令李圃不得外泄只言片语。

李圃当时懊悔万分只是诺诺答应了其母李氏,李氏则逢六就到古寺去烧香祷告,祈求其家能被鬼神所恕平安喜乐。

时光冉冉一晃两年,北魏泰常元年(公元416年),李圃是年9岁。因为亲眼看着简牍帛书书化为灰沫,李圃每每想起时常心有不甘,偶尔偷偷取出石匣又是穷尽其力也无法打开,因此平时没事就跑到张先生那里,把自己所读的说给先生听,其中周平王如何联合其姥爷舅父们屠杀其父幽王、如何收买晋国暗害惠王即携王的史实令张先生惊愕不已,其它关于中山国如何建国,以及《黄帝内经》《外经》等不同于今的古文,更使张先生惊骇莫名,可当张先生每每起问李圃这些是从什么书上读来,李圃只是推说是梦中所得。李圃又把关于鲍氏的记载说给古寺的鲍方丈听,鲍方丈一听大惊,因为一些事情是先祖口传,告诫后世子孙严禁外泄的,是鲍姓外人所不知道的。当下鲍和尚就以佛祖保佑之名,仔细盘问李圃所说记录的来源,李圃这才说出实情。鲍方丈于是又到其家问了李氏,李氏亦如是说。

鲍方丈为证实李圃母子所说,就令寺中的和尚们按李母所指薯井所在地去挖那石棺,结果挖了几次均一无所获。这事在当时鲍墟引起轰动,因挖而无果,石棺之传闻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村民多崇信佛教,因此都认为是李圃母子在胡说八道,平日无事就把李圃当笑话来讲。这年三月不远的常山出了个草民霍秀,自言名载图谶,手持持一黑石以为天赐玉印,诳惑聚党,入山为盗,被州郡抓捕后斩首。李氏唯恐此事也被官府问难,因此日夜胆战心惊,这年冬三月李圃之母李氏就一病而亡,留下年仅9岁的李圃只身谋生。

李氏的丧事超度虽然由大寺全部包办,但李圃孤儿一个日子更加艰难,平日只靠自己种那几分薄田,及古寺里鲍方丈的接济过日子。但他没事还是不厌其烦地给身边的朋友讲井书中的事,人们因此认为李圃有点半疯而嘲笑他,因此李圃更是急于向村民证明自己所说并非胡编乱造,便想起自己藏起的那个石匣,取出后连着几日无法打开,本想一锤砸开又恐损坏石匣中所藏之物。

这一日李圃晚上烧火做饭又拿出来琢磨,怎么琢磨也头绪就随手放在锅台上。不想半夜一声爆竹般的响声把李圃惊醒,他穿衣点灯出来一看,发现灶台上的石匣已然碎裂开,里面有一根青玉为杆的毛笔和一本完整的帛书,由于石匣密封完整,帛书也如同新做的一样,书名《泰玄始普录》,他拿到屋中借着油灯观看,开篇未云是谁所著,只是说老子录,看其内容文句对称,语言怪奥难以理解,在其后罗列了好多人名,倒是很好读懂。李圃心里不禁默读了第一个,便听到窗外风声骤起,一人声便在窗外扣问道,我是某某,不知仙官唤我何干?李圃吓了一跳,心里又怕又紧张,只想用个法子赶快把窗外那人支应走了,就随口说道,那个——你、你去龙渊旁拔下一棵大柳来就回去吧!村外龙渊渡旁以及沿着龙渊堤坝上种了许多一人无法合抱的古柳,李圃没事儿常常爬上古柳套树洞里的鸟蛋。那人听后就在窗外应了一声,随风声而去。

就这样李圃每读一个人名,无论是读出声还是心里默念,都会有一个人降在窗外问李圃召其何干?李圃依旧让其到龙渊旁去拔棵古柳。他也不知唤来了几个人,到后来他所性翻到最后帛书最后,最后一个人名原来是个姓鲍的,名叫鲍靓,因此不免好奇,不禁在心里又读了此名,便看见有一白面书生装束的人脚踏一对乌燕从屋外飞进来,落在地上后,乌燕变成他脚上的两只布靴。看其装束与本朝相似,那人落地后施礼问道,不知仙官召我何干?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5)

鲍靓


李圃很是纳闷,因为其他人都在窗外应答,而这个人竟然直接飞进屋里。惊骇的用手指着鲍靓道:你……你怎么能飞进来?

看到李圃年不过九岁鲍靓笑道,小仙官不要害怕,我之所以能进来因为这座宅子本来也是我先祖传下的,我也出生在此村此宅,所以你喊来的神仙只有我能进屋来,而且这宅子是我当年南渡赐给你先祖的,按说此事鲍和尚应该给你讲过,其中原因你日后自明。鲍靓看到李圃点着油灯读那帛书便道,小仙官,这本书是无字天书,白天观看书上无一个字,需晚上用炭火照亮方能读之,点烛火或油灯来读,都有驱使鬼神的能力。

李圃这才明白这本书的用处,就问鲍靓道,这书前面的内容读来晦涩难懂,不知是写的什么?

鲍靓道,这本是上古由来已久的天书,是老子得到后才抄录凡间的,且有玄天玉笔相伴,后世之得道者可自录于此帛,我虽然得道已久,却从未有机会读到过此书。李圃便要把那帛书交给鲍靓来看。鲍靓急忙推拖道,不可,不可!像我这等级的神仙,只能算是陆上之小仙,道术还没有修炼到一定程度,是没有资格碰此天书的,否则不但不会有益,还必会遭受天谴,仙籍不保,如果小仙官允许,我远远的看看是可以的,这样也能指点你一下,你翻到首篇,让我看看。

李圃便翻到开篇让鲍靓来看,鲍靓看后即道这第一篇是仙术修炼的基本方法,并指点李圃如何阅读上面的文字,李圃天资聪颖,一点就透。

鲍靓看李圃能读懂文意了,又嘱咐李圃一定要保护好此天书,千万不要让恶人所得,为感激李氏让其有机会读天书之恩,就又把自己所得古《三皇文》赠与李圃,随即告辞,双鞋化作飞燕乘之而去,不知其所往。

次日白天人们发现村南龙渊旁所有柳树都被拔光,只留下一个个大大的树坑,举村皆惊,一时传遍鲍墟周边村社及过往船舶、客商。李圃自己也好奇地去看了一下,也觉得无比惊异,回家取出天书一看,果然书上空无一字,方才知道这天书的能力,平日就把那笔和帛书藏在家里的米缸里。自此他除了日常种那几分薄田糊口外,每晚用炭火照明学习天书夜夜修炼,三月有余即学到最后一节,此时李圃虽然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但他从未轻易使用。熟料因平日天书玉笔藏在米缸中,米缸竟然日日常满吃不尽。李圃由此更加坚信石棺中所记录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为弥补自己的缺失,他决心凭自己的记忆,把石棺中的记载一部部默写出来,然后找到那石棺把其重新放回去。所以他偶尔也粜些米换点钱买点笔墨纸张,来重录石棺中的古书。虽然自己衣服破烂都是补丁,但他从未用粜米的钱为自己购置衣物。重录工作虽然进度很慢但很顺利,虽然难免有个别字的疏漏,但大体能还原其原貌。此后李圃平日田间劳作就给同村的人讲书中的古事,人们就当笑话故事闲听,而且看谁家农活忙不过来还去主动帮工。村民多嘲笑李圃半疯,不误正业所以日子才过得无比寒酸,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只知道每天胡说八道。虽然讲的那些古事有板有眼,人们也是欢听的,但仍给李圃起了个外号叫李没圃,甚者叫他瞎圃文。

李圃也不以为意,平日只把心力用在修习无字天书,以及每日默写石棺损毁简帛的古文上,他每写一册就拿去让张先生点评一下,主要是订正错字。并告诉张先生说,自己梦中抄录一书让先生指点一下,张先生常常因为其中的一些记载与史籍相悖而与李圃争辩。即便是李圃根据石棺古籍上的记载,说鲍墟之张姓也是东周初期随惠王遗族迁居此地的,是宣王能臣张仲(字广明号仲甫。相传为张姓58世祖)的直系后裔。张仲时代负责周王室弓箭的制造,鲍墟的柳编业是由张仲后裔发展起来的,张仲先祖便是是黄帝之孙挥公。这令张先生哭笑不得,张先生生为张姓,又饱读诗书,他对于其老祖宗挥公还是了如指掌的,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张先生只知道张姓的源流来自清河,及据说本村的张姓从山西老槐树迁来,而李圃所说是其从未听过读过的,也从未想过自己的祖宗与宣王时期的张仲有何关系,就当李圃是故意引姓附会自己,也就没太在意。但对张先生的指摘,李圃也只是改动一下先生指出的错字而已,其它文意从未因张先生的指摘而更改。

张先生怜惜李圃的才学,担心村人给李圃起的外号会影响其日后的成长,故而给李圃改名为李谱文,当然在张先生心里,这也有影射李圃没事乱谱文章的意思。

时间冉冉转眼三年多的时间,到李谱文十二岁的这年初冬,李谱文终于把自己能记起的石棺古文整理完成。他用蝇头小楷写了整整三千多册。于是他又使用《泰玄始普录》中的所记之方法,把那石棺找到,并把古寺中的主持鲍和尚请过来,让其下井观看。

鲍方丈下井见到石棺大惊,让李谱文千万不要把此事宣扬出去,并告诉李圃一个鲍家历代口头相传的秘密,说自己之所以在古寺留下也有继承祖宗遗志,看护鲍墟一方土地之意思。

鲍方丈接着说道:当年周幽王的弟弟周惠王(周携王)被晋文侯偷袭攻杀后,支持惠王的遗宗反抗平王的正面斗争一直持了二三十年,直到公元722年周平王才完全控制天下诸侯,周平王为了掩盖其屠父屠叔的行为,严令消灭了一切关于其父周幽王、其叔周携王的记载,因为周携王被推举为周王前其封国为莫国,“讳莫如深”之词即由此而来,因此当年那些支持周携王的诸侯国,因此灭国的很多,而即便后来倒戈投诚平王的诸侯国,其公元前722年以前的传承记载,多因为与惠王有关而含糊不清,这点通过《史记》即可证明,支持携王的周公、召公、北虢国宗室、褒国宗室鲍广汉与其他王室旧部从镐京东出恒山,并把西周王史及部分诸侯国史、以及治病工匠等典藏也带了出来。西周那些唾弃平王联合外戚屠父恶行的宗室、大夫、武士也跟着迁徙出来,包括一些能工巧匠、医师等等,他们一部分留在潴龙河上游的鲜于水即后来的唐水上游的鲜虞城建立王京(今唐县王京镇),而立中山国;一部分顺流而下在鲍墟安顿了下来。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攻占中山国,中山国王室把他们收藏的那部分西周典藏顺河而下运到鲍墟储藏,到周赧王十九年(公元296年)齐燕赵三国灭中山前,鲍氏祖先以及流亡的士大夫,把从京都带来的典藏用几个石棺装封起来,并择地深埋于鲍墟地下。谱文你所发现的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个了。

听鲍和尚这么讲,李谱文也说道,老方丈所说的这中山国,我在石棺遗书上也是读到过的,里面有卷帛书《中山春秋》详实记载了你说的一些事情,上面说恒山上的濩濩(huò)水、鲜于水流入潴龙河的上游的虖沱(即滱水古称滹沱、呕夷、唐水)。在周惠王被晋文侯突袭杀死后,褒国人以及拥护惠王的王室宗亲才又联合鲜虞人拥立太子姬伯盘建立的中山国。而鲜虞人则是拥护商朝的狄人和商朝箕子后裔(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就在鲜于水旁,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所形成的,因服式尚白而当时也被称为白狄。帛书上面还说鲜虞人因鲜于水而得名,其实就是狄人所建立,狄人的先祖也是黄帝,《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因此当时的常山、太行山也被称为狄山,在中山国建国前与当地的鲜虞人逐渐合为一家了。说到这李谱文索性就把自己所录的《中山春秋》拿出来给鲍和尚看。

鲍和尚也是精通五经的,略翻了几章道,看来这些记载和现在听闻的是可以相对的,鲍和尚掩卷对李谱文道,谱文啊,记得我读过一块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的《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其中即记载鲜于氏“为箕子之苗裔”。

李谱文接着说道,不过帛书上也说有鲜虞一支不愿意与周王室相合,便北迁燕山又与东胡相合了,因为东胡与狄人本来就是一家人,它们共同的祖先是始均,《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后燕将秦开于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300年)大破东胡,东胡被燕打败后,东胡实际上分成两部分,一支鲜虞这支靠鲜卑山形成鲜卑人,原东胡一支依靠乌桓山形成乌桓人。说到这李谱文道,方丈根据石棺中书的记载,现在的鲜卑人大约是北迁的鲜虞一支。其后帛书上就没记录了,我觉得还应包括秦时外逃的汉人,如《汉书》记载,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因此鲜卑与汉人应是同族的,当今的魏主鲜卑拓跋氏不是也这么宣扬其祖先吗!说昔日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的小儿子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鲜卑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其后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故籍无闻。如果他们能看到这本《中山春秋》后,其族裔谱系也可增加些内容了。

听到此鲍和尚赶忙摇手道:哎呀,不可,千万不可呀!如以我所知道的与你所说的相印证,鲜卑人很可能是当年鲜虞北迁那支发展而来的,因此鲜卑人前燕的慕容氏,慕容皝之子慕容儁于前燕元玺元年(公元352年)在中山(今河北唐县王京镇旧属定州)称帝,后来才迁都邺城(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其后,后燕的慕容垂灭前燕后于后燕二年(公元385年)又定都中山(河北唐县王京镇),因为中山国之地本就是鲜虞人的老家,所以北魏国主才把恒山、中山作为祖庭,在中山修建繁宫,并寻得中山国宗亲阴皇后的族裔阴羌为太医令,魏国王室垂涎我中原典藏久矣!如果这件事让当今明元帝知道可不得了,很可能对鲍墟不利,非挖地三尺不可。

李谱文以前常听鲍方丈讲述当年燕魏纷争,慕容氏、拓跋氏攻占鲍墟时的劫掠杀伐,因此觉得鲍方丈说的很对。当即用油纸把其所录三千多册书籍包好放入石棺,又用那只青玉笔沾着朱砂写了个条幅方在棺中,与鲍方丈合力盖好石棺。出井后鲍和尚道,你等着我去寺里喊十几个小沙弥过来帮你尽快把薯井填好。李谱文笑着道,发现也没事,这石棺有了我这符在,闻人声人气就会自己溜走。但看鲍和尚不信也就笑着答应了。片刻等鲍方丈带人来到李宅,发现地上的薯井已填好,甚至地上没有任何挖过得痕迹,非常惊奇,又看李谱文身不粘土气不喘汗不冒,他才认定李谱文有移山蹈海之能,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也没有点明,只是平日常打发小沙弥把李谱文叫到寺上用斋,并把他叫到自己的禅屋里听李谱文讲石棺中的书册,偶尔也把开私馆张先生喊来一起喝茶闲谈鲍墟的掌故。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春月,明元帝拓跋嗣带者长子拓跋寿、四公主(即陇西公主)南巡到北岳恒山,当月在经中山去邺城的途中,初路过鲍墟,赶上暴雨,寒风冷雨中随行公主的车帐陷入村南河道的泥沙中难以行进,就派人到村中的古寺来喊僧人去帮忙推车,主持鲍方丈就挑选了二十几个小和尚去推车,帮助把四公主所乘的车仗推出泥沙,使其车队赶上了魏主拓跋嗣的车队。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6)


当夜,鲍和尚晚上巡视寺庙,发现一个小和尚躲在墙角哭泣,就上去询问,原来这个小和尚是给公主推马车的其中的一个,当时狂风暴雨把公主所乘车帘卷起,小和尚看见公主美如天仙就动了凡心,一时神魂颠倒,推车时顺手摸了四公主小腿一把,并顺手把四公主的一只金丝银缕的绣鞋给扒了下来揣到怀里,回到寺里禅钟一响他方才醒过神来,这才感到后怕,睡不着才自己躲在墙角来哭。

鲍方丈一听大惊,立马回禅房卜了一卦,算出本月十八日即三天后魏主拓跋嗣就会到达邺城,其后王子拓跋寿必然会带兵来屠寺报其妹四公主被辱之耻,到时候生灵涂炭,天地俱焚,鲍墟百姓也必然跟着遭殃,灾难6天后就会降临。

不多时,寺里的众僧也都知道,虽然都责骂那小沙弥,但也都知道为时已晚,均想不出什么像样的应对之策。

鲍和尚实在无法子,就想到了李谱文。当日他急忙跑到李谱文家中,求他出面保佑鲍墟一方百姓,哪怕把全寺僧众都献出去也可。

其实自从读了天书后,李谱文便有了蠡测天地之能,对于此事李谱文早就明了,虽然鲍墟这一劫难很大,但还是对老和尚郑重推脱道,我也实在无能为力,这是上天要惩罚你寺,谁叫你平日看中黄白之物,对下辖僧众疏于管教,致使寺里很多沙弥和尚并不是一心向佛,克扣佃户凡心不死,这才招来今日之祸,天意如此。我帮了你这寺一时到也不难,但其罪孽却会贻害鲍墟百姓上千年。所以这个忙不帮也罢!

鲍和尚看苦劝无法,这才又请来张先生一同劝说。李谱文方才答应想办法,于是无奈的告诉二人,自己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自己一出手,眼前的劫难倒是化解了,但从此鲍墟必受1500年的风沙之苦;而且自己原来可以做个上仙,如果这次帮助鲍墟度过此劫,因果循环只能做个一般神仙而已了!此后鲍墟也无法呆下去,会立马化遁而去,对此自己可就无法化解了!况且自己又舍不得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和亲友,包括鲍方丈和张先生,因此才全力拒绝鲍方丈的。

鲍和尚很清楚李谱文所说的意思,以佛教而论,化即肉体的度灭,意味着李谱文帮古寺渡劫后就可能身死坐化,但他还是不希望自己苦心经营的古寺毁于一旦,不能眼看全寺僧众受到刀兵屠戮,就发誓道,贫僧以佛祖之名作誓,如果谱文你因此而化,我老和尚断然也不独生,但无论如何你又怎能忍心看着这可怜一寺僧众和全村的百姓无辜遭受屠戮。

在一旁的张先生刚开始没闹明白,当听了老和尚说出小沙弥偷鞋的事情原委也很惊恐,心想如果拓跋寿亲自带兵来屠寺,全村必然都要跟着遭殃了!可后来听鲍和尚说李谱文有神通,只当鲍方丈开玩笑而已,李谱文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能有万人敌的本事吗?况且李谱文平日只知道写一些有悖四书五经的东西,心里很是奇怪老和尚为什么这么高看李谱文,这么苦苦哀求李谱文,心里就想,倒是要看看这孩子能如何解救鲍墟脱困?因此在旁也极力劝李谱文全力出手相助。

李谱文此时心里沉思,这也许就是命,当日鲍靓来时曾对我说来日必当在鲍家井中见。想到这李谱文就对二人说到,也罢!好吧,我就答应你们,试一试,但有一些事还是需要寺里出面的。

鲍和尚忙问道,你需要我如何去做?

李谱文道,倒也没什么难的,只需要收集全村灶膛里的柴灰,不许漏掉一家一灶,收集起来掺在一起备用。还需要一斗绿豆,不许是你寺上的地自己种出来的,必须是以前外地善男信女供给你寺上的陈年绿豆。这些东西弄好了都放到我院中备用。另外第六天、第七天不许一个村民走出他们自家房屋。我算着第七天早上拓跋寿带着大兵就会到,第六天晚上麻烦鲍方丈派十几个小沙弥帮我一个忙。

鲍方丈随即应允,到寺里敲响了那个铸铁的大钟,召集全寺几百僧众去收集灶灰,连同寺里大灶上的灶灰一并送到李谱文家,按李谱文的要求掺和在一起。并挨家告诉他们有事早办,第六天七天绝对不能出屋,否则就会有天灾降临。随后又在寺里翻了个底朝天,才从一个外地居士供给寺上的一破口袋里找到了到了一斗多的陈年绿豆。

转眼第六天晚上,李谱文让十几个僧人用大柳笸箩抬着灶灰跟着自己来到村外,他告诉那些僧人沿着自己的脚印围着鲍墟村撒灶灰。等一圈灶灰撒完,李谱文就打发众僧回去,他自己含了口龙渊里的水喷在绿豆上,又拿着斗沿着灶灰的印迹围着鲍墟转了一圈,把那一斗绿豆也撒了出去。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拓跋寿所带的八百骁勇骑兵就到了,个个手持长刀利剑背携挎弓箭,不过走到离鲍墟六七里就停下了,他们远望鲍墟城墙高百丈,四门巍峨,上面旌旗招展兵丁无数,吓得没敢攻城,再加上其父拓跋嗣将要兴兵南攻虎牢,所以看见城墙和兵勇就退兵了。其后拓跋寿忙于应付战事,在加上当年年末其父魏主拓跋嗣去世,拓跋寿继承大统诸事缠身,就再没时间考虑这个事情,但此事在其内心一直是个疑问。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7)


再说这日天一大亮,等大兵退去后,古寺敲钟通知僧众与全村百姓,举寺僧众与一村百姓欢喜无限。谁知没到中午时分,鲍家井开始往外涌水,刚开始如泉慢慢流涌,后来竟然能喷出离地五六尺的水柱。此井本就在鲍墟高处,一村顿时水流四溢成为泽国,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靠近鲍家井的人家就看见李谱文依旧身穿一身破衣服,不过左手托一卷帛书右手持一笔,一屁股坐在那喷涌的水柱上,眨眼间他跟那泉水一起沉进井中不见踪影了,地上的水也跟着退下去了。等四溢的井水全部渗退后,寺里的僧众与村中的人都下井去找李谱文,可井下只有半腰身的井水而已,李谱文从此消失无踪。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8)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9)


晨钟暮鼓享太平盛世上联(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6)(10)


当晚村里很多人都做了个古怪的梦,都梦见李谱文成了神仙,告诉他们灾难已过,不过自己撒灰成墙撒豆成兵给鲍墟带来了1500年的风沙之灾,再加上前几年让众仙官拔了围护龙渊的古柳,惹怒了龙渊里的龙王,因为未来鲍墟的风沙会使龙渊里的水越来越浑浊,越来越浅,所以老龙王发威要以水灭掉鲍墟灭掉自己,自己只能以水遁之法去找龙王说理,两家和解井水就退了,请村民勿怕等等。此后村里为了纪念李谱文,把鲍家井改为李家井。

熟料此劫过后,鲍方丈竟然也想挖棺得天书而成仙,就派和尚去李谱文家荒宅中挖过数十次,竟然一无所得,就连他亲眼看见的那个石棺也不见踪影,半月后鲍和尚竟然如其所说也坐化了去世了,从此鲍墟再无鲍姓。

张先生到此时才知道李谱文给他讲的,包括李谱文写的,让自己找错的那些书并非虚言。而他也没能留下李谱文写的一本一册,因此觉得非常遗憾,故而也凭其记忆,把李谱文让其订正的一些文章写了一些出来。因为是李谱文挖井所得,故定其名为《薯井秘录》,又因其在石棺中所得也称之为《盖棺笧》,然而因为其与原文相比有很多疏漏之处,一些记载无法连贯,所以不被后人重视。不过张先生倒是依昔日李谱文所说,把自己张氏祖先定正为周弓正张仲之后裔。等张先生百年后,其所录竟然也遗失了,鲍墟现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一些祖祖辈辈口头传承的故事与传说了。

不过根据史籍记载,李谱文在水遁后受封为牧土宫主,仙游天下,且收了个徒弟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雍州刺史寇赞之弟。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把李谱文所传授的整理为《录图真经》。在李谱文井遁第二年,即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就去献道于太武帝拓跋寿,为了说服拓跋寿,就为其演说了鲍墟撒豆成兵的旧事,因为这是拓跋寿去年是亲眼所见,随即亲自派人去到鲍墟查验证实,故而寇谦之才得到了拓跋寿的信任,任用为国师。北魏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七月初七,寇谦之把李谱文传给他的《阴符经》藏于嵩山虎口岩,后被唐朝道士李筌所得。即为今本《黄帝阴符经》

李谱文这个人,并非笔者所杜撰,其人史籍虽然一笔而过,但是却有其实。下面笔者引用史籍二例。

文末引1:《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十》记载: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云: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乾,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万里有奇,盖历术一章之数也。其中为方万里者有三百六十方。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吾处天宫,敷演真法,处汝道年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竟蒙,其余十二年,教化虽无大功,且有百授之劳。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修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别授方,销练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决要。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余,皆正真书曹赵道复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复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洪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经》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四十二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断绝人道,诸天衣服悉然。

文末引2:《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记载:初,嵩山道士寇谦之,赞之弟也,修张道陵之术,自言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文,云老子之玄孙也。授以《图真经》六十余卷,使之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其中数篇,李君之手笔也。谦之奉其书献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必有天应,《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岂可以世俗常虑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弟子在山中者,以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之东南,重坛五层;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每月设厨会数千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