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的东渡之谜(徐福东渡下落不明)

“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义楚六帖》

中国与日本从古至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为人熟知的有鉴真大师东渡,在历史上对日本的文化冲击十分强大,这也常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日两国的很多文化思想都极为相似。

但是在更早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跟日本产生了交集,甚至还流传着中国人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这一说法。这一想法影响到了很多人,有些学者真的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了有一定信服力的证据,甚至有些日本人自己都受这种说法影响。

那么徐福是谁?他为何东渡后下落不明?中日两国在传统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人到底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

一、徐福东渡,下落不明

徐福此人,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方士。当时的始皇帝一心求仙问药,求得长生不老,徐福这样的方士在当时十分受宠幸。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站在高处眺望远方,云雾缭绕,水天一线,仿佛有仙山琼阁,这让他极为向往。

徐福当时随行在侧,惯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见秦始皇如此模样,随即开口道:“东方有海,海中仙山,仙山住着仙人,仙人可赐长生仙药。”始皇龙颜大悦,当即命徐福前往东海求仙问药。海上当然没有什么仙人更没有长生药,徐福在外游历几月,回来复命时说出早已准备好的理由:“臣有幸得以求见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心意不诚,拒绝赐予仙药。”

徐福的东渡之谜(徐福东渡下落不明)(1)

秦始皇一听真有仙人,急忙准备了各种奇珍异宝,能工巧匠,带着童男童女再次跟随徐福出海,但直至秦始皇驾崩,徐福都没能回来。关于徐福的下落,其实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徐福根本就没找到什么仙人,他怕回来被皇帝问罪,便带着宝物和匠人在一处小岛上扎根生活,那些童男童女在岛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

而根据《义楚六贴》中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可以看出徐福所生存的小岛,便是如今的日本。日本也确实存在着与徐福有关的寺庙和祭祀场所,这些史实物证都让人心中十分疑惑。

二、中日两国,文化雷同

如果说上述的故事不足以为信的话,那么中日两国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的文化思想也令人深思。美国的一位女作家曾写了一本书来描述她印象中的日本,这本书就是很有名的《菊与刀》。

根据书中记载着当时的日本,可以看出在制度和文化上与古代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日本当时的为官制度,很像早期中国的“世卿世禄”,即世家贵族时代为官,寒门子弟难以摆脱命运。从而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着政权掌握在贵族统治者阶级手中的局面。他们在抗战时期还奉行着忠于天皇,忠于帝国可以献出生命的信仰,也像极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帝王为尊的思想。

徐福的东渡之谜(徐福东渡下落不明)(2)

还有日本人现在依旧十分重视的“茶文化”,也是从中国兴起的,日本的寺庙建筑简直就像是中国古寺庙的复刻版,甚至他们的和服都是中国唐代时的服饰的改版。

日本人举世闻名的礼仪,从中也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的影子。甚至在几十年乃至现在日本男女地位都十分不平等,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男尊女卑。

根据《菊与刀》中的描写,日本人是极为矛盾的存在,他们既像刀一般锋利无情,也如菊一般淡雅无争。这“菊”的一面不难看出,正是我国一直推崇的与世无争思想。而“刀”的一面则带有浓重的日本本土思想。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巧合到让人不可思议,仿佛日本就是在重演百年前的中国。仿照着中国的发展历史,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行。

徐福的东渡之谜(徐福东渡下落不明)(3)

三、两国相交,十分密切

根据历史记载,中日两国的往来十分频繁,甚至于日本这个名字也和中国有紧密联系。不同于中国经常改朝换代,日本在古代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国,是来中国面圣朝拜的众多附属国之一,在古代被称为“倭国”。《三国志》中曾记载有邪马台国,他们的女王卑弥呼多次向中原王朝进献,这才打开了中日往来的大门。而卑弥呼是日本宗教文化中的启蒙式人物,由此可见,当时的邪马台国就是日本。

到了宋朝,当时的倭王多次向宋武帝刘裕请封。上书以倭姓为国姓,宋武帝应允了他们,赐金印,册封三品安东大将军。从此日本以倭国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日本的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密切,更为有趣的是,“日本”这个名字,也是当时的中国皇帝所赐。历史记载,唐朝时期是中日两国来往最频繁的时候。唐装,唐建筑,唐瓷器,甚至唐朝的乐器歌舞都在日本的文化中留下了影子。

徐福的东渡之谜(徐福东渡下落不明)(4)

唐朝无疑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当时的倭国为了表示与中国关系密切,得到庇护。便请求当时的武则天皇帝赐下国名“日本”,取“太阳升起的地方”之意。来彰显自己与其他附属国的不同。

当时也派遣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从而使日本文化改头换面,几乎彻头彻尾地照搬了唐文化。唐朝时期的日本,也同样是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结语:

这些抹不去的历史记忆,都可以看出中日两国非比寻常的关系。不管是徐福东渡,还得鉴真大师赴日,这都说明日本的文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中国的影子。再回到标题,其实中国人到底是不是日本的祖先也并不是那么重要。

人总是要向前看的,不必让过往成为我们的束缚,而是鞭策着我们前行。而回看现在,不论是古时附属于中国的日本,还是后来刀剑相向,流血战争的日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既然过往已成定局,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忘历史,吸取教训,在当今的大趋势下和平共处,互相学习才能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义楚六帖》、《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