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

昨日立冬。是“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之景。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2)

传统以“立冬”作为冬季之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可见冬日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之季。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3)

既如此,总是要休养生息,何妨找一佳处如书院,“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或是“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更又可“诗情书意两殷勤”,岂不甚好?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4)

长安雅士薛山长,雅女秀秀导师,早已调弦转轸,煮泉瀹茗,静候诸雅士于晴光灿然处。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5)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6)

果然地。一时即“雅士云集”起来:娜娜莉莉一对儿真正的姐妹花先莲步轻移,姗姗而入--莉 莉特特自延安赶过来的,周周如此,其志可嘉;小蓉蓉“万千宠爱在一身”的人,得闲如此日自是不肯躲懒的;又有专程自三原赶来的另一个娜娜,她也是周末才得 空来书院习茶的,十分虔心;一时方秀才也到了,他虽年少,也最是深沉持重不喜多言,来了就于琴上用功的,天分又极好,所以薛山长也评他“特别快”,大约谓 其习琴时接受度高,颇能举一反三的罢?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7)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8)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9)

一时诸雅士读词。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秋 日田父辞”等。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另有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等。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0)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唐崔令钦《教坊记》与敦 煌写卷中,“渔”作“鱼”,五代《花间集》以后均作“渔歌子”。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中有《鱼歌子》词两首,故近代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中谓此调 “应为民间歌曲”。并在《敦煌曲初探》中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1)

据《唐书·张志和传》载: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铒,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词也。单调体,实始于此。

五代和凝以此调作词,并更名为《渔父》。五代后,此调演化为双调,见《花间集》顾夐、孙光宪词。

宋时坊间本《金奁集》对此调注“黄钟宫(正宫)”。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2)

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此词是其中之一。曾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3)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前两句即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4)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5)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6)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7)

清刘熙载《艺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清黄苏《蓼园词评》:“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8)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古诗讲解赏析(诗词培训渔歌子)(19)

“黄山谷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此词之影响甚至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